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方舱医院”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疑似或轻型患者的高效诊疗流程。方法:将 2020年 2月到 2020年 3月方舱医院接收的 318例疑似或轻型 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选患者均在方舱条件下实行高效诊疗流程,分析诊治结果。结果:根据患者的特征对其病情进行筛查发现, 6例患者进展为重型, 1例患者进展为危重型,总体进展风险率为 2.20%,此类患者均转入定点救治医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对方舱医院疑似或轻型 COVID-19患者采用高效诊疗流程能及时发现进展病例,控制进展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共计130人,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给予标准心力衰竭类药展开治疗,研究组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辅助治疗。对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功能、炎症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心功能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UCMSC-CM)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HepG2和BEL-7402,常规培养肝癌细胞系作为对照组,UCMSC-CM处理的肝癌细胞系作为UCMSC-CM组。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p-GSK-3β、Bak、Bax、兔抗人大分子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XL)、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存活素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和BEL-7402肝癌细胞24、48、72 h后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组与对照组处理HepG2、BEL-7402细胞早期(Q4)、晚期(Q2)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HepG2细胞24、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53.00±2.45)%、(87.33±1.25)%]均高于对照组[(21.00±2.45)%、(43.67±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BEL-7402细胞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65.33±11.26)%]高于对照组[(36.6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试验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630.00±62.33)个]高于对照组[(386.00±42.5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BEL-740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228.00±17.91)个]低于对照组[(491.00±10.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与UCMSC-CM组肝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分子GSK-3β、p-GSK-3β、Bak、Bax、BCL-XL、MCL-1及存活素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的HepG2、BEL-7402细胞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0.18±0.06)、(0.48±0.25)]较对照组[(1.33±0.06)、(1.01±0.12)]均明显下调(P<0.05)。BEL-7402细胞中snail的mRNA表达水平(3.37±0.41)较对照组(1.01±0.18)明显上调(P<0.05),而HepG2细胞中N-钙黏蛋白、snail和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CMSC-CM可能通过EMT过程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4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96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女性为对照组,另同期选取行孕期体检的96例临产妇为观察组,检测两组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分析所得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TT、APTT及PT均值相比于对照组,均低于后者(P<0.05);观察组D-dimer、FIB均值较之对照组,均高于后者(P<0.05)。结论临产妇血液相比于健康非妊娠育龄女性,乃为高凝态,对其实施D-dimer及凝血4项检测,对防治临产妇异常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均具有十分突出的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前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对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连续采集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颈部CT检查的1~5岁患儿125例,将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1例,试验组64例,对照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部固定于CT头颅支架内,实验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颈部用自制海绵垫垫高,使患儿头颅后仰且肩部下垂,采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128iCT进行数据采集,从工作站剂量报表获得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患儿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ED)和水当量直径剂量估算值(SSDEWD),测量患儿第3颈椎中部层面椎旁肌肉区和甲状软骨层面甲状腺区域的噪声值及信噪比,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依据颈部各结构的显示情况,采用5分制评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试验组患儿椎旁肌肉区和甲状腺区噪声值均低于对照组(t=-6.93、-7.41,P<0.05)而信噪比均高于对照组(t=5.74、6.14,P<0.05);两组患儿颈部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实验组(4.32±0.70)优于对照组(3.7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7,P<0.05);实验组患儿颌咽角度数和椎体显示数目均高于对照组(t=4.94、5.09,P<0.05);对照组患儿的CTDIVOL、和分别较实验组高22.1%、26.0%和27.1%(t=6.17、5.11、4.35,P<0.01)。结论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前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同时提高图像质量;采用来表示患儿的辐射剂量更加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用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替代策与经典途径检测HIV抗体的符合性,探讨HIV抗体检测替代策略在库尔勒市应用的可行性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1-10月库尔勒市疾控中心各类HIV检测血清标本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2版)规定的替代策略和经典途径进行艾滋病抗体初筛和确认,探讨抗-HIV抗体阳性标本的平均值S/CO值与确认试验结果的关系。结果各类人群检测标本共1618份,胶体金法快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89份,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阳性且S/CO≥6的有77份,WB确认为阳性,符合率为100%;两种ELISA法检测结果均阳性且S/CO在1.0~5.9之间的共有10份,经WB确认检测,10份为不确定,两种ELISA法检测结果一阴一阳且其中1种S/CO在1.0~5.9之间的共有2份,确认结果均为不确定.确认阳性标本的S/CO平均值为21.17,不确定标本的S/CO平均值为3.7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敏感性快速筛查试剂和两种高特异性ELISA试剂联合检测HIV抗体(RT+ELISA1+ELISA2),可以替代%以上的WB确认检测.并且与WB确认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6.25%。当一种高敏感性筛查试剂检测结果为阳性、两种高特异性ELISA法检测结果均阳性且S/CO≥6时,与WB确认检测结果符合率是100%;当两种ELISA法检测结果均阳性或一阴一阳且S/CO<6时,替代方法与WB确认检测结果符合率也为100%.因此,在使用HIV抗体替代策略时,应同时考虑ELISA法的反应强度(S/CO值)和其他筛查方法的有机结合.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后,将HIV替代策略引入日常HIV抗体确认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减少检测成本提高成本效益。HIV抗体检测替代策略在库尔勒市艾滋病确认领域的应用是可行的.
简介:目的对比不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后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名病人分为2组,诱导后2min行气管插管术.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min及插管后2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插管条件由操作者给予评分.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瑞芬太尼组插管条件满意率80%,芬太尼73%.两组诱导后MAP和HR值较基础值均下降(P<0.05).插管后两组间的M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取得了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一样良好的插管条件,在抑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方面瑞芬太尼组优于芬太尼组.
简介:目的:探讨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条件培养液(CM)和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加速骨再生。材料与方法:CM取自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CM被固定在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膜上.该膜需用0,5mol/L氢氧化钠(NaOH)处理以提高亲水性。实验分为4个组:PLGA膜处理①磷酸盐缓冲液(PBS;PBS—M).②PBS和0.5mol/LNaOH(亲水性处理;PBS-HM),③CM(CM—M).④CM和0.5mol/LNaOH(CM—HM)。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这些实验性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固定在PLGA膜上的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蛋白。细胞增殖实验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分析CM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性膜被移植到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移植4周和8周后进行显微CT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M可固定于PLGA膜上。PLGA膜的亲水处理可增强CM的固定。LC/MS/MS分析表明.在PLGA膜表面的固定化蛋白质属于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核心蛋白多糖、纤连蛋白。CM里从PLGA膜释放出的蛋白质.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被CM—HM处理过的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明显高于被其他组膜处理对应的骨缺损区域。结论:PLGA膜经0.5mol/LNaOH和CM处理后可促进此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骨再生。
简介:摘要目的摸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22C3)浓缩抗体最佳处理条件(抗原修复时间、抗体稀释度、抗体孵育时间),稳定PD-L1检测质量,建立PD-L1实验室内部检测体系。方法以PD-L1(22C3)标准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条件、染色结果作为参照,评分标准参照Dako公司 PD-L1 IHC 22C3 pharmDX 标准检测试剂盒的判读标准,采用Dako公司 PD-L1(22C3)浓缩抗体及EnVision Flex+/HRP检测试剂盒与PD-L1(22C3)标准检测试剂盒,检测15例肺癌、5例扁桃体及5例胎盘组织在8种不同处理条件下(B1~B8)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比对其与PD-L1(22C3)标准检测试剂盒(A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8组不同的处理条件,B1组除弥漫强阳性表达及阴性病例(共3例)阳性肿瘤细胞的百分比与A组接近外,其余病例阳性肿瘤细胞百分比略低于A组;B7组有2例肿瘤细胞的阳性百分比明显高于A组,超出阈值范围,其余病例阳性肿瘤细胞的百分比略高于A组,但在阈值范围内;B8组结果与A组结果最接近;B2~B6组阳性肿瘤细胞的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在阈值范围。结论PD-L1(22C3)检测条件与检测结果密切相关,为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同时节约成本,以B8组的检测条件最为合适[用Dako公司 pH6.0 抗原修复液在Dako PT Link 97 ℃修复 40 min;22C3(1∶100)室温孵育60 min;EnVision Flex+Linker室温孵育30 min;EnVision/HRP室温孵育30 min;二氨基联苯胺显色5 min]。
简介:目的体外模拟机体缺血环境,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旁分泌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为MSCs移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MSCs,换以无血清培养液同时缺氧处理不同时间,然后收集MSCs的条件培养液,以此条件培养液作为刺激因子孵育SD大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用MTT和3H-脯氨酸掺入观察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结果用MSCs条件培养液培养心脏成纤维细胞,3H-脯氨酸掺入明显高于对照组,缺氧6h组的3H-脯氨酸掺入高于对照组约100%,提示MSCs条件培养液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加;MTT结果无显著差异,提示:MSCs条件培养液没有影响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缺氧和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能够通过旁分泌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自身合成胶原能力的增强,提示移植到缺血心肌缺血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影响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从而参与损伤心肌的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条件培养基(MSC-CM)对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8只6~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脓毒症+MSC干预组(CLP+MSC组)、脓毒症+MSC-CM干预组(CLP+MSC-CM组),每组7只。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Sham组不进行盲肠结扎和穿孔,余操作同CLP组。CLP+MSC组和CLP+MSC-CM组术后6 h分别经腹腔注射0.2 mL 1×106 MSC和0.2 mL浓缩MSC-CM;Sham组和CLP组腹腔注射0.2 m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通过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结肠长度评估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巨噬细胞极化表型,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显著炎症病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cm:6.00±0.26比7.11±0.09),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显著升高(ng/L:432.70±17.68比353.70±17.01),腹腔巨噬细胞F4/80+比例显著升高〔(68.25±3.41)%比(50.84±4.98)%〕,抗炎型巨噬细胞F4/80+CD206+比例显著降低〔(45.25±6.75)%比(66.66±3.36)%〕,肠道菌群α多样性sobs指数显著降低(118.50±23.25比255.70±6.87),物种组成结构改变,与转录、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及运输与代谢、糖类运输与代谢、信号转导功能相关的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均P<0.05)。与CLP组比较,MSC和MSC-CM干预可不同程度地减轻小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延长结肠长度(cm:6.53±0.27、6.87±0.18比6.00±0.26),降低血清IL-1β的水平(ng/L:382.10±16.93、343.20±23.61比432.70±17.68),降低腹腔巨噬细胞F4/80+比例〔(47.65±3.93)%、(48.68±2.51)%比(68.25±3.41)%〕,增加腹腔抗炎型巨噬细胞F4/80+CD206+比例〔(52.73±5.02)%、(66.38±4.73)%比(45.25±6.75)%〕,上调肠道菌群α多样性sobs指数(182.50±16.35、214.00±31.18比118.50±23.25),且以MSC-CM组变化最显著(均P<0.05)。同时,MSC和MSC-CM干预可重塑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并表现出相关菌群相对丰度升高的趋势。结论MSC和MSC-CM均可改善脓毒症小鼠组织炎症损伤,调节肠道菌群,且MSC-CM的干预效果优于MSC。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CM)对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的影响。方法选取孕龄20 d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NS组孕20、21 d连续2 d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 ml,所生幼鼠随机选取30只新生鼠,于第3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LPS组孕20、21 d连续2 d予腹腔注入LPS(大肠杆菌内毒素,2.5 mg·kg-1·d-1),随机选取30只新生鼠,于第3天腹腔注入0.1 ml生理盐水。LPS+CM组孕20、21 d连续2 d予腹腔注入LPS(2.5 mg·kg-1·d-1),所生幼鼠随机选取30只新生鼠,于第3天腹腔注入CM 0.1 ml。3组新生鼠分别于7、14、21 d随机选取10只麻醉处死,观察各组3个时间点新生鼠体质量、肺重、肺重/体质量;HE染色观察新生鼠肺形态学和鼠肺辐射状肺泡计数(RAC);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各组新生鼠血清中IL-6、IL-10、TNF-α变化。结果LPS组新生鼠7、14、21 d体质量较NS组、LPS+CM组均减轻,3组新生鼠体质量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LPS组新生鼠14、21 d肺重较NS组和LPS+CM组减轻,3组肺重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LPS组新生鼠7 d肺重/体质量较NS组、LPS+CM组升高(均P<0.05),14 d仅较NS组升高(P<0.05),21 d仅较LPS+CM组降低(P<0.05),3组新生鼠肺重/体质量随生后日龄不断下降(均P<0.05)。肺组织HE染色显示NS组新生鼠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扩张均匀,肺泡间隔未见明显增厚,间隔内极少量炎细胞浸润,肺泡腔清晰;LPS组新生鼠肺泡数目减少,肺泡体积增大,肺泡间隔减少,部分肺泡间隔增厚,间隔内炎细胞浸润;LPS+CM组新生鼠肺泡数目、体积、肺泡间隔及间隔炎细胞浸润状态均较LPS组好转,损伤程度减轻。7 d LPS组新生鼠肺组织的RAC仅较NS组减少(P<0.05),14、21 d较NS组、LPS+CM组均减少(均P<0.05),3组新生鼠肺组织RAC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与NS组比较,LPS组新生鼠血清IL-6在7、14、21 d升高(均P<0.05),LPS+CM组则在7、21 d升高(均P<0.05),LPS+CM组新生鼠血清IL-6在14、21 d较LPS组降低(均P<0.05),3组新生鼠血清IL-6随生后日龄不断下降(均P<0.05)。与NS组、LPS+CM组比较,LPS组新生鼠血清IL-10在7 d时降低(均P<0.05),3组新生鼠血清IL-10随生后日龄不断下降(均P<0.05)。LPS组血清TNF-α在7、14、21 d较NS组升高(均P<0.05),14 d较LPS+CM组升高(P<0.05),3组TNF-α随生后日龄不断增加(均P<0.05)。结论通过孕20、21 d大鼠腹腔注射LPS能够成功构建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发生变化,促炎因子表达量增加,抑炎因子表达量下降,CM干预对宫内感染致新生大鼠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