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并进行常规出凝血、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A)和纤维蛋白原抗原(fibrinogen antigen,Fg∶Ag)检测。用PCR方法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用4个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对变异进行功能预测;采用PyMol软件对变异蛋白进行结构分析;用Clustal X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2例先证者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延长且不能被硫酸鱼精蛋白校正,Fg∶A明显降低,分别为(1.25 g/L和1.17 g/L),但Fg∶Ag含量正常,分别为(3.50 g/L和3.81 g/L)。基因分析显示2例先证者均为FGB第7外显子c.1115 T>A(p.Val372Glu)杂合错义变异,变异均来源于父亲。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均表示此变异为有害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标准与指南,c.1115 T>A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PP1+PP2+PP3+PP4)。Clustal X软件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Val372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PyMol显示p.Val372Glu变异使Fg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改变,导致活性降低。结论2例先证者是FGB c.1115 T>A所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该位点为尚未见报道的新变异。

  • 标签: FGB基因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布托啡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神经阻滞组(n=40)和全身麻醉组(n=40)。联合神经阻滞组患者采取0.4%罗哌卡因20 ml胸椎旁神经阻滞并置管,之后每小时追加0.4%罗哌卡因10 ml,并于手术结束时一次性推注0.4%罗哌卡因20 ml后拔除胸椎旁置管。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全麻,术后均采用PCIA镇痛,药物配方:布托啡诺0.12 mg/kg+托烷司琼5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12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1.5 ml/h,锁定时间15 min,持续48 h。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24及48 h时VAS评分,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曲马多补救镇痛量;记录麻醉前、术后第1日和术后第3日T淋巴细胞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神经阻滞组与全身麻醉组相比较,联合神经阻滞组术后6、12、24及48 h时的VAS评分[(1.7±0.5)、(2.4±0.4)、(3.3±0.4)、(3.1±0.3)]分,较全身麻醉组的[(2.9±0.2)、(3.8±0.2)、(4.3±0.3)、(4.1±0.3)]分明显减低(P均<0.05)。PCIA有效按压次数,联合神经阻滞组(5±3)次,较全身麻醉组(10±4)次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马多补救镇痛量联合神经阻滞组(39±11)mg较全身麻醉组(95±13)mg明显减少(P<0.05)。联合神经阻滞组术后第1日和第3日的CD3+、CD4+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神经阻滞组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3/40例)低于全身麻醉组的25%(10/40例)(P<0.05)。结论TPVB复合布托啡诺PICA可有效缓解胸腔镜肺部手术术后疼痛,同时可减轻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布托啡诺 疼痛 手术后 镇痛,病人控制 胸腔镜 T淋巴细胞亚群 胸椎旁神经阻滞 肺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含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剂方案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肾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A组(66例)和B组(49例)。A组男29例、女37例,年龄(47.6±14.3)岁,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治疗;B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45.2±14.7)岁,在三联免疫基础上加含西罗莫司的四联方案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丢失、肺部感染及死亡等情况。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Scr、β2-MG、Cys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患者Scr、β2-MG、CysC水平分别为(104.39±30.91)μmol/L、(2.94±1.71)mg/L、(0.79±0.15)mg/L,均低于A组(128.54±37.21)μmol/L、(3.57±1.29)mg/L、(0.86±0.1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CD3+、CD8+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CD4+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患者CD3+、CD8+及CD4+/CD8+水平分别为(60.90±10.15)%、(20.06±6.69)%、(1.21±0.14),均低于A组(65.29±10.58)%、(22.65±6.94)%、(1.27±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肾移植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给予含西罗莫司的四联免疫抑制剂方案,调节免疫功能更佳,且不会加重肾功能损伤。

  • 标签: 肾移植 西罗莫司 免疫抑制剂 肾功能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为正确贯彻执行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930—202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检测质量控制规范》,更好地指导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机构遗传学检测工作,笔者对该标准的制定背景、主要依据及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解读。该标准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广泛征求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该标准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中,开展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和微核检测的基本要求、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要求以及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该标准的解读可指导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机构遗传学实验室更加规范、科学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 标签: 质量控制 染色体畸变 微核检测 规范 放射工作人员
  • 作者: 李强 李尧 宋京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医院普通外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李强现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肝胆胰外科,北京医院普通外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原核表达系统生产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蛋白-1-Fc(Tim-1-Fc)融合蛋白能否为Tim-1蛋白模拟品。方法大肠杆菌合成Tim-1-Fc融合蛋白,以体外蛋白质结合实验测定其能否与Tim-4蛋白结合。通过荧光激活的细胞分选(FACS)检测磷脂酰丝氨酸(PS)与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间的结合情况,间接探明该蛋白与PS的结合。结果体外蛋白相互作用实验证实Tim-1-Fc融合蛋白可以结合Tim-4蛋白。FACS数据分析表明无论有无过氧化氢诱导,Tim-1-Fc组凋亡细胞FITC信号平均强度(231.16±8.27、263.45±7.91)均高于对照组(190.80±5.09、203.29±10.89,t=-7.200、7.7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核表达版本的Tim-1-Fc融合蛋白可能具备在体外模拟Tim-1蛋白的作用。

  • 标签: 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蛋白 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蛋白-1-Fc 原核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中溶血磷脂酸受体6(LPAR6)的表达水平及其对CTCL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影响与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2011—2020年间确诊的110例MF患者,包括49例发现队列的24例大细胞转变(LCT)及25例非大细胞转变(NLCT),61例验证队列的24例LCT及37例NLCT。提取患者组织总RNA分别采用RNA测序及RT-PCR检测LPAR6的表达,比较LPAR6在LCT与NLCT患者间的表达差异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构建2种CTCL细胞系MyLa、Sz4过表达LPAR6细胞模型,以正常表达细胞为对照,检测过表达LPAR6对MyLa、Sz4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加入LPAR6相关配体溶血磷脂酸(LPA)、2S-OMPT、三磷酸腺苷(ATP)、腺苷(ADO),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激活LPAR6对过表达LPAR6 MyLa、Sz4细胞增殖活力与凋亡的影响。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分析,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RNA测序结果显示,发现队列中LPAR6是LCT中显著性低表达的基因之一;验证队列中,LCT组的LPAR6表达水平[M(Q1,Q3)为204.90(81.90,512.70)]低于NLCT组[809.40(417.50,1 829.20),U = 242.00,P = 0.002];两队列中,低表达LPAR6均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 < 0.0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的0、24、48、72 h,过表达组MyLa、Sz4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的细胞增殖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分别采用LPA、2S-OMPT、ATP、ADO激活MyLa细胞LPAR6后48 h,过表达组MyLa细胞的增殖活力(1.38 ± 0.01、1.04 ± 0.01、1.09 ± 0.03、1.23 ± 0.01)均低于对照组(1.73 ± 0.04、1.23 ± 0.01、1.24 ± 0.01、1.42 ± 0.03,t值分别为30.33、18.38、4.78、5.75,均P < 0.05),细胞凋亡率(17.93% ± 0.88%、17.75% ± 0.35%、23.97% ± 0.57%、31.44% ± 0.34%)均高于对照组(3.98% ± 0.03%、7.81% ± 0.59%、11.95% ± 0.85%、12.02% ± 0.48%,t值分别为15.93、14.49、11.74、33.01,均P < 0.05);分别采用2S-OMPT、ADO激活Sz4细胞LPAR6后48 h,Sz4细胞增殖活力2S-OMPT对照组为1.48 ± 0.01、过表达组为1.29 ± 0.04;ADO对照组为1.51 ± 0.02、过表达组为1.27 ± 0.01,过表达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2S-OMPT对照组29.35% ± 0.55%、过表达组41.70% ± 0.70%;ADO对照组24.60% ± 1.00%、过表达组37.05% ± 0.15%,均P < 0.05)。结论LPAR6在LCT患者中低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体外激活LPAR6能够抑制CTCL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LCT患者LPAR6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皮肤 蕈样真菌病 受体,溶血磷脂酸 细胞凋亡 不良预后 大细胞转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癌细胞中微小RNA-330(miR-330)对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的调控作用,及其对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30例甲状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miR-330及TIM-3基因的表达量;将miR-330模拟物及阴性对照质粒转染至TPC-1细胞中,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TIM-3是否为miR-330的靶基因;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330的表达对TIM-3基因的影响;随后,将TIM-3过表达质粒与miR-330模拟物转染至TPC-1细胞中,应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分析miR-330和TIM-3表达水平对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结果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miR-330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38±0.0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01±0.06,t=10.860,P<0.05);TIM-3的表达水平(5.70±0.8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01±0.04,t=9.923,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miR-330与TIM-3两者表达呈负相关(r=-0.492,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miR-330模拟物组荧光素酶活性(0.37±0.06)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07,t=12.460,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转染miR-330模拟物组TIM-3的表达水平(0.43±0.06)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02,t=10.080,P<0.05);miR-330模拟物组侵袭细胞数(122.30±18.77)明显低于对照组(285.00±16.00,t=11.420,P<0.05);而与TIM-3过表达质粒共转染细胞后,miR-330模拟物转染组(228.00±12.53),与对照组(225.00±13.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6,P>0.05)。结论miR-330可通过靶向作用于TIM-3基因抑制甲状腺癌细胞侵袭。

  • 标签: 微小RNA 甲状腺癌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6-2021.6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结果:比较两组水疱干涸时间、结痂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4+明显提高,CD8+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效果确切,能够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风险,治疗过程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免疫抑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带状疱疹 糖皮质激素 抗病毒治疗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T2DM者84例纳入研究,所分观察组(42例)联合用药(达格列净与二甲双胍),42例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有效率)相比,观察组要更高(P

  • 标签: 二甲双胍 达格列净 2型糖尿病 氧化-抗氧化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对比增强T1WI(contrast-enhanced T1 weighted imaging, CE-T1WI)直方图分析鉴别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AT/RT)与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MB)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15例AT/RT及20例MB患者资料。记录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最大径、瘤内囊变、瘤内出血、实质明显强化及最小ADC值情况。采用MaZda软件于ADC及CE-T1WI肿瘤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行灰度直方图分析,获取9个特征参数。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直方图参数进行变量筛选构建综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各参数及综合模型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两组肿瘤患者在发病年龄及瘤内出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ADC直方图参数中,偏度及第1、10百分位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分别为0.701、0.778、0.642;在CE-T1WI直方图参数中,方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为0.743;经logistic回归构建的综合模型,AUC为0.854,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8.9%。结论基于ADC及CE-T1WI肿瘤最大层面直方图分析获得的定量参数对AT/RT和MB的术前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 髓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分析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为浆细胞白血病的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例MM经CAR-T治疗缓解后复发并进展为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6岁女性,MM经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为浆细胞白血病,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效果良好,处于持续缓解状态。结论对MM经CAR-T治疗缓解后继发浆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达雷妥尤单抗能获得持续缓解。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白血病,浆细胞 达雷妥尤单抗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伴TP53突变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收治的1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的伴TP53突变T-LBL/ALL异基因造血干细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2岁男性,综合检查后确诊为伴TP53突变T-LBL/ALL,第2次完全缓解后行同胞全相合allo-HSCT,移植后8个月复发,行地西他滨联合CLAG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予地西他滨维持治疗,持续无白血病生存。结论对于allo-HSCT后复发的伴TP53突变T-LBL/ALL患者,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地西他滨 TP53基因 复发 造血干细胞移植
  • 作者: 胡通林 商臻 徐金环 肖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白血病·淋巴瘤》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杭州 310006 胡通林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进修,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杭州 31000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武汉 4300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9年5月收治的1例肾DLBCL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应用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 CAR-T治疗,分析治疗后1、3、6、12、18、24个月原发病缓解相关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3岁,R-CHOP方案治疗8个疗程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应用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 CAR-T治疗。患者发生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经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成功植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脑脊液检查示幼稚细胞消失。应用液体活组织检查动态追踪微小残留病,患者持续缓解26个月。移植后1年发现肺结核,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痊愈。结论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 CAR-T疗法为肾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尤其对于常规化疗或单用CAR-T疗效不佳的患者,该方案可能有效提高治疗缓解率,改善生存。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