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考研英语当中,完型填空占了10%的分数,在一篇240-280个单词的文章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通常这道题考生得分率较低,其原因在于:完型填空题考查的能力主要是对词汇的综合运用能力,加上整个语篇的分析能力,这往往是考生比较薄弱的部分。大部分考生对词汇的识记比较重视,而对于词汇,特别是同义词之间的细微辨析往往比较薄弱,正因为如此,对整个语篇的把握就更加难以做到。我们在了解其特点后,就能找到其破解之法。总结历年的考题可知,考研英语完型填空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难易适中,如果让考生阅读没有留出空白前的文章,没有任何困难。2.文章的首句一般不留空,且首句中往往含有主题词或是文章的中心思想。3.文章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内容涉及我们所熟悉的话题。针对完型题的这些特点,特提出几点切实有效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简介:当今,人类社会处正在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新世纪。新的时代、新的教育呼唤着人文型管理的中小学校长。笔者在校本管理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大胆探索、努力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型”管理风格,学校管理要“目中有人”,发挥情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营造博爱的高品位文化氛围,促进了学校的自身发展,创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关键词校本管理以人为本人文型风格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4当今,人类社会处正在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新世纪。新的时代、新的教育呼唤着人文型管理的中小学校长。现代中小学校长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校长要从管理学校转向领导学校。随着校本管理的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更应该是学校的领导者,必须具有战略眼光,能认识周围环境,学会积极管理,善于沟通思想,善于开发人力资源等。第二,校长要从适应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必将被创新式的现代教育所代替。面对创新教育的竞争,校长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不断地超越自己和他人。第三,校长要从自我封闭转向自我发展、适应变革。现代教育要求校长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炼,从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心理素养等方面适应时代变革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总之,校长是学校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校长素质的竞争,实质上是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现代化的校长才能办出高质量、现代化的学校。但是,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着力实践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管理风格,是每位校长必须理性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校本管理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大胆探索、努力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型”管理风格,促进了学校的自身发展,创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文型”管理风格,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是管理的核心,仅用严格的制度去管理,虽然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却忽视了人的个性需要,甚至扼杀人的创造性。“人文型”管理也讲个人权威,但这种权威是建立在校长个人人格魅力基础上的权威。它也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这种管理风格尤其讲管理文化,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人文型”管理既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性,又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自身的完善,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归宿。在实践并形成“人文型”的管理风格时,其具体举措是一.学校管理要“目中有人”。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和“物”两大类。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必须坚持“先人后物”的原则,不能“先物后人”,更不能“见物不见人”。“人文型”管理风格要求校长始终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谋求人的全面、自主、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作为学校校长,要将“人文型”管理思想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在考虑校园环境建设时,对图书馆、实验室、电脑房等学校资源的管理,是只把东西看管好的“看摊儿”式管理,还是利用其资源及设备充分为师生服务——前者就是“见物不见人”,而后者就是以人为本。“东西用坏了不可惜,放坏了可惜”,这应该成为对教学设备管理的一条原则。又如,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也同样有个是否“目中有人”——以人为本的问题。学校教育中,如何看待学生与分数的关系,也有一个正确处理“人”和“物”关系的问题。在两者发生矛盾时,宁可牺牲一点“物”(分数),也要保护“人”(学生)。这就是“目中有人”。二.发挥情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校长必须重视情感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在一所学校中实践和培养“人文型”管理风格,就要以学校为本,学校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然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有了情感才能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它在学校这样的集体中能起一种亲和与凝聚作用。1、学会尊重。有句名言说得好“尊重不是人给的,是自己挣来的”。对于中小学校长来说,要想让教师和学生尊重你,你一定首先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学生。要有“尊重也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校长与教师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校长同教师之间除了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外,更是同事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因此,校长要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强调发扬教师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育创新;还要尊重教师的自我完善要求、完善知识能力的要求等。2、学会宽容。校长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有宽以待人,才能够有包容,教师才有“安全感”,才能形成比较宽松的学校环境,才有民主的气氛,学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这里所说的“宽”是指对人不能求全责备;是指要宽宏大量、有气度,容得下他人的批评和意见;要不计前嫌,特别要像善待普通人一样善待曾经错误对待过自己的人。3、适时激励。校长要重视激励的管理功能,因为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所以激励也有物质的激励和精神的激励。对于教师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的激励。校长要注重在“人文型”管理中适时采取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肯定激励、表扬激励、物质奖励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无情制度,有情关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品质、才华、作风、境界对教师的影响甚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校长必须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凡是要求教师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与教师一起值班,在值班的过程中适时与教师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同时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下去,又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关怀。老师们都说中午不休息值班是虽辛苦,但有学校的理解和关怀,看到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值得。三.营造博爱的高品位文化氛围“人文型”管理风格体现了校长特别注重学校的管理文化,倡导博爱思想,重视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博爱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博爱就是要爱人、爱群、爱物以及爱一切美好的东西。“爱人”,既是一种传统精神又是一种现代精神。它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精神,是学校管理人性化的集中体现。“爱人”就是要爱学生、爱教师、爱同事、爱周围所有的人;“爱人”还要爱惜人的才能,要知人善任,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校长要强调学校领导班子(包括校长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各自发挥长处,班子就可成为一个较为完美的班子,这就像唱京剧一样,有了好的生、旦、净、末、丑,才能唱一出“龙凤呈祥”的好戏。“爱群”,就是要爱自己归属的大集体和小集体(即学校、年级组、学科组),并为之作出贡献。“爱物”,就是要爱惜人类的劳动成果,爱护环境、爱护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具有真、善、美的属性,所有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就是爱真、善、美。“人文型”管理风格常常体现出把“爱生”作为师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爱生”就是要爱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等生),就是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引导,需要鼓励,需要呵护。校长要在校园里倡导“视学生若儿女”的精神和“爱心育人”的思想,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因为爱心育人和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只有在爱心育人、爱满校园的环境中,在民主平等师生友好的氛围下,学生的个性、情感和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这就是学校博爱的“人文型”管理思想的体现。办好中小学教育,要靠广大教师,更要靠教师的领班人——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就是说,教育方针政策确定后,并在必要的外部条件如校舍、设备、资金投入、师资等一些条件具备以后,校长便是决定的因素。这是因为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工作中影响全局。因此,做一个校长很不容易,做一个有实力的校长就更不容易,我们要带好头,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干部队伍,齐抓共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意识,要办好学校,管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促使学生的素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让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础教育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简介:摘要我国新课改已进入到了深水区,基础教育步入了由全面普及转向更加重视提高质量、由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育创新等无不强烈呼唤着有大批科研型教师。学校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广大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由传授型向创新型转化,以适应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简介:摘要小学教育目的在于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清楚地认识到,在一个班里,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学困生,怎样转化学困生,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由于智能而出现的学困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