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印度佛教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本生故事》早已享誉世界,成为著名文学经典之一。以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为历史原型而构造的张天师传说,在中国各族民众口头广泛传颂,成为可与《本生故事》相媲美的文学奇葩。它们均以民众崇敬的宗教偶像救世济人的功德作为叙说中心,倾注着民众渴望摆脱现实苦难的美好意愿;且同本国固有的民间叙事传说相融合而富于感人魅力。却又因植根于两国不同的文化土壤而风格迥异:《本生故事》中通体闪耀出佛教义理的光彩,借用民间故事更为直接;中国的张天师传说则以神仙说为内核,蕴含着一种意境幽玄的雄健幽深之美。

  • 标签: 张天师 佛本生 传说 故事
  • 简介:1尼巴村的清晨,原野的山花摇曳着水晶般剔透的露水,芳香飘逸。这些花草许多都是珍贵的药材,许多花果和叶子、根茎全部都能入药。这天,我们一行从这样一个可谓“药洲”的村庄里出发,却是为了要踏上漫漫的求医之路。村里的小伙子们骑摩托车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尼巴村通往东坝乡的铁索桥。我们的运气很好,刚好有一队骡队帮水利勘探人员驮运物件,是尼巴的村民,他们微笑着帮我们把最重的行李驮上了,这样,我、觉罗、次西卓玛和她女儿多吉拉姆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 标签: 故事 铁索桥 东坝乡 摩托车 原野 飘逸
  • 简介:古龟兹地区地处新疆西端,地理上近于中亚腹心地区,扼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佛教东传进入我国的第一站,亦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因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解决中亚以东地区佛教的传布及其相关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绸之路 石窟 壁画 中亚 佛教 交通
  • 简介:5月7日,雷州市杨家镇琛来村委会龙池村发生一起重大火灾,烧毁房屋195间及粮食、衣物、家具、畜牲等一批,直接经济损失33万元,受灾群众34户217人,其中22户167人无家可归。

  • 标签: 火灾 捐献 直接经济损失 村委会 雷州市 粮食
  • 简介:麦积山第127前壁七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第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麦积山第127窟 七佛图像
  • 简介:今年12月20日,澳门将回归祖国。几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本文论证了我省沭阳人胡琏在明代率军反击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缴获并引进朗机的一段史实。本刊特以此文纪念澳门的回归。

  • 标签: 佛郎机 葡萄牙殖民者 龙思泰 直隶州 兵备道 火器史
  • 简介:拉卜楞寺,画的宝库散人绘满壁画的走廊和天花板。才吉摄拉卜楞寺以其深邃幽秘的宗教,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琳琅满目、独具风韵的画艺术而闻名遐迩。置身在这色彩斑斓,充满宗教情调的艺术世界,令人心醉神迷,启悟震憾。由于寺僧不断地制作和陈列佛像、壁画和唐卡,教民...

  • 标签: 拉卜楞寺 佛画艺术 净土变 释迦牟尼 佛像 宗喀巴
  • 简介:"系青年"一词表面上看是大学生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他们精神动力缺乏的一种危机表现,它反映出"颓丧化"的青年亚文化越轨的扩大化。"系文化"的出现,使青年人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对抗,造成价值观失群、价值观嬗变等现象。因此,在进行价值重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手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价值世界主旋律;以党员为标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核心价值的正能量;以高校为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践履的自觉精神。

  • 标签: 佛系青年 价值观 青年亚文化 主流价值观
  • 简介:<正>我国历代所传留下来的乐曲不但有着非常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强烈的民族风格,而且具有我们民族音乐所特有的形式结构原则与极其丰富的音乐发展手法。二胡古曲《三宝》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三宝》就其旋律的素质来说是非常抒情的、优美的,并且有非常鲜明的民族风格。就其形式结构来说也是非常严整而完美的。整个乐曲从轻轻的引子开始。引子是个提问式的乐句,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引子,因

  • 标签: 主导动机 民族音乐 形式结构 手法 旋律 三宝
  • 简介:1939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作为轴心国当家老二的日本,面临两种战略的选择:一个是北进战略,即将苏联作为主要假想敌,以陆军向北进攻苏联西伯利亚,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一个是南进战略,即以美国、英国为主要假想敌,以海军为主向南进攻南洋群岛,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橡胶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陆军和海军的不和是出了名的。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佛印 闹剧 谢幕 1939年 印度尼西亚
  • 简介:文殊山石窟是丝绸之路星罗棋布的石窟群中比较重要的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文殊山中.石窟、寺院依山而建,以文殊沟为界,分布在"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据乾隆二年黄文炜所撰的称"山峡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俗称‘三百禅寺',号日‘小西天'."文殊山石窟经历代扩建,洞窟达百余个,寺院建筑360余座,70余院,但大部已毁.现今前山区尚有千洞、万洞、文殊寺窟,后山区有古佛洞、千洞等早期中心柱窟.

  • 标签: 文殊山石窟 万佛洞 壁画 西夏时期 艺术风格
  • 简介:湖州铁禅寺,座落于市区城西。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7),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刹。寺原为唐开元寺东廊,北宗天圣三年(1025),高僧鉴真和尚铸铁观音像供养,故名铁观音院。熙宁元年(1068)赐名寿圣观音院,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夏改名广观音院,元末(1368)毁于兵燹,仅存铁观音像。明洪武二年(1369)移现址重建,更名西林铁禅寺。明宣德八年(1433)僧昙壁创慈云阁,铸华严三圣铁坐像,佛像峰高盈丈,巍峨壮观。清同治年间,铁佛寺殿宇屡有毁建。

  • 标签: 观音 佛禅 高僧 佛寺 鉴真和尚 佛像
  • 简介:在认知都城开封的特殊性、后周太祖与世宗连续裁废寺院的基础上,结合开封的城市建设,通过对不同时期寺院的地理分布、世宗限后对寺院处置的考察,认为后周在开封的限活动主要是为获取旧城内部分寺院所占土地进而缓解官方用地紧缺的困境,创建新寺院并非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更多地是为了安置裁废寺院与在京新受戒的众多僧尼。官方转换旧城空间的努力,在北宋初对佛教政策发生改变后仍在进行,而等觉禅寺的迁址就是很好地说明。

  • 标签: 后周 世宗 开封 寺院 空间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