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体检的54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式调查,均使用14C尿素氮(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统计方法用卡方检验分析法。结果本地区健康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5.8%。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性别、种族、年龄、文化程度无相关,与吸烟、饮酒、在外就餐、个人卫生、工作强度及既往有消化道疾病相关。结论本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应积极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83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根据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在莫沙必利治疗基础上配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和对照组(仅仅采用莫沙必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无效1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11例,显效12例,有效18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6%)显著高于对照组(73.2%),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并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2例出现轻微腹痛症状,实验组患者1例出现轻微腹痛症状,并未影响到后续治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荐。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市某郊县体检人群开展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流行现况。【方法】于2016年9-12月份,共调查3258例参加体检的40岁及以上居民,利用免疫胶体金法对上述人群进行Hp感染的血清学筛查,并开展问卷调查,估计当地居民的Hp感染率。【结果】该郊县调查人群Hp总感染率为28.0%(95%CI:26.5%-29.5%)。其中,男性为31.5%(95%CI:29.1%-33.9%),女性为25.2%(95%CI:23.2%-27.2%);年龄70岁及以上人群的Hp感染率最低,为24.1%(95%CI:20.9%-27.2%);吸烟者Hp感染率为35.4%(95%CI:32.2-38.7),非吸烟者为25.3%(95%CI:23.6-27.1);饮酒者Hp感染率为32.3%(95%CI:28.9-35.7),非饮酒者为27.0%(95%CI:25.3-28.8)。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饮酒者与非饮酒者的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调查郊县人群的Hp总感染率略低于其他地区,男性、吸烟、饮酒及年龄50岁以下人群的Hp感染率较高。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应用 C 14 尿素呼气试验在诊断不同 上消化道疾病中的阳性率 。方法 随机选择本 院自 2017 年 2 月 - 2018 年 3 月就诊 的各类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共 310 例,全部 患者都采用内镜和 C 14 尿素呼气试验, 计算患者中 幽门螺杆菌的 阳性率,同时根据内镜检查评估患者的疾病类型, 分析在不同疾病患者中该试验的阳性率 。结果 经 C 14 尿素呼气试验发现,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率是 50 .03 %( 183 例 ) ,胃癌患者的 阳性率是 30.77% ( 4/13 ), 胃溃疡患者的 阳性率是 76.32% ( 29/38 ),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 阳性率是 70.51% ( 55/78 ), 慢性胃炎患者的 阳性率是 52.50% ( 84/160 ), 其他共 21 例; 胃溃疡和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 胃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应用 C 14 尿素呼气试验可有效地检出 幽门螺杆菌, 操作便捷、安全性高,且在不同 上消化道疾病中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餐前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0.25mg/kg?次,2次/天,餐后服用阿莫西林分散片12.5mg/kg?次及克拉霉素分散片6mg/kg?次,2次/天,两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服用三仁汤加减,每日早晚餐后服用一次,服用两周。观察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阴转35例(77.78%)优于对照组的26例(57.78%),(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HP根除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清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窦部黏膜病理的改变影响与萎缩性胃炎的影响,了解幽门螺杆菌对炎症程度、腺体萎缩与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选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7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除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分析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性。并跟踪随访患者一年时间,了解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成功治疗64例,失败43例;与治疗前相对比,治疗成功患者的炎症、活动性、萎缩程度与肠上皮化生均明显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治疗成功患者的炎症、活动性、萎缩程度与肠上皮化生程度相对治疗开始改善效果较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进行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与活动度,因此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该种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碳13呼气检测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存在消化道症状就诊并实施胃镜检查的门诊初诊与新入院患儿开展研究,所有患儿均进行碳13呼气检测,与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0例患儿中,碳13呼气检测的检查结果显示,反复胃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症状的Hp阳性率分别是50.00%(8/16)、66.67%(14/21)、43.75%(7/16)、37.50%(3/8)。结论:采取碳13呼气检测诊断Hp感染来判断消化道疾病情况,诊断价值较高,且该检测方式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快捷,值得推荐。
简介: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短程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160例Hp阳性病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左氧氟沙星0.2g,呋喃唑酮0.2g,口服,均每日2次,疗程一周;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0.5g,口服,均每日2次,疗程一周,停药1个月后,应用14C-UBT法检测Hp的根除率。结果治疗组根除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根除率75%,P〈0.05。结论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高,毒副作用小,是根除Hp的理想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是根植在胃部的细菌,发达国家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在胃部的发生发展直接影响患者胃肠道相关疾病的进程,而影响幽门螺杆菌生存的因素包括毒力因子、性别、年龄和成长生活环境。幽门螺杆菌如果不能长期及早治疗,将会诱发更严重的胃肠消化道疾病,甚至是癌变的风险。一般的研究对象多数是针对成人,对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果能在儿童时期进行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儿童的身体状况,根治幽门螺杆菌。而随着幽门螺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增加,对儿童幽门螺杆菌的预防与检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文就儿童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最新机制、药敏试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予以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接受颈动脉超声和13C呼气试验检查的体检人员共3 066例,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分析两组间理化检查指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男性多于女性(33.4% 比 19.5%),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9.1% 比 30.9%)。颈动脉斑块组年龄[(59.39±10.24)比(46.44±9.88)岁]、体质指数[(25.44±3.23)比(24.21±3.54) kg/m2]、收缩压[(135.91±19.07)比(123.03±16.66)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9.64±11.47)比(75.10±11.55) mmHg]、总胆固醇[(4.96±0.98)比(4.86±0.98) mmol/L]、三酰甘油[1.43(1.03,2.06)比1.20(0.82,1.8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1±0.93)比(3.04±0.83) mmol/L]、空腹血糖[5.55(5.11,6.47)比5.16(4.83,5.56)mmol/L]、尿酸[(339.13±79.92)比(319.85±87.62)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3.10(11.30,15.60)比11.7(10.00,13.90)mmol/L]均高于无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无斑块组[1.12(0.95,1.32)比1.20(1.00,1.4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组男性(62.4% 比 44.6%)、吸烟(31.9% 比 19.6%)、有高血压病史(33.8% 比12.5%)、糖尿病病史(13.5% 比 3.5%)的研究对象占比高于无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无斑块组(34.5% 比 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阳性呈显著正相关(OR=1.270,P=0.028)。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防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