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张岱年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著文认为,价值第一层含义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除此之外,价值还包含对需要层次和需要主体进行评价问题。从不同需要之间包容与被包容关系来看,整体需要高于个人需要;从人所异于禽兽特有的需要来看,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人类价值应该就人类与其他物类比较而言,自我价值应该就自我与别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类关系而言。人类所追求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是认识价值,善是道德价值,美是艺术价值。关于个人价值可分为两层意义,一是个人社会价值,即能在一定方面满足社会需要;

  • 标签: 个人的社会价值 需要的层次 张岱年 《中国社会科学》 德力并重 最高价值
  • 简介:谈到作为德性正义,我们通常将其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即使我们所设想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存在某些(根本)关涉,但罗尔斯和其他一些人则直接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第一德性",因而"作为德性正义"是适用于个人还是适用于社会,实际上是模棱两可。本文将反思和探讨这种歧义性(ambiguity),尽管本文主要关注仍然是个人正义。

  • 标签: 社会正义 德性 个人品质 个人正义 社会制度 罗尔斯
  • 简介:<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许启贤副教授著《伦理思考》一书,最近已由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从事伦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文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为该书写了序。书中收集九类问题,包括了马恩伦理思想研究、伦理学对象、任务、方法、道德本质、道德与其它意识形态关系、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发展规律、青年伦理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品德教育等等内容。而且,其中有些内容仍然是目前研究较弱领域。譬如,关于马恩伦理思想研究,现在国内潜心研究真是

  • 标签: 青年伦理 伦理思想 中国伦理学 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意识形态
  • 简介:<正>在中国古代,“信”是人们对自己负责伦理规范,强调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信守自己许诺,真心诚意地帮助对方。“信”之观念演变一直维持了其普遍适用性和较广泛意义。现试加探讨。

  • 标签: “信” 朋友 道德品质 墨子 人言 论语
  • 简介:道德交互性是人类道德生活基本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权利讨论能为我们清楚地揭示出这一点.它主要指向收益和负担之间某种程度均衡,对人类道德实践提出了真正挑战.

  • 标签: 动物权利 道德 交互性 本质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对立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误读。同时,忽视恶存在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善与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恶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恶,需要道德信念坚定、道德偏好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德性光辉。

  • 标签: 康德伦理学 抑恶
  • 简介:<正>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进步,也是哲学发展进步。有待人们反思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伦理学吗?对道德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伦理学不是哲学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 标签: 世界观 伦理意蕴 真正的哲学 论道 伦理学研究 事实世界
  • 简介: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划分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西方法理学界被长期地予以关注和讨论。对此问题不同回答已经形成了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两种截然相反意见。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创始人,既坚持实证主义法学传统,主张法律和道德分离,又承认法律和道德之间具有偶然联系事实,提出了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研究哈特提出自然法思想因由,明确最低限度自然法思想内涵,对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最低限度 自然法 启示
  • 简介:日常生活世界道德秩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理所当然,但这种道德秩序是如何可能呢?本文以先秦儒家努力来尝试回答此问题:从先秦儒家对传统社会伦理结构认识,道德秩序建构所应对"欲"、"恶"基本焦虑,以及传统道德秩序"仁"-"礼"运行模式等方面来见证日常生活世界道德秩序稳定性和规范化并非自然而然,而是有一个自觉努力建构过程.

  • 标签: 日常生活世界 道德秩序 儒家 基本焦虑
  • 简介:家训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本多样。家训精神是以仁义为本,孝亲悌长是家庭伦理核心,诚信友爱是为人处世原则,尊师重道是追求真理法门,知行合一是修身养性要诀,持戒行善是对治五毒良方。家训集德性与智慧于一体,其终极目的是通过教化使人成贤成圣。这种精神无疑对当今家庭教育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 标签: 家训 德性 智慧 家庭教育
  • 简介:海德格尔后期对风靡全球技术所引发问题给予了很大关注,并且写下《技术追问》一文。在该文中,海德格尔运用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方法对技术做了一系列追问,得出"技术就是一种解蔽方式"结论,并且认为这一解释对现代技术同样适用,只是现代技术是一种带有促逼意味解蔽方式。他把这种促逼意味解蔽集合称为座架。在他看来,在技术时代,人处境堪忧,和自然关系日益紧张。这一切后果都是技术带来,所以,海德格尔警示人们要打开自己视域,从技术框架中摆脱出来。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 追问
  • 简介: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信息网络所赋予特点,同时又蕴藏着特定道德内涵.从网络经济特征视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中所蕴藏"以人为本"、"服务顾客"道德取向;合作双赢、利益共享伦理理念;公正平等、和谐共处价值导向;开放自由、共同发展伦理方向.

  • 标签: 网络经济 特征 伦理意蕴 道德内涵
  • 简介:我国当前往往将医疗差错归因于医务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主观方面并按照“谁出错、谁负责”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惩戒。这种归因和治理模式对医疗差错发生根源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知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医疗服务模式。归因上偏倚取决于用以观察、评估医疗差错知识框架。这种以个人负责为特征归因和治理模式源于当前以个体理性为基础临床伦理学,它将焦点集中在医务人员个人道德修养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等因素伦理性。应当适时更新医学伦理观念,通过引入组织伦理视角,将关注对象转向医疗服务组织、系统、制度和结构,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医疗差错治理路径。

  • 标签: 医疗差错 临床伦理 组织伦理
  • 简介:对企业、经济伦理创新依据完整思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为什么”和“如何”,而且两者应该具有内在一致性。“为什么”强调是认识理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描述:“外在压力和挑战”以及“内在正当性证明”。就前者而言,包括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化三个元素,这也可以看作是事实依据;而内在正当性证明同样可以从另外三个方面得到解释: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手段;经济行为与道德情操相互支撑关系;综合意义上财富创造,这些可看作是理论依据。“如何”强调是操作意义上实践理性“应该怎么做”,这涉及五个伦理原则:尊重、平衡、公正、开放、共享。

  • 标签: 企业 经济 伦理创新 金融化
  • 简介:中国古代对政治合法性反思首先寄托于天命。夏商时期天命是君主与天帝契约,臣民只能承受命定秩序。周公斩断天帝与君主血缘联系,以德行来判断天命所归,实现天命不常与恒常统一,而天命又只能通过民意得以反映,从而在天、君、民之间形成环形三角交互结构。周公试图用此在经验把握普遍必然,以现实参验方法理解天、君、民、德等概念及天命唯德等命题,最终使理想政治只能寄托于“先王有德”绝对,从而变成对现实等级制度摹写。

  • 标签: 周公 天命 秩序 公共生活
  • 简介: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从《四书》开发与阐明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儒学复归,质言之,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儒学归位。以此言之,理学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重建与振兴。

  • 标签: 理学 儒家 人伦道德 回归 振兴
  • 简介: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表现,是道德自律性体现.没有良心,道德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作用表现为对行为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形成人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环境条件.

  • 标签: 道德 行为规范 良心
  • 简介:在苏格拉底看来,作为形而上学哲学在其本源上是关乎人道德教育,正是苏格拉底通过对爱教育探究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本框架。爱缺失与丰盈在哲学作为爱"教学"中奠定了形而上学基本结构;爱争执与弥合在哲学作为爱"教化"中奠定了形而上学基本机制;爱节制与提升在哲学作为爱"教养"中奠定了形而上学基本归宿。

  • 标签: 教育 形而上学
  • 简介:奥本海默名字是和"曼哈顿计划"联系在一起.由于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中杰出贡献,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但是奥本海默又是个悲剧人物,奥本海默自参与研制原子弹工作到战后政治活动是科学家从政悲剧结局.从中可以获得启示,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良心和社会责任.这就是,科学不仅仅是要追求真理,同时也要为人类造福.

  • 标签: 奥本海默 曼哈顿计划 原子弹
  • 简介:佛教慈悲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利益与幸福做贡献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教伦理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正能量,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慈悲与利他 慈悲的正能量 池田宗教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