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报道了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循环抗原(CAg)的激升效应。病人分别在经40mg、20mg、10mg/kg体重剂量的吡喹酮作用后1、3、6天以单克隆抗体Dot-ELISA(McAb-Dot-ELISA)检测血清循环抗原,结果显示,其检出水平显著高于吡喹酮作用前,平均检出滴度提高1~4倍,阴性样本经吡喹酮激惹后均转为阳性。此结果提示,在经吡喹酮激惹后短时间内,病人血清的CAg水平有一个明显的升高过程,此举对于提高慢性、低感染度血吸虫病人的血清CAg检出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简介:为了解赣榆地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人群中低浓度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发光分析技术(MEIA)测定8002例健康人群血清HBsAg阳性及其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e抗体、(HBeAg、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结合PCR试验结果,确定浓度在5μg/L以下的HBsAg阳性例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模式.共检出HBsAg阳性369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的有85例,占总数的1.06%,占HBsAg阳性人群的23.04%,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的38例(44.70%);1~2μg/L的有15例(17.64%);2~5μg/L的有32例(37.65%).对上述低浓度HBsAg人群的5项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获得8种模式,以"HBsAg、抗HBc、抗Hbe阳性"和"HBeAg和抗HBs阴性"模式为主(70.59%);累计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91.77%;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只出现在HBsAg1μg/L以下人群中(6.45%).结果显示低浓度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相关HBV血清标志物,对于确定上述人群有帮助.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MicroLabStar)定性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以电化学发光仪E170制备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定期监控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性能,如加样体积误差、洗板机液体残留量、孵育器温度、灵敏度等。结果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弱阳性质控品;孵育过程液体损失率达11.83%,加样体积(50μL)误差为-0.23%,洗板后平均每孔残留液量为2.73μL,污物残留量小于1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7.2%,孵育器温度变异系数(CV)值为0.74%,HBsAg浓度在1~300COI时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r=0.985,P〈0.01)。结论质控品的制备和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性能的鉴定是准确定性HBsAg的有效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及金标法对86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本检测。结果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86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含量符合率为95.34%,两种方法无差异性(p>0.05,X2=0.095)。化学发光法与金标法符合率为70.93%,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X2=7.69)。结论化学发光法作为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首选方法,但试剂成本昂贵,需要特定的的仪器,不宜在基层医院开展。酶联免疫法经济实惠,适合基层医院普查,但操作过程繁琐、时间长,不宜作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急诊筛查试验方法。而金标法操作简单、快捷及方便,适合急诊筛查实验,但容易漏诊,不宜作为普查试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在预测可手术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接受手术的140例MTC,回顾性分析血清CEA和140例可手术MT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计算血清CEA预测可手术MTC总体、中央区、侧颈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特异性,以评估血清CEA表达水平预测可手术MT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140例可手术MTC中有108例血清CEA呈阳性表达,阳性率77.14%。伴淋巴结转移的MTC患者血清CEA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1),且血清CEA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正相关(P<0.001)。血清CEA预测可手术MTC总体、中央区、侧颈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73、0.768、0.827及0.847。以约登指数最大时,分别取界值为6.58、11.43、15.74、30.45 ng/ml,血清CEA预测总体、中央区、侧颈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88.46%、81.43%、85.00%、95.00%,特异性分别为56.45%、60.00%、71.25%、69.17%。结论血清CEA在可手术MTC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其表达水平在评估MTC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的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和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前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e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以及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0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10m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eAg、HBV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不同血清HBV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的患者,基线ALT〉5×UIN组(72.7%)高于ALT〈2×ULN组(38.0%),P〈0.05;基线HBeAg≤350样本值与截止值之比(s/co)组(66.7%)高于HBeAg〉350s/co组(30.2%),P〈0.01;基线HBVDNA≤10^7拷贝/ml组(66.7%)、基线HBVDNA10^7~10^8拷贝/ml组(46.7%)高于血清HBVDNA〉10^8拷贝/ml组(34.4%),均P〈0.05。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基线HBeAg水平≤350s/co组和HBeAg〉350s/120组分别为42.2%和7.5%(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组患者,52周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82.6%、57.1%和1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2%、25.7%和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52周ALT复常率分别为100%、82.9%和75.0%,血清HBVDNA〈10^3拷贝/ml组高于〉10^5拷贝/m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52周时的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血清学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DNA水平中度相关(P〈0.01)。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CAR-NK)免疫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型抗肿瘤免疫方法。NK细胞可来源于外周血、脐带血、NK-92细胞系及诱导多能干细胞。CAR-NK细胞可非特异性识别靶抗原且无人类白细胞抗原限制性,异体输注不会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原代细胞及动物模型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效应,作为现货型产品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CAR-NK载体构建及其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初步应用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献血员Rh五种抗原表型,建立Rh五种表型数据库,实现临床符合性输注,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浙江省血液中心供应的65098例Rh阳性献血员样本进行Rh五种抗原表型的检测并录入电脑。临床输血需患者采用Rh五种表型符合性交叉配血并发放血液给患者。结果献血员Rh五种抗原表型分布为CCDee(45.22%)>CcDEe(34.01%)>CcDee(8.68%)>ccDEE(7.26%)>ccDEe(3.51%)>CCDEe(0.72%)>ccDee(0.37%)>CcDEE(0.23%)>CCDEE(0.01%),CCDee比例最高,其次为CcDEe,CCDEE所占比例最小。近年来我院Rh五种抗原符合性输注率逐年上升,2013年-2014年63.6%,2014年—2015年89.6%,2015年—2016年90.6%,2016年—2017年89.9%,2017年—2018年93.5%。结论通过红细胞Rh五种抗原检测及临床符合性输注,避免红细胞额外抗原的输入,减少输血病人产生抗体的几率,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EB病毒转化外周血B细胞系(BCL),探索其表型特点,分泌抗体、细胞因子的能力与提呈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肽的能力。方法分离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上清液孵育后构建BCL,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138、CD38、CD27表达及其产生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10、IL-6的水平。BCL加载HBV抗原肽后与体外扩增的自体T细胞共孵育,采用胞内因子染色检测T细胞产生γ干扰素水平。采用多个相关样本Friedman检验或两相关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未转化的外周血B细胞相比,BCL表达CD138、CD38、CD2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产生IL-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加载HBV抗原肽的BCL可显著增强体外扩增的自体T细胞产生γ干扰素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BCL高表达CD138、CD38和CD27,但其产生IL-6能力下降;BCL可提高HBV特异性T细胞对HBV抗原肽的免疫应答效率,作为乙型肝炎免疫研究的新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双抗原夹心法化学发光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诊治的65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开展本次试验研究,65例标本均分别进行间接法检测(对照组)和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观察组),比较两组检测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检测灵敏度均为100%,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检测特异度分别为92.63%和98.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过程中应用双抗原夹心法化学发光检测能够获取到更好的检测效果,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可以为患者后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e抗原定量与HBV-DNA及ALT的相关性,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法分别对226例乙肝患者血清e抗原和HBVDNA及ALT进行测定,并按e抗原测定结果分成5组。结果①乙肝患者血清e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呈等级相关,(相关系数0.514,P〈0.001),并且e抗原在0.03~3.75NCU/ml之间HBV-DNA含量随e抗原定量的升高而升高,而e抗原定量在3.75NCU/ml以上时与HBV-DNA含量关系不大(Ⅳ组与V组比较P〉0.05);②e抗原定量与ALT水平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e抗原定量与HBV-DNA含量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体内HBV的复制情况,但e抗原定量不能代替肝功能的检测,只有同时检测e抗原定量和ALT水平才能为判断HBV感染、复制及肝功能损伤程度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在胸腔积液性质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05-2011年期间收治的181例胸腔积液患者,分别以胸腔积液和血清分别采用酶免疫学化学发光法进行CEA、ADA、LDL含量测定。结果结核组胸水ADA及其比值显著高于恶性组(P<0.05),恶性组胸水、血清CEA及其比值和胸水LDH显著高于结核组(P<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72%、特异度92.7%、准确度82.3%。结论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腺苷脱氨酶(ADA)、氢酶(LDH))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提高诊断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