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宪法把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赋予给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法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同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的建议".那么这些法规实施的又如何呢?正如著名宪法学老前辈张友渔教授所感叹的,"我活了80多岁,都没有看到中国有一个完整的宪法案例".

  • 标签: 宪法 违宪审查 行政法 中国 民主宪政
  • 简介:罪刑法定原则不是禁止刑法解释,只是为刑法解释界定了合理的空间.刑法解释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这是坚定不移的定律.即刑法解释又要在已定的刑法规范中得出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结论.

  • 标签: 罪刑法定 刑法解释 类推
  • 简介: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种最基本的信任体系,它包括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制度的信任,它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信任缺失就会导致人对人、对社会、对制度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引起相互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冲突,就会增加社会运转的成本,甚至破坏既定的社会秩序.从信任论的角度入手,来探讨犯罪的生成,能使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犯罪,从而寻找到更好的控制犯罪的方略.

  • 标签: 信任 合作 犯罪原因 个体 社会 解释
  • 简介:当下刑法解释存在过度的创造性解释倾向,并由此引发刑法解释的泛化。立法自身的缺陷不能完全通过解释得以克服,刑法解释并不必然能够克服刑法立法的缺陷或弥补刑法立法的漏洞问题。刑法中诸多明确的规定在过度解释之后反而会出现缺陷。需要对刑法解释泛化的逻辑前提或假设进行证伪,并基于法治的立场进行反思。在刑法解释中应当树立谨慎解释的基本姿态,缓解解释泛化带来的法治压力。

  • 标签: 刑法解释 法治 文本中心 解释学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修改了盗窃罪的罪状和法定刑,1998年关于盗窃罪的司法解释显然已不合时宜,新的盗窃罪司法解释于2013年4月4日出台并生效实施。新司法解释坚守刑事法治的正义立场,持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高了一般盗窃行为的定罪量刑数额,降低了盗窃医院病人财物等八种情形的入罪数额,界定了特殊盗窃行为的成立条件,盗窃行为样态界定清晰,定罪量刑实务操作便捷,热点争议问题积极回应。不过,新规对盗窃数额的调整也可能危及公众对法安定性的信赖,对重要术语的释义还显抽象,对盗窃取得被害人谅解的问题未与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相衔接。

  • 标签: 盗窃罪 司法解释 宽严相济 法定
  • 简介:合宪性是刑法解释正当合理性的前提,不符合宪法权利规范和权力规范等宪法规范的基本内容,违背宪法权力制约、平等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的基本精神的刑法解释都有违宪的嫌疑。为实现刑法解释的合宪性,应该以合宪性解释为刑法解释的具体路径,以合宪性推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和比例原则为基本原则,运用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从形式上保障刑法解释的合宪性,同时也必须借助目的解释从实质上贯彻比例原则,从而真正实现刑法解释从根本上接受宪法规范和价值的制约和指导。

  • 标签: 刑法解释 合宪性 合宪性解释
  • 简介:犯罪解释的类型在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大体可以分为五种。其中,宏观解释与微观解释虽然呈现各自的特征与解释效度,但也显示了融合的复杂趋势;因果性解释与功能性解释的内涵不同、限度呈现差异,结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解释;社会学解释、心理学解释与人类学解释各自的特性与解释"边界"明显,但均需要改善;在现代社会,出现了组织体犯罪解释的类型,并与个体犯罪解释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现代化解释与全球化解释在其社会动力机制上是不同的,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构成了对传统解释范式的挑战。

  • 标签: 犯罪解释 类型分析 演化趋向
  • 简介:刑法解释中的分歧,表现为不同解释主体对同种行为的规范评价存在差异。在实践中可以被概括为刑事诉讼权力主体间的分歧、刑事诉讼权力主体与其他权力主体间的分歧、上级权力主体与下级权力主体间的分歧以及公权力主体与私权利主体的分歧。分歧的本原围绕着"法"的规范立场和"刑"的惩罚理念展开。前者关乎规范确定性与灵活性孰更优先,后者关乎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孰更优先。诱发分歧的缘由是解释主体"前见"的多元化,背后则是当代社会功能的分化和价值的多元,导致了主体间利益冲突的加剧。分歧的化解需要坚持"司法互动"的理念,就具体落实而言,规范立场上需要坚持规范确定性的相对优先,惩罚理念上则要坚持自由价值的相对优先。

  • 标签: 刑法解释 秩序价值 自由价值 规范确定性 司法互动
  • 简介:200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司法解释()也许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然而,它却在法学界和司法界引起强烈的震动.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宪法能否司法解释并且在司法判决中被直接援引?也有人称:新的司法解释首次宣告了宪法的司法适用效力,这将对推进中国宪法走向宪政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宪法保护 司法解释 宪政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判决 中国宪法
  • 简介:我国新刑法实施后,最高司法机关颁布的司法解释中出现了与新刑法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之罪之法定、刑之法定等基本内容及该原则所蕴涵的人权保障价值相背离的内容.其原因主要在于没能完全接受罪刑法定的观念.因此,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有赖于刑法理念上的变革.同时,重点研究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则和方法对刑法司法解释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罪刑法定 司法解释 刑法理念 解释规则
  • 简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有其客观必然性,本文试图用四种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企业组织理论中的代理理论强调企业是由分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不同个人和团体之间各种契约关系组成的集合体.会计成为有助于各种契约关系运作的一种监控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会计信息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必须由政府来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进行强制性管理,但需考虑帕累托最优效应.会计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会计准则是不完全合约,必须依赖各利益相关方的多次博弈使纳什均衡点逐步提升,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且会计制定者也是经济人,为了特定目的必然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从会计信息市场的供需看,企业管理当局和大股东是信息的垄断提供者,需方的内在需求不足且对供给影响极小,供需矛盾是会计政策选择成为可能.

  • 标签: 企业组织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博弈论 供给需求理论
  • 简介:本文旨在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对会话中话题转换现象的理解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话题转换的"不关联"是存在于语义层次上的,而在语用层次上,话题转换的两个话题之间存在最佳关联.这种关联性不取决于建立在话语语言意义上的前提,而存在于明示交际行为本身.

  • 标签: 话题转换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明示交际
  • 简介:近年来,商家为了促销,在顾客到商场购物、饭店就餐、浴池洗浴等时候或通过邮寄等方式赠送“优惠券(卡)”的现象时常发生,但当人们拿着这些优惠券(卡)到商场、酒店、浴池消费时.才发现得到的优惠和人们根据“优惠券(卡)”所期望的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而引发的纠纷也举不胜举。

  • 标签: 最终解释权 法律思考 商家 优惠券 商场 纠纷
  • 简介:解释学在伽达默尔等的推动下向实践解释学转向,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释学的实践转向有其历史和逻辑必然性,与时代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的影响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实践解释学统摄了理解的主客体,从而消解了解释中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了解释学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解释学 实践转向 现代西方哲学
  • 简介:我国现行刑法初步构建了董事忠实义务的刑法调控机制,但是该机制存在规定的激进与缺漏、有违平等原则、过分突出犯罪数额的作用以及与犯罪新形势不相适应等立法缺陷.完善立法的思路是:刑法调控应与公司法相协调,实行平等保护原则,充实酌定情节要件,增设背信罪等.

  • 标签: 董事忠实义务 刑法调控机制 缺陷解读 完善思路
  • 简介:在临场处置中,除了采取强制性措施等行动外,民警还要进行语言交流。从本质上看,这种语言交流活动是一种通过语言所进行的思想交流过程。在临场处置中,民警对语句意义进行解释的必要性在于语句意义的多样性、歧义性、易误解性和易曲解性。解释的目的在于消除论争或歧义,达成共识,保证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民警可以采用诸如语词解释、等值解释、近似解释、举例解释、分层解释和比喻解释等方法。

  • 标签: 语句 论争 解释
  • 简介:2014年的新行政诉讼法增加了几类新判决类型,但在此之前已经有司法解释将这几种判决类型写入,为新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行政诉讼法典与司法解释规定不同的判决类型,这种二元的判决类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国家有名之诉与无名之诉的划分,以司法能动主义来保障公民诉权,这种做法在古罗马的裁判官法中也有所体现。新行政诉讼法虽然完善了判决类型体系,但仍不能排斥司法解释在今后发挥的作用。

  • 标签: 司法解释 判决类型 无名之诉 司法能动主义 裁判官法
  • 简介: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和瑕疵证据补正都作了明确规定,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欣喜之余不免产生担心:瑕疵证据的过度补正会冲击非法证据的正当排除。一直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就存在对瑕疵证据的补正,不过由于法律没有规定,不免具有随意性。考虑到美国也存在瑕疵证据,只不过通过预审等程序予以转化,因此可以为我国的瑕疵证据补正和合理解释构建提供借鉴,以防止瑕疵证据的过度补正。

  • 标签: 瑕疵证据 非法证据 美国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