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在分析“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的农户土地转用决策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丰城市的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退耕收益补偿对比值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2)“退耕还林”政策中对土地产权的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不大;(3)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土地资源丰度、农户择业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较大。并进一步就推进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决策 农户行为 土地利用变化
  • 简介:主要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发展进行回顾,比较各模型的特点,对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模型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净初级生产力 移植性 操作性
  • 简介: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合作林场经营正逐渐成为目前林区采伐的主要形式。在生产设计中,工艺方案的选择是生产工艺合理性和作用效果优劣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何根据伐区条件选择合理的作业方式和工艺方案是当前伐区生产设计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 标签: 森林经营 伐区生产设计 工艺方案 比选
  • 简介: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2a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上升,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以北,各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不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顺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地区增加更为明显,生态区23个站点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波动并不大,介于1.34~1.89之间;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湿润指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水平(P〈0.01)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排序为降水量〉湿润指数〉相对湿度,降水的增多会促进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累积,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3)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由南向北递减,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北坡,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近52a来,水分利用效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整体上维持相对稳定水平。

  • 标签: 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南北
  • 简介: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是交通、工矿、水利工程和城镇开发等建设项目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物,其边坡侵蚀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由于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边坡陡、土质疏松、地面组成物质复杂等特点,其侵蚀强度常远大于原地貌。研究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认识其侵蚀机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遏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的监测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开展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 标签: 工程堆积体 边坡侵蚀 监测方法 影响因素
  • 简介:为了解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寒区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的水分生产力水平,2001~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的人工林进行了群落蒸散测算、标准地生物量调查和解析木分析。并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11种林分类型退耕还林人工林的林木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1)3000株/hm^2左右密度的林分是该区较为适宜的造林密度标准;2)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2100~3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成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水:分生产效率居所有林分之首,其水分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水分生产力标准;3)3000株/hm^2左右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水分生产潜力基本达到了目前当地林木的最大生产能力。表明上述林分类型的造林模式可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 标签: 退耕还林 林木水分生产力 水分生产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生产潜力
  • 简介:开挖面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对其进行分类,是构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指导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水土流失监督执法的基础.以我国东部水蚀区为背景,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区内多个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的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水蚀区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挖面分类体系.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按照开挖面质地与物质组成,把开挖面分为均质面和非均质面;第2层次根据开挖面上方有无来水,把开挖面分为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有汇水影响开挖面;第3层次按照开挖面形成的时间,把开挖面分为非稳定面和稳定面.该分类体系,不仅打破了现行工程边坡分类中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界限,而且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分类体系在土壤流失测算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开挖面 分类体系 生产建设项目 水蚀区 土壤流失量测算
  • 简介:目前浙江省正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生产建设项目超过300个,通过抽选部分典型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质量核查,掌握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质量情况,以期改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质量,使水土保持监测更好地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服务,从而减少生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标签: 浙江省 水土保持监测 质量核查
  • 简介:在对2000-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与耕地面积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敏感度分析模型,对2000年以来云南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评估,从而揭示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特征。研究表明,2000-2003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程度小于0,为不敏感状态;2004-2005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程度为0.11,为低度敏感状态;2006-2012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程度迅速增大到35.68,为高度敏感状态,说明2006年以来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的敏感度很高,耕地面积的较小变动会造成粮食产量的较大波动。因此,严格区域耕地保护,实行耕地“补占平衡”政策对于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敏感度分析模型 云南省
  • 简介: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沟+稻草覆盖的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993.2kg/hm2,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2和0.3119kg/m3,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7和0.4107kg/m3;横沟+植物篱的效果次之;传统的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稻草覆盖的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耕种模式 红壤旱坡地 花生产量 降水利用
  • 简介: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在简述了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敏感性、适应性的概念的基础上,从敏感区定性划分、区域脆弱性的定量分析、粮食作物的脆弱性分析三方面概括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在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和适应对策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 标签: 农业生产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对策
  • 简介:本文以福建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作为切入点,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个组成成分与水土流失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我省农业技术进步增长率与水土流失率存在正相关;农业纯技术效率与水土流失率存在负相关;我省规模效率与水土流失率相关性不显著。以农业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短期内会带来水土流失率的上升,我省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效率。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水土流失率 DEA--Malmquist指数
  • 简介:目前水土流失主要侧重于土壤侵蚀方面的研究,而对水的流失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瓯江流域低丘缓坡地区生产建设项目为对象,通过设置监测小区观测降水量及水的流失量,对比分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及综合措施的保水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综合措施均具有保水效果,以植物措施效果最好;临时措施保水效果差,呈负效应。

  • 标签: 低丘缓坡地区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措施 保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