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再出血、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8个因素在SCVS组与无S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Hunt-Hess分级≥Ⅲ级、再出血、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计数>15x109/L均为SCVS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以上、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上、再出血、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加曲班联合氯比格雷治疗顽固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阿加曲班联合氯比格雷治疗组(20例)和氯比格雷常规治疗组(2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阿加曲班,同时给予氯比格雷;常规治疗组不用阿加曲班,其他治疗同联合治疗组。治疗期间两组根据基础疾病,酌情给予降压、调控血糖、脑保护等治疗。两组治疗7d后进行评估发展为完全性卒中的概率。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加曲班联合氯比格雷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hCMV)感染与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方法测定AIIP患儿尿hCMV定量,对hCMV阳性患儿应用Dex+IVIG+GCV方案治疗。结果hCMV阳性患儿发病时Plt及Hb值均低于hCMV阴性患儿。且发病年龄明显偏小。应用正规治疗后,Plt及Hb上升至正常的时间大于hCMV阴性患儿。应用Dex+ⅣIG+GCV方案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婴幼儿hCMV感染与AITP密切相关.对hCMV阳性AITP患儿应用系统ITP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GCV效果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树脂吸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S)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4例MHD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2人,即血液透析(HD)组:每例患者每周2~3次HD治疗(每次4h);HD+血液灌流(HP)组:每例患者在HD治疗基础上,每周1次HD+HP治疗(每次2hHP+2hH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末血压、血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II(ATII)的变化情况。结果①HD组治疗前后血压、PRA、ATII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tsw=-0.615、tDBP==0.660,tPPA=-473,tATⅡ=-0.644,tpTH=-0.170,P值均〉0.05);②HD+HP组治疗后血压、血清PRA、ATII及PT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sBp:--ii.018,tDBP------25.773,P值均〈0.01:tpRA=-8.267,tAII=-26.593,tPTH=3.061,P值均〈0.05),且各指标均较HD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SRP=-8.566、tDBP=-24.257,P值均〈0.01;tm=-8.406,tATⅡ=-25.967,tpTH=-2.383,P值均〈0.05)。结论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较单纯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MHD患者血浆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可使MHD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HLA-G基因3’非编码区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ofScience、EMbase、CBM、CNKI、WanFangData、VIP,收集2012年5月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妊娠妇女及其配偶、后代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子痫前期组父亲与子代的HLA-G+14bp基因单倍型频率以及父亲+14bp/+14bp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子代HLA-G14bp基因单倍型频率低于正常妊娠组。其合并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42(1.10,1.84)、1.54(1.25,1.90)、2.00(1.19,3.38)、0.67(0.54,0.82)。子痫前期组子代+14bp/+14bp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bp/14bp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OR=1.75,95%C(I1.11,2.77);OR=0.57,95%CI(0.41,0.81)]。子痫前期组,母(-14bp/-14bp)/子(-14bp/-14bp)基因型配伍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OR=0.52;95%CI(0.31,0.85)],而母(+14bp/-14bp)/子(+14bp/+14bp)基因型配伍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OR=3.77;95%CI(1.40,10.11)];父(-14bp/-14bp)/子(-14bp/-14bp)基因型配伍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OR=0.33,95%CI(0.15,0.75)]。结论父亲和子代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存在相关性,母子基因型配伍分析可为子痫前期病因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新线索。
简介:目的:评估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并制定合理的复查策略。方法:对2010-05-2011-11送检标本中低浓度HBsAg或属于乙肝少见指标组合模式的HBsAg436例、HBsAb194例、HBeAg147例、HBeAb161例、HBcAb85例,以及756例HCV阳性、707例Syphilis阳性和94例HIV初筛阳性的标本进行复查,评估两者之间的重复性。结果:HBsAg复查前后符合率为63.07%,HBsAg在浓度≤0.1U/mL、0.1~1.0U/mL、1~10U/mL和〉10U/mL的符合率分别为38.25%、66.07%、84.21%、96.11%,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组后在0.05~0.15U/mL与0.15~1.00U/mL两组中复查前后符合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均P〈0.05);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复查前后符合率分别为96.39%、91.16%、96.27%、96.47%、97.35%、98.73%、91.49%。HCV在S/CO值为0.90~1.09与1.10~1.59,两组复查前后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IA检测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重复性好,但HBsAg重复性较差。当HCVS/CO值在0.90~1.09以及HBsAg浓度≤0.15U/mL时,必须通过高速离心复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和霉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60例慢性化脓性和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病变范围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68.3%病例累及双侧多个鼻窦;霉菌性鼻窦炎有57.9%的病例累及单侧上颌窦。(2)病变密度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窦腔黏膜增厚,多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块影、无钙化灶;霉菌性鼻窦炎73.7%的病例中有钙化影。(3)骨质的受累状况化脓性鼻窦炎病例中未见窦腔骨质破坏;而霉菌性鼻窦炎有42.1%的病例窦壁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及破坏。讨论CT扫描在慢性化脓性和霉菌性鼻窦炎术前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专业英语课程和教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现有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开发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校本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次序腹腔镜胆囊切除与无张力疝修补联合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慢性胆囊炎并腹股沟疝患者24例,根据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与先行普理灵疝装置(PHS)无张力疝修补,分为FLC组(11例)和FPHS组(13例),均于全麻下实施手术。结果二组患者手术时间、VAS评分、平均住院日、平均重返工作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LC组平均麻醉时间为(128±10)min,FPHS组为(118±10)min,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P=0.026)。FLC组胆囊破裂2例,穿刺孔切口红肿1例,换药处理后好转。FPHS组胆囊破裂1例;穿刺孔切口肿1例,换药后好转;阴囊血肿1例,经抽吸积血好转。全组无一例发生胆管损伤、胆漏,随访3个月至3年无因手术部位感染取出内置物和顽固性腹股沟区疼痛患者,无复发。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术中技巧,适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同期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与无张力疝修补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推荐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20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9例(48.3%),有效患者26例(43.3%),无效患者5例(8.3%),总有效率是91.6%。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18例(30%),有效患者20例(33.3%),无效患者22例(36.7%),总有效率是63.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6月治疗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94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采用伊班膦酸钠治疗,观察组48例采用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明显上升,观察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8.7%,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明显升高患者的骨密度,是临床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7例,测量QT离散度并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3例作为观察组1,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4例作为观察组2,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结果观察组1、观察组2患者的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患者的QTd、QTcd与观察组2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导致QT离散度的增加,QTd及QTcd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简介:目的对影响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的多个相关基因进行测定,探讨其对中国人群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共纳入170名拟采取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对其与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相关的3个基因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rs210862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SNP)进行检测,随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观察90天,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因素、INR值及华法林稳定剂量,分别判断临床及基因因素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CYP2C9、VKORC1、CYP4F2的5个SNP位点的SNP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年龄、体表面积、抗凝第4天INR值以及CYP2C9、VKORC1、CYP4F2的SNP是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SNP可以独立解释18.6%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差异.结论在目标强度为INR1.8-2.5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中,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rs2108622)多态性对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可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述3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对抗凝初期华法林的剂量进行预先调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2月间符合23例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资料,采用长春新碱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进行治疗。结果显效8例,良9例,进步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73.9%(17/23)。结论长春新碱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难治性ITP疗效切实可行,不良反应小。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GLM)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6例GLM与28例IDC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GLM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血流信号中等或较丰富,与IDC较相似。GLM病灶L/T值明显高于IDC,53.85%(14/26)的GLM病灶后方回声增强,而35.71%(10/28)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且IDC患者PSV、阻力指数值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GLM。本组26例GLM中,术前超声仅诊断4例为炎症,28例IDC术前超声检查均诊断为恶性肿瘤。结论GLM与IDC的声像学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同时亦各具特征,详细检查、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