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2月14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由湖北省哲学学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承办。会议主题为“哲学发展与民族复兴”。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湖北省哲学学会秘书长王雨辰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儒家思想能否与马克思主义牵手”作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围绕“新时期中国哲学的境遇、任务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独到见解。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可风教授作总结发言。
简介:一清末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迅速转变的十年.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上,在思想与社会层面,也发生着急剧的转型.甲午、庚子之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与沉重的羞耻激起了有识之士的自觉与反省.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指引下,他们的思索在世纪之交汇集成一股影响广远的国民教育思潮.首先,通过对世界局势的重新分析,他们认为国家间的竞争的实质是国民的竞争.西方之所以强盛,在于它们以一种挟裹着全体国民的民族主义向别国扩张.要抵御这种外部民族帝国主义的侵犯,圣君贤相无能为力,而要依托于全体国民.因而他们将目光从社会上层转移到社会下层.民众作为国家的主体,被视为一国元气所在.其次,在关注大多数国民的同时,这种思索还从关注社会的物质性存在转移到国民主体的素质之上.国家的强盛并不依赖于简单模仿西方的军事装备、商业行为甚至制度运作,问题的根源在于国民素质的高下."国,大器也;人,质点也.集腐脆的质点以为器,则立坏;集腐脆之人以为国,则必倾.居今日而欲自强,必自人心风俗始."①国民的主体素质不仅决定着社会的健全、经济的发展、还决定着国家的强盛."入其国而智民多者,靡学不新,靡业不奋,靡利不兴;……入其国而智民少,靡学不腐,靡业不颓,靡利不淫".②因而,从挽救民族危亡出发,对社会下层的关注和对民众主体素质的强调在20世纪初年结合成一种代表性的社会思潮.而面对义和团运动中暴露出来的民众的愚昧与无知,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素质,涤新国民的品德."故民质而优,则其国必昌,……民质而劣,则其国必亡,居今日而谋保国倡种之策,非注重新民,改良社会,涤荡其昏弊之习性,养成其完备之资格,恐无以苏已死之国魂,而争存于世界."③在这种背景下,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但是由于经费与人才的限制,学堂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