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正>"对早期马克思而言,与历史的理解直接相关的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明智地撇开了自然界(不是人化自然)".这番话取自乔治·利希坦的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批判的研究》。(1961年第1版)虽然利希坦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这里他的观点与他写作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念却没有区别。然而.这同一观念被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者看作是荒谬的。对马克思在生态讨论方面的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生态学 唯物主义 李比希 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与哲学人类的视角,论述巴赫金的审美人类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学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不是永恒在场、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而是在时空差异的语境中不断出场的创新体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出场的辩证法需要深度分析思想赖以出场的历史“场域”的辩证建构;理解“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等多重辩证循环;理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重结构的辩证作用。历史场域、多重循环和三重结构深刻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辩证视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不仅需要时代实践的驱动,也需要当代思想的滋养,在思想撞击和学术对话中磨砺思想之锋,在不断批判地汲取对话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中成为当代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出场学 辩证法
  • 简介:孙熙国、张莉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马克思晚年“人类笔记”的理论主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是随着时代的问题和任务的转换而转换。但不管如何变化和转换,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主题都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 笔记 晚年 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
  • 简介:"变形"不是简单的身体和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特定文化语法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共谋与分裂的产物。在审美人类视野中,"变形"主要从两个方面凸显其与"美"的相关性:一、在以包含和排斥为潜在逻辑的制度性神圣化原则中,"美"被历史地生产与再生产出来;二、艺术通过审美变形使人们"看到"被遮蔽的现实生活关系,从而打破现代神话的种种幻觉。两种变形机制共同指向关于"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与能建构的存在的追问,并以此显现美学的现代性之维。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变形 意识形态 神圣化原则 审美变形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阐释维度。现代美学的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核心的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的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的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为纪念李达《社会大纲》问世五十周年,本刊特发表王炯华同志《论李达〈社会大纲〉的历史地位》一文。该文通过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特别是苏联哲学的关系的考察,论述了《大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同中外近现代哲学的历史渊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地位 辫证法 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
  • 简介: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身体的三种规定——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身体、作为自我意识外化的身体和作为欲望而存在的身体,马克思提出人的身体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聚集之所,身体在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相互生成中历史性和社会性地生成自身的观点。马克思所理解的身体因而是审美化的身体,马克思的身体理论因而是一种身体美学,它帮助我们认识和批判当今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所面临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困境,并指引我们获得回归身体自身的共生主义智慧。

  • 标签: 身体 工具 欲望 智慧 共生主义
  • 简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需要科学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的研究方法。尽管两者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但它们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方法论都具有各自的理论价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要坚持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结合,既要发现和揭示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能够提出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具体政策;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经济理论的展开以逻辑关系为主线,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建立一个既符合理论逻辑又对照历史进程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大厦;要在批判西方经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借鉴其实证分析、数理分析和证伪分析等研究方法。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方法论
  • 简介:<正>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弄清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一贯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毛泽

  • 标签: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内斗争 斯大林 资本主义工商业
  • 简介:相较于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马尔库塞对现象学运动的了解更为全面,判断更为准确。一方面,马尔库塞准确地指出了舍勒的客观一形而上学现象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着重强调了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对胡塞尔先验现象的突破。另一方面,自1928年加入海德格尔圈子之后,马尔库塞就对现象特别是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归结为一点就是:海德格尔仅停留于对一般此在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分析,而跳过了历史此在的物质内容,因此,在他那里,具体哲学最终仍是一种“先验哲学的变种”,一种“虚假的具体”。

  • 标签: 马尔库塞 先验现象学 客观-形而上学现象学 一般此在现象学
  • 简介:<正>主要概念范畴1.人类本体论的实质,在于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的历史必然性;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需要以致劳动对自然界的惟一性和必然性;劳动在人类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性质;劳动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关系,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和各国重新科学地调整生产经济结构的必然性。2.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历史分工辩证法的自然展开过程,分工的性质,分工发展的辩证法则与社会形态以及三大分工范畴的形成;资本主义内部劳动(?)资本(?)科学的分工范畴和"异化劳动"即消灭劳动的历史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必然性;垄断基础上的第三次产业科技革命在

  • 标签: 对象性关系 对象化活动 本体论基础 异化劳动 消灭劳动 哲学手稿
  • 简介:<正>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美学专著,却包含深刻的美学思想,为了把握这些美学思想,我们必须紧紧依据《手稿》基本思想去理解,看看这些美学思想给当代美学提供了什么观点、思路,还有哪些需要具体论证并加以阐释的。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手稿》以一种新人类和人本的观点和方法,对资产阶级经济以之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私有财产作了考察和分析,并对资产阶级经济所持有的

  • 标签: 哲学手稿 《手稿》 物质生产 异化劳动 美学思想 实践观
  • 简介:马克思晚年《人类笔记》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实,马克思晚年所做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摘抄、批注和书写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追求。这些研究和探索并不像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马克思的非典型研究成果,更不是他成熟时期理论研究的中断或转移,而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这一思想主题的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在对他者理论的或批判或褒扬、或肯定或否定和摘记标注中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取向和立场观点,深化和完善了他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思想主题的研究。马克思晚年对人类的研读与摘记是其自觉地有意识地回应具体的实践问题与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和已有的资本主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素材、拓展研究思路的最新成果。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思想主题
  • 简介:<正>三、对于审美意识的人类本体论剖析人类审美意识成长的历史考察,必须置于审美意识对象化活动的完整整体之中,这活动以双向进展的发育规律展示自己的历史,向外创造了对象化产品,包括文学艺术诸多门类的作品,向内促进了审美意识

  • 标签: 审美意识 物态化 对象化活动 美学原理 立美 人类本质
  • 简介:正如我们不能仅凭马克思著述中直接涉及"美"字的地方透析马克思的全部美学思想一样,马克思对于人类的兴趣在他一生的理论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着的这一事实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求以一种新的探讨方式对此加以把握。在关于人的思考中,马克思的美学与人类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并且以其对于从纯粹意识演化而来的宏大叙事以及关于"他者"的意识形态想象的批判而与传统美学和人类相区分,从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马克思美学不在于解释"美"是什么,而是关于如何创造"美"的理论和实践,亦即一种革命的美学和人类。因此,纵深发掘马克思的人类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对于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更深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人类学转向” 需要 异化 神话
  • 简介:当代艺术、美学研究向人类转向是当代人文学科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的艺术人类与审美人类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研究对象和理论立场。审美人类研究应紧扣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伦理价值,着重讨论从当代审美经验中产生出伦理价值和启蒙意识的可能性及其机制。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审美人类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将马克思的人类研究纳入到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人类思想。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审美经验 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李达的《现代社会》一书,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所作的最系统、最准确、最深入的阐释。在书中,李达首先综合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各种阐释,指出了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经济、政治学、法学、人类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提供了研究和解释唯物史观的广阔视野;进而唯物而辩证地理解和阐发唯物史观,既坚持历史的唯物论,又注重历史的辩证法,对阶级意识、社会思想等意识形态问题作了深入论析;最后落脚于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和革命实践的思考,把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这一重大问题在唯物史观中鲜明凸显出来。《现代社会》不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有着宝贵的启示。

  • 标签: 李达 《现代社会学》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