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本文旨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改进PG-TVT抗返流手术后胃反流问题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和不同性质胃内容物的流动特征分析。在所构建的患者术后胃蠕动时仿真模型基础上,运用Fluent对不同粘度胃内容物反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胃内容物粘度较小时,改进PG-TVT抗反流手术方案表现出较好的抗反流作用。当粘度较大时,合理控制饮食量,胃内容物不易产生反流。问题的研究为改进PG-TVT抗返流手术方案的有效性机理分析、临床患者术后饮食提供理论及数值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枸橼酸钠抗凝在 ICU 高危出血患者 CRRT 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4 月期间本院重症医学科( ICU )收治的高危出血患者共计 50 例进行临床课题研究。所选患者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CRRT )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并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密切观察其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凝血活酶时间、碳酸氢根、血小板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 在 ICU 高危出血患者 CRRT 中给予其枸橼酸钠抗凝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治疗不良事件,改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进而保障 CRRT 的顺利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尽早控制症状.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例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病例均以癫痫发作就诊,住院后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及行为异常,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给予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缓解慢,同时给予奥氮平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产生一种抗原,主要在海马神经元细胞膜表达,临床以精神症状、行为异常、惊厥为主要特点,奥氮平为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可直接影响抗NMDA受体脑炎的症状.关键词奥氮平;抗NMDA受体中图分类号R7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18-01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根管治疗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7月~2017年2月接受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120颗牙根发育完全且无龋坏的完整下颌前磨牙,并根据随机对照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3组,甲组牙齿实施3M流体树脂垫底,并利用2M纳米树脂z350予以充填,乙组牙齿在甲组的前提下利用钴铬合金金属全冠修复予以牙体预备,丙组牙齿利用3M流体树脂垫底,进行常规牙体预备,同时采用高嵌体黏结予以修复。对三组牙齿的最大抗压载荷值与不可复性折裂率情况予以比较分析。结果乙组最大抗压荷载值明显比甲组高,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丙组最大抗压荷载值明显比甲组与乙组高,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乙组不可复性折裂率明显比甲组、丙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不可复性折裂率比丙组高,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管治疗后,患者采用玻璃陶瓷高嵌体修复术的效果更佳,牙根抗折性能更好。
简介: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因服用ATD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粒细胞缺乏症多数发生在服药后2~8周。他巴唑(MMI)组的发病时间及粒细胞值较丙基硫氧嘧啶(PTU)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病例有咽痛、发热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停用ATD,选择性使用升白细胞药、糖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症状均好转。结论:对服用ATD者均应常规监测外周血白细胞,尤其在开始治疗的前2个月,以便尽早发现,及时治疗。重症病例应加用G-CSF。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在上级医院已经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在我院办理特殊疾病门诊)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抗血压药物的种类、名称和用法等,并且对患者治疗期间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在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处方中可发现,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αl-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为常见的抗高血压药物,其中钙通道阻滞剂药物用的频率最高,卡托普利、非洛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这四种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药物。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安全、有效、经济为治疗原则,结合患者自身症状、过敏史等因素进行调整,最终实现患者血压持续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抗凝治疗在心内科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对120例心内科房颤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60例接受抗凝治疗,作为治疗组;另外60例未接受抗凝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心功能等,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经过一年的随访观察,治疗组中的房颤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p<0.01)。同时,治疗组中的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心内科房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显著降低房颤发作频率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且不良药物反应率较低。因此,在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