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研究大豆肽对湘黄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湘黄鸡24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A组(对照组,不添加大豆肽)、B组(大豆肽:0.4%)、C组(大豆肽:0.8%)、D组(大豆肽:1.2%)饲料,实验期为42d.结果表明,添加大豆肽可以提高湘黄鸡的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其中B组和c组增重较佳,育雏结束时,平均体重分别为350.06g和349.00g,显著高于A组和D组,料肉比C组最低,为2.49,显著低于A组和D组;添加大豆肽可以提高湘黄鸡的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其中c组和D组较高,显著高于A组和B组;添加大豆肽可降低胸肌肌肉的滴水损失.滴水损失为C组〈B组〈D组〈A组;添加适量的大豆肽可提高湘黄鸡育雏期的经济效益,其中B组利润最高,为5.62元/只.综合生产性性、肉品质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大豆肽的适宜添加量为0.4%.表5,参14.
简介:经口染毒大鼠检测妊娠动物接触吡草醚原药后引起致畸的可能性,初步评价吡草醚原药致畸危害程度。依据《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选用的大鼠按雄、雌2:1比例同笼交配,次日清晨阴道涂片检查雌鼠,发现精子即确定为受孕第0天,设低、中、高三个剂量组(18.56、92.80、464.00mg·(kg·d)-1)、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一个阳性对照组。在雌鼠受孕第6~15天灌胃给予受试物,连续共10天,在妊娠第19.5天,处死孕鼠检查胚胎发育情况。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孕期体重增重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吸收胎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胎鼠重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胎鼠外观畸形明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剂量组胎鼠外观畸形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中、高剂量组组和阳性对照组胎鼠骨骼及内脏畸形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原药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影响雌鼠体重增长及其胚胎的发育。
简介:采用半静水式实验方法,研究Pb^2+暴露30d对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生理状态和耳后腺分泌蟾蜍甾烯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b^2+浓度(0.68~5.46mg·L^-1)升高,蜕皮和自发活动减少,存活率下降。进一步采用液相-质谱检测技术发现,0.68mg·L^-1Pb^2+暴露下,10种蟾蜍甾烯水平出现1.5倍以上变化。5.46mg·L^-1Pb^2+暴露下,17种蟾蜍甾烯水平发生下调(〉1.5倍),其中bufarenogin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他物质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Pb^2+暴露对蟾蜍耳后腺中蟾蜍甾烯物质具有潜在影响。
简介:采用连续灌胃染毒的方法,探讨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acid,PFOA)经口急性染毒对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实验组PFOA染毒剂量分别为2、8、30mg·kg^-1(bw).连续灌胃染毒7天后,制备海马单细胞悬液,采用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使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机法(HPLC/MS-MIS)检测血清与脑组织中PFOA浓度.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血清与脑中PFO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血清与脑中PFOA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611,P〈0.01).PFOA染毒8、30mg·kg^-1(bw)实验组海马细胞[Ca^2+]。分别为(207.89±22.84)nmol·L^-1和(284.19±14.75)nmol·L^-1,显著高于对照组((141.68±11.47)nmol·L^-1)和PFOA染毒2mg·kg^-1(bw)实验组((147.38±19.23)nmol·L^-1)(P〈0.01).大鼠脑、血清中PFOA浓度分别与海马[Ca^2+].存在正相关关系(r^2=0.552,P〈0.01;r^2=0.756,P〈0.01).研究结果显示,PFOA暴露可使血清和脑组织中PFOA浓度增加,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Ca^+].升高.
简介:地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地层O3污染日趋严重,已对水稻和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为评估O3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风险,综合已有剂量反应实验结果,对我国南北五个地区(北京、定兴、江都、嘉兴、东莞)水稻和冬小麦的O3敏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实验地区和实验品种的变化,两种作物的O3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水稻对O3的敏感程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2)两种作物的产量均随O3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冬小麦的减产程度高于水稻;(3)基于FACE实验得到的作物O3敏感性高于基于OTC实验的研究结果。利用上述研究得到的O3剂量反应方程和O3浓度预测数据,对未来我国水稻和冬小麦的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预计到2020年,我国五个主要作物产地水稻和冬小麦的产量损失范围分别为3.2~28.8%和7.8~36.9%。上述结果表明,O3污染已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巨大威胁,且作物品种间存在明显的O3抗性差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O3浓度的上升,同时,需要利用更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O3抗性品种的选育,这对降低O3的农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为了研究低剂量条件下,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对鲫鱼血清激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剂量-效应关系,同时筛选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实验以除草剂莠去津对鲫鱼进行低剂量染毒(染毒浓度0~3mg·L^-1),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莠去津长期暴露下(60d)幼年雄性鲫鱼血清中性激素(17β-雌二醇(E2)、睾酮(T))及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浓度,并将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及溶剂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莠去津长期暴露下,各处理组鲫鱼血清E2浓度普遍升高,0.023、0.094、1.500、3.000mg·L^-1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升高显著(p〈0.05);2)各处理组鲫鱼血清T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mg·L^-1组)鲫鱼血清TSH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浓度莠去津组(0.094、1.500、3.000mg·L^-1组)则显著降低(p〈0.05);4)类似地,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0.094、0.375、1.500mg·L^-1组)鲫鱼血清T3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高浓度莠去津组(3.000mg·L^-1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长期暴露下,莠去津对鲫鱼体内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尤其是对17β-雌二醇影响更为显著,因此,17β-雌二醇可作为评价农药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的L1(自虫卵开始培养10h)、L3阶段(36h)和年轻成虫阶段(7211)为起始暴露阶段,进行环境浓度(3.18E-3、3.18E-2、3.18E-1和3.18μmol·L-1)水平的72h镍暴露试验,以体长与行为学指标为终点研究了不同生命阶段对毒物兴奋效应的影响。在所有暴露浓度下,镍对L1线虫的体长均表现出显著的刺激效应,3个较高浓度下(3.18E-2、3.18E-1和3.18μmol·L-1)的刺激效应相似,均表现为比空白多23.6%(P〈0.05)的水平;L3线虫的体长在低浓度受到刺激,在高浓度受到抑制,表现为毒物兴奋效应;年轻成虫在所设4个浓度下均没有显著响应。在所有暴露浓度下,镍对L1线虫的身体弯曲运动无显著效应;镍对L3线虫的身体弯曲频率表现为刺激效应,并且该刺激效应随暴露浓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3.18E-2μmol·L-1表现出最大刺激效应,比空白多59.0%(P〈O.05);镍对年轻成虫的身体弯曲频率表现为比空白多17.7%~30.1%(P〈0.05)的刺激效应,该刺激效应在不同浓度下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镍对L1线虫的倒退运动表现出显著的、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刺激效应,在3.18μmol·L-1表现出最大刺激效应,比空白多187.O%(P〈0.05);镍对L3线虫的倒退运动在3.18μmol·L-1下表现为比空白多22.7%(P〈0.05)的刺激效应;镍对年轻成虫的倒退运动在较高的3个浓度下(3.18E-2、3.18E-1和3.18μmol·L-1)表现为比空白多46.7%~86.7%(P〈0.05)的刺激效应。研究揭示环境浓度水平的镍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秀丽线虫的体长与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效应。
简介:目的了解衡阳市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在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衡阳市随机抽取4个社区,再在每个社区随机抽取产后2~4周的妇女共492例,利用“EPDS量表”和自编的“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EPDS≥13定义为抑郁症患者,分析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492例产妇中共有107例抑郁症,抑郁症发生率为21.75%.产妇的年龄、“坐月子”的地点、家庭经济收入、分娩方式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无关(P>0.05),产妇的文化程度、婴儿的健康程度、性别、与期望性别的一致性、家人对婴儿的心理接受性、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7个因素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衡阳市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1.75%,中国“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
简介:盖草能、骠马、莠去津是当下林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除草剂,试验对杨树苗分别喷洒三个不同浓度三种除草剂,试验过程中调查不同时期杨树苗的苗高值和地径增长量,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使研究具有了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总结出不同浓度的除草剂对杨树苗生长影响不同;并确定了各除草剂的施用浓度,旨在为杨树育苗中的化学除草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3.2ml/L浓度时盖草能对杨树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应控制在2ml/L以下;骠马对杨树幼苗的影响很小,浓度在4ml/L下使用还会促进杨树幼苗的生长;莠去津即使浓度在1g/L时仍会对杨树幼苗产生极强的抑制作用,在杨树幼苗时期除草不建议使用.表4,参14.
简介: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作为生物活性分子,广泛参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采用营养液培养,研究Cu胁迫下番茄体内L-精氨酸、NO、多胺代谢对外源NO的响应机制,以期为铜污染区域蔬菜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Cu胁迫下添加外源SNP(硝普钠,外源NO供体)能够调节番茄根系和叶片中精氨酸脱羧酶(ArginineDecarboxylase,ADC)、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Decarboxylase,ODC)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活性。根系中,外源SNP能够上调NOS活性,L-精氨酸代谢向着NO合成方向进行;叶片中,外源SNP能够同时上调ADC、ODC、NOS活性,PA、NO的合成同时进行;此外,Cu胁迫下添加外源SNP能够增加根系和叶片L-精氨酸含量,而作为PA、NO的合成前体,精氨酸含量升高无疑会间接促进PA、NO的合成,从而提高番茄对Cu胁迫的抵抗能力。
简介:为降低八仙花组培苗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序.缩短种苗的育种周期.选用了珍珠岩、河沙和混合基质(珍珠岩:蛭石:草炭土=1∶1∶2)三种基质.进行八仙花瓶外生根试验.移栽后.对植株的成活率、生根情况、生长量的平均增长率和植物生长状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在混合基质中.八仙花组培无根苗植株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状况良好.其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平均增长率最高.分别为95%和27.11%.在珍珠岩中移栽成活率为80%.但是植株生长量的增长率最低.为1.26%.在河沙基质中.移栽成活率最低.但其根系生长良好.因此.八仙花组培无根苗瓶外生根最适基质种类是混合基质.图3.表1.参17.
简介:为探索出复合肥与尿素对油麦菜幼苗生长的最佳施肥配比,以油麦菜为试验材料,使用纯椰糠栽培的田间试验,通过测量油麦菜幼苗的株高、株幅、叶片数、鲜重、干重和可溶性固形物来研究复合肥和尿素不同配比施肥对油麦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浇清水和单施复合肥,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幼苗在复合肥与尿素混施下生长良好,其中复合肥与尿素比例为2∶3时,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他比例,(3)幼苗在单施尿素时,生长指标高于浇清水和单施复合肥的处理,低于复合肥和尿素混施处理,(4)幼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单施复合肥和浇清水处理下,显著低于单施尿素和混施肥料处理,其中单施尿素和混施肥料处理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
简介: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对海洋贝类胚胎的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h和48h后,BaP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苯并芘及DDT对翡翠贻贝胚胎的综合毒理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aP和DDT胁迫显著影响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酶(SOD、GPx)和非特异性免疫酶(ACP、AKP)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胚胎SOD、AKP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DDT和BaP对ACP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BaP对ACP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ACP的活性影响不显著。IBR分析表明,在胁迫早期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升高,RIB值逐渐增大,随着染毒时间延长,处理组RIB值均减小,总体来说,DDT的RIB值比BaP的RIB值大,表明DDT的胚胎毒性较强。通过探究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应答BaP和DDT胁迫的毒理生化响应,评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贝类的毒理效应,为敏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打下一定的基础,且为海洋环境的污染早期预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简介:为评价水域环境中Zn^2+对两栖动物的毒性影响,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蝌蚪为试验材料,对G26期蝌蚪进行了0、10、50、100和500μg·L^-1Zn^2+的慢性水体暴露直至蝌蚪发育至变态高峰期(G42期)。分别于暴露15d和30d后取样测定蝌蚪全长、体长、体重和发育分期各指标;此外,分析了Zn^2+慢性水体暴露对变态率、变态高峰期(G42)蝌蚪的全长、体长、体重、后肢长和骨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15d时,各浓度Zn^2+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生长发育均未造成显著影响,而持续暴露30d后,500μg·L^-1Zn^2+处理组蝌蚪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抑制;各浓度Zn^2+慢性暴露均导致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率的下降,其中500μg·L^-1Zn^2+处理组的变态率最低;500μg·L^-1Zn^2+慢性暴露导致G42期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后肢长)和骨化程度均受到显著抑制。研究表明,水环境中高浓度锌对中华大蟾蜍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具有潜在的危害,水域锌污染所引发的毒理效应予以重视。
简介:为了研究镉胁迫对不同大麻生长的影响,以来自山西的大麻M1和来自甘肃的大麻M2、M3为材料,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对大麻SPAD值、光合参数、不同组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及不同地点株间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降低大麻SPAD值,及其光合能力,且不同植株间存在显著差异,M1受抑制严重;镉胁迫使大麻地上部蔗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根系、叶片和籽粒淀粉含量显著降低。镉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镉主要滞留在根系中,其中M1镉积累量最高;镉胁迫显著抑制了大麻M1根系对锰和铜元素的吸收,同时也影响了其在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和积累,降低了M3对锌元素的吸收。镉对大麻的影响因大麻不同植株间及组织部位而异。
简介:三唑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三唑类广谱杀菌剂之一,在我国的使用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本研究综述了三唑酮在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及其对我国部分水体的生态风险。三唑酮使用后被土壤吸附和解吸,经雨水淋溶作用进入地表或地下水环境,在丰水期检出率与检出浓度较高,目前我国地表水中三唑酮最高检出浓度为12μg·L-1。三唑酮在环境中的半衰期为15~43.3d,能够在水生生物体内累积代谢,在不同浓度下对不同类群、不同生命阶段的水生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毒性效应,对应着多条有害结局路径,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干扰机体内激素水平,影响水生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导致种群密度降低。在目前已知的暴露水平下,三唑酮对我国地表水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特别是丰水期稻田附近的地表水风险尤其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