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KOA)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年龄为50~80岁、体质量指数(BMI)为16.5~38的KOA患者118例为KOA组,其中排除继发性因素导致的合并OP患者。选择年龄与KOA组患者相匹配的未患KOA者42例。采集两组患者的年龄、BMI、骨密度(BMD)等数据。进行KOA和OP的关联分析,确定其关联程度,以揭示KOA发病、进展、预后与OP的关系。结果BMD与BMI具有相关性,BMD与年龄呈负相关,KOA和OP的发病率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KOA与OP存在较大关联性,且关联系数较大,KOA伴发OP的概率很高。对于KOA患者,其BMI较高时伴OP的可能性小,而BMI较低时伴发OP的可能性增加。结论OP为KOA的致病因素之一,临床中对KOA患者,在前术后都要进行抗OP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家族史与成人糖尿病发病的关联。方法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苏州市吴中区数据,剔除基线时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的个体,共49 266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随访人年数的计算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时开始,至最早出现以下任一事件的时间终止:糖尿病发病、死亡、失访或2013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研究对象累计随访348 677人年(平均随访7.08年)。随访期间,男性423例和女性791例被新诊断为糖尿病。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HR(95%CI)值为1.90(1.57~2.29),并且个体具有糖尿病病史的亲属数量越多,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高(P趋势<0.05)。母亲型、同胞型和同胞双亲型家族史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HR(95%CI)值分别为2.03(1.45~2.77)、2.07(1.56~2.68)和2.39(1.14~4.34)。未发现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和体力活动对糖尿病家族史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5)。结论糖尿病家族史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且发病风险随着家属中有糖尿病史者的增加而升高。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瘀血证与超声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8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血瘀证作为自变量,超声指标作为因变量,对患者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血瘀证患者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IDd)、左房内径(LA)明显增大,心脏射血(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明显降低。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和超声指标有一定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母体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之间的联系,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间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妇女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基本临床资料,并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TSH(促甲状腺激素)、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FT4(游离甲状腺素)指标,同时追踪所有入选对象的新生儿的体重、头围、胸围和身长四项出生指标,建立相关性研究。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者32例,占35.6%;SCH(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占23.3%;低T4血症(低甲状腺素血症)占22.2%,TPOAb阳性(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阳性)占18.9%。低T4血症组新生儿的体重、头围、胸围和身长四项出生指标数值要明显高于正常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H组与TPOAb阳性组新生儿的体重、头围、胸围和身长四项出生指标数值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母体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头围、胸围和身长四项出生指标联系紧密,妇产科要在例行产检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以降低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几率。
简介: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8例,及同期健康对照613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RP浓度,从Ensembl在线数据库选取与CRP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并用MassARRAYSNP检测技术测定CRP基因多态性。结果rs1130864位点中AG基因型频率与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rs1205,rs876537,rs3093059位点在对照组中与血清CRP浓度相关,病例组中只有rs876537与血清CRP浓度相关;多重校正后,血清CRP每升高一倍,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2%。结论血清CRP水平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自然人群中,CRP基因多态性与血清CRP浓度相关。
简介:【目的】分析2012—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全年的手足口病发病特征,探讨手足口发病气象因素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5年浦东新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及当地同期气象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描述,并探索二者的相关性。【结果】2012—2015年浦东新区手足口病累计发病数38707人,年均发病率为179.21/10万;就全年发病情况看存在明显峰值,发病人群均集中在散居儿童、幼拖儿童和学生,周发病数与平均气温、平均气压等气象因素有较强相关性;“梅雨时节”与非梅雨时节相比,周发病数、平均气温、平均气压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2—2015年浦东新区手足口病相邻两年呈“一高一低”的发病趋势。“梅雨时节”的手足口病发病特征与全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象因素间的差异可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情与血清脂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贵州省黔西南州雨樟镇燃煤型砷中毒病区村,将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WS/T 211-2015)标准确诊的204例砷中毒患者纳入病例组,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7例,年龄为(53.37 ± 8.06)岁;并按临床分度将其分为轻度砷中毒组(71例)、中度砷中毒组(59例)和重度砷中毒组(74例);另在距病区村约12 km的非砷暴露村选择63例居民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40例,年龄为(53.78 ± 9.10)岁。对各组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基本信息;并采集空腹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轻、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4.94 ± 1.00)、(5.00 ± 0.99)、(5.27 ± 0.94)、(5.57 ± 1.07)mmol/L]、TG[(2.17 ± 0.90)、(2.25 ± 1.31)、(2.66 ± 1.43)、(2.78 ± 1.40)mmol/L]、LDL-C[(2.51 ± 0.79)、(2.74 ± 0.64)、(2.97 ± 0.66)、(3.15 ± 0.80)mmol/L]、HDL-C[(1.57 ± 0.55)、(1.42 ± 0.43)、(1.36 ± 0.42)、(1.30 ± 0.38)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83、3.64、9.72、4.41,P < 0.01或< 0.05);其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和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0.05),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05);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砷中毒组(P均< 0.05)。经线性趋势检验,血清TC、TG和LDL-C水平随砷中毒程度加重均呈上升趋势(F趋势 = 15.77、10.14、29.15,P均< 0.05),HDL-C水平随砷中毒程度加重呈下降趋势(F趋势 = 12.75,P < 0.05)。对照组和轻、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LDL-C水平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16、16.60、8.29,P < 0.01或< 0.05);其中,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水平异常率和重度砷中毒组血清LDL-C水平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LDL-C水平异常率均高于轻度砷中毒组(P均< 0.05)。各组间血清HDL-C水平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11,P > 0.05)。趋势χ2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C、TG、LDL-C水平异常率随砷中毒程度加重均呈增高趋势(χ2趋势 = 19.90、15.25、7.63,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砷中毒组患者血清TC水平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90倍[比值比(OR)= 2.90,95%置信区间(CI):1.43 ~ 5.91],LDL-C水平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87倍(OR = 2.87,95%CI:1.22 ~ 6.71)。结论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情与其血脂异常存在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所致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患者预后与脑血流分流现象的关联性。方法选择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82例MCA M1段闭塞急性LHI患者,均于入院早期时接受经颅患者多普勒检查,依据患者是否存在脑血流分流现象分为分流组(69例)及无分流组(113例),对两组患者院内死亡、发病后3、6和12个月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分流组比较,无分流组患者中线移位[41.6%(47/113)比15.9%(11/69)]、机械辅助通气[32.7%(37/113)比8.7%(6/69)]、院内死亡[26.5%(30/113)比8.7%(6/69)]以及发病后3个月[94.7%(107/113)比66.7%(46/69)]、6个月[72.6%(82/113)比46.4%(32/69)]、12个月[72.6%(82/113)比43.5%(30/69)]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是否存在脑血流分流现象是中线移位(OR=28.721,95% CI 1.933 ~ 35.807)、机械通气(OR=11.162,95% CI 1.625 ~ 17.029)、患者发病3个月(OR=20.052,95% CI 3.059 ~ 23.375)、发病6个月(OR=3.536,95% CI 1.164 ~ 10.784)、发病12个月(OR=4.412,95% CI 1.398 ~ 13.971)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血流分流与MCA M1段闭塞所致急性LH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重复留置尿管与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之间的关联性,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位患者。观察组包括了重复留置尿管的患者,对照组则包括了未重复留置尿管的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信息。同时,记录了患者是否重复留置尿管以及是否发生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了相关的比率和风险值。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男性占60%。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42岁,其中男性占52%。观察组中有35%的患者重复留置尿管,而对照组中没有患者重复留置尿管。在观察组中,有25%的患者发生了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而对照组中只有10%的患者发生了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中重复留置尿管的患者发生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为2.5,95%置信区间为1.3-4.7,p < 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留置尿管与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观察组中重复留置尿管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这可能与尿管留置导致的尿液滞留和感染风险增加有关。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和管理重复留置尿管患者时应特别关注多重耐药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患者的感染风险。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关联性,并提供更精确的预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