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BT)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在乳腺病症诊断中的效能比较。方法 挑选我院2021年7月-2022年1月诊断为乳腺病症病患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病患全部双体位拍摄同时开展COMBO模式检验(囊括DBT以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分别对COMBO以及FFDM检验落实BI-RADS分类。结果 FFDM以及COMBO两类不同检验方式对乳腺病灶BI-RADS分类诊断分布差异统计证实,两类诊断模式诊断分布存在区别,整体COMBO模式诊断分类更加高。结论 DBT在乳腺X线检验开展BI-RADS分类过程中具备较为突出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子宫内膜息肉及增生期子宫内膜的鉴别诊断中采用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9年8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8月,在此期间选择在我院接受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患者共计50例视为对照组,另外选择接受诊疗的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共计50例视为观察组,将以上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引导三维超声检查,检查完成后统计检查结果,并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接受检查后内膜容积高于观察组,但无论是血流阻力、血管指数,还是血流指数均低于观察组,相比之下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内膜灰阶值相比,后者低于前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肌层灰阶值和内膜灰阶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息肉及增生期子宫内膜的鉴别诊断中使用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55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纳入时间为2020年5月~2022年6月。全部患者均接受双排螺旋CT检查,能够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55例患者中最终病理学确诊52例,占比94.55%。经过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55例患者诊断泌尿系统疾病47例,占比85.45%。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38%、66.67%、89.09%。相较于病理学检查,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疾病检出率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能够快捷、准确、安全地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参考,可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 2020年9月就诊于某院临床诊断为股骨干骨折且发现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70例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方案。观察FNOF的临床表现,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效能。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旨在探究股骨干骨折患者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FNOF)时的诊疗手段和预后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FNOF的漏诊率为40.00%,患者常有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X射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对FNOF检出率分别为45.71%、93.33%、100%。股骨颈骨折术后平均11±3月骨折愈合,男性患者较女性患骨折愈合早(P=0.014),年龄越大骨折愈合越慢(P<0.01)。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评价的综合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方法:自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选取46例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评价体系,对患者实施包括健康教育、呼吸锻炼、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在内的综合康复护理。通过对比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再住院率等指标,评估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经过一年的综合康复护理,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再住院率显著降低。结论: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评价的综合康复护理在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与分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0至202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疑似踝关节骨折病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本组疑似踝关节骨折诊断结果、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0例疑似踝关节骨折病例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踝关节骨折者44例,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提示踝关节骨折者44例,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骨折诊断方面的特异度为83.33%、灵敏度为97.73%、准确性为96.00%。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骨折分型方面的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与分型中的准确性、特异度等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参加驻新疆地区维稳武警官兵夏季皮肤病的发病规律,并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采取巡诊与普查皮肤病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逐人登记,将诊断数据分类归纳整理。结果 驻疆某部维稳官兵夏季常见皮肤病主要有物理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皮炎和湿疹。发病率分别为16.5%、12.54%、4.64%。结论 驻疆维稳部队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卫生防护设施,适当调整作训时间,医务人员加强巡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DSA与MRI或CT影像融合技术的要点以及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此次选定本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所收治的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病患作为参考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采用的三维DSA与MRI或CT检查,并进行影响融合分析,进一步为患者制定出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术后情况对患者跟进3~5月的随访观察。结果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共有41例采用三维DSA与MRI融合诊断,9例采用三维DSA与CT融合诊断,从融合图像中可以清晰显示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具体血管分布、神经结构构造以及畸形团大小。诊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处于3~6cm之间,39例患者颅内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小于3cm。5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融合诊断及治疗情况良好,经术后观察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症状。结论术前进行三维DSA与MRI或CT融合诊断可以帮助医者有效了解患者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 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直肠癌转化治疗中新辅助化疗结合三 维适形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70 例 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直肠癌转化治疗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 35 例)和观察组( 35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 三维适形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 新辅助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及 1 年后生存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94.2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28%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20.0 与对照组的 14.29% 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总结先天性子宫畸形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OmniView)成像图像特征。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在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就诊二维超声显示子宫畸形的36例患者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扫查,利用OmniView成像获取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观察子宫外形,宫腔形态,宫颈管形态,并对子宫底部凹陷深度进行测量,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或磁共振检查结果对照,总结经阴道三维超声OmniView成像图像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36例患者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诊断为不完全纵隔子宫16例,完全纵隔子宫5例,弓形子宫5例,双角子宫4例,双子宫4例,单角子宫2例。与临床手术或磁共振诊断均符合(36/36)。36例患者子宫畸形OmniView成像图像特征:(1)纵隔子宫21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示12例宫底肌层稍向外凸,9例子宫底肌层轻微凹陷,凹陷深度均≤1.0cm,平均深度(0.5±0.3)cm;子宫内膜中央均见低回声分隔将子宫内膜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分隔从子宫底部向宫颈方向延伸;其中不完全纵隔子宫16例,分隔未达宫颈内口,内膜呈'Y'字形,完全纵隔子宫5例,分隔达宫颈内口,内膜呈'V'字形。(2)弓形子宫5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示2例宫底肌层平坦,2例宫底肌层稍向外凸,1例子宫底内膜轻微凹陷,凹陷深度约0.4cm;5例子宫底中央部内膜均呈弧形凹陷,内膜凹陷深度均≤1.0cm,平均深度(0.7±0.2)cm。(3)双角子宫4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示子宫底部横径均明显增宽,宫底外缘明显凹陷呈分开的两个子宫角,子宫外形呈'Y'字形,凹陷深度均>1.0cm(分别为1.7cm和2.3cm,2.6cm和2.8cm);两侧子宫角内均可见子宫内膜回声,双侧分开的子宫内膜汇合于子宫中下段至宫颈内口处,子宫内膜亦呈'Y'字形。(4)双子宫4例,子宫冠状切面声像图均显示2个完整的子宫体和子宫颈,有各自完整的子宫壁和子宫内膜。(5)单�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圆窗龛及其附近龛外窝形态的差异,获得圆窗龛及龛外窝形态的参数,为人工中耳圆窗振子的外形设计及其在圆窗龛植入时的安全放置提供依据。方法将17例(20侧耳)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患者(狭窄组,男9例、女8例,年龄7~28岁)、15例(20侧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闭锁组,男9例、女6例,年龄4~27岁)和1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20侧耳,男5例、女5例,年龄12~60岁)的颞骨CT序列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在3D重建基础上读取圆窗龛及其附近龛外窝相关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基于Matlab软件编制程序计算圆窗龛龛口前后、上下径,圆窗前后、内外径,圆窗龛前、后、上、下各壁长度,圆窗龛深度,龛外窝深度及大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闭锁组圆窗龛前、后壁长度分别为(1.48±0.26)mm和(2.28±0.56)mm,狭窄组分别为(1.32±0.36)mm和(1.99±0.58)mm,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96±0.33)mm和(1.55±0.5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闭锁组圆窗龛上壁长度(1.29±0.32)mm,大于健康对照组的(1.00±0.33)mm(P〈0.05);闭锁组的龛外窝大小小于狭窄组,狭窄组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龛外窝深度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外耳道畸形程度加重,圆窗龛前、后、上壁有变长趋势,龛外窝有变小的趋势。该结果可为人工中耳圆窗振子的设计及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和闭锁患者圆窗振子植入的手术设计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84例,根据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I级组(40%<LVEF<50%,n=26)、II级组(30%≤LVEF≤40%,n=36)、III级组(LVEF<30%,n=22),另选同期医院体检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各组LVEF、RVEF、RVEDV、RVESV、RVSV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级组和II级组RVEDV、RVS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II级RVEDV、RVESV、RVSV显著高II级组,LVEF、RVEF、RVSVTAPSE显著低于II级组(P<0.05)。结论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价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患者LVEF与RVEF、RVSV呈正相关,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临床影响因素,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3年8月18日至2014年12月18日期间收治的66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进行研究,将66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以及实验组(3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全脑照射治疗法,实验组患者实施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法,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卡氏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和推广.关键词全脑照射;三维适形放射;肺癌脑转移瘤;生活质量;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62-01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对比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IMRT)、三维适形(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conformalradiationtherapy,3DCRT)或立体定向推量计划策略瘤旁正常组织剂量,为放疗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2月~2016年8月,肿瘤内科进行放射治疗20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三种计划方法设计放疗计划,中心位置均一致。结果IMRT组、3DCRT组与立体定向推量计划三组V35%、V40%、V45%剂量体积以及C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3DCTR、立体定向推量计划的均在正常可耐受范围内,可接受。但3DCRT、立体定向推量放疗视神经、晶体D2%、Dmean水平均低于IMRT,差异哟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IMRT瘤旁正常组织剂量可能更低,同时毒性可耐受,推荐作为脑转移放疗设计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首先进行 DR 检查,接下来再对这 28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进行 CT 胸部扫描,比较多层螺旋 CT不同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情况。结果 运用多层螺旋三维重建技术显示小梁断裂、一侧骨皮质中断不连,局部凹陷,局部凸起等情况。隐匿性骨折的总检出率最高的是曲面重建 ( CPR),检出率为 100%,隐匿性骨折的总检出率最低的是最大密度投影 ( MIP),检出率为 31.33%,另外,多平面重建 ( MPR)和容积再现 ( VR)的隐匿性骨折的总检出率分别为 96.98%和 78.69%。结论 多层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加清晰以及准确的观察到患者隐匿性骨折的情况,该种诊断方式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PCASL)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后循环缺血(PCI)评价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临床和影像确诊PCI,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5例、脑梗死21例,患者均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MRA、3D-PCASL检查。评价脑灌注状况与血管关系。结果15例TIA患者中有10例3D-PCASL灌注图显示患侧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为低灌注,占67%,5例为灌注正常,占33%。10例血管不规则狭窄供血分布区有8例灌注异常相一致,占53%;21例脑梗死患者中3D-PCASL灌注图均显示异常,其中患侧CBF为低灌注,占86%,3例为高灌注,占14%。18例血管不规则狭窄供血分布区有17例灌注异常,占81%。结论3D-PCASL与MRA联合应用评价PCI分布情况、异常灌注区与责任血管基本相一致,特别是TIA早期诊断,是预防、减少或延迟脑梗死发生在最佳时机。3D-PCASL和MRA联合应用对PCI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