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刑事诉讼庭审前协商程序是指,在刑事案件开庭审判前,由审判人员组织控、辩双方进行协商,以明确特定案件的争议焦点,从而保障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文章论述了增设刑事诉讼庭审前协商程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简介:刑事诉讼法学二十年陈光中郑旭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思潮与“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惨遭践踏,法学之花凋零殆尽,刑事诉讼法制与刑事诉讼法学也不例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的工作重...
简介:诉讼证明是针对案件的“中心事实”,而大量的“背景事实”通常无需提出证据予以证明。这可以通过司法认知得以认定。比较美国和德国刑事诉讼的司法认知规则,两者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异。从诉讼制度传统出发,我国应当借鉴德国的体例,将司法认知确定为两类事实,一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类是法官因职业关系已知的事实。
简介:<正>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八条,都明确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刑事诉讼法》第四章,又着重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原则。而律师则是根据被告人的委托或经人民法院的指定,依法帮助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专职人员。在正确理解党的政策和我国法律制度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刑事诉讼理论来研究和阐明有关刑事诉讼中辩护
简介: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离开强制措施,刑事诉讼将难以进行.深入分析强制措施的性质和作用,研究西方国家刑事强制措施的运作机制,剖析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刑事强制措施的认识,增进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
简介: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依法履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准逮捕、公诉和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等项职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体现检察机关司法机关的性质,通过履行检察职能,裹有效地保障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维护法治尊严、保障基本人权,提高诉讼效率。
简介:今年十月一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我国的法学研究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交流法学研究成果,特全文刊登我校陈光中、张晋藩、巫昌祯三位教授各自为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法学家张友渔主编的《中国法学四十年》一书撰写的学术论文。
简介:
简介:举证责任可谓整个刑事证明的中心环节,举证责任之分配则是这一环节的核心问题,也是刑事实体规范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这是平衡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两种价值观的重要工具。现行证据法规范对这一问题的原则性规定或使有些实体规范背离立
简介:一、关于刑事诉讼阶段的概述刑事诉讼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也是一个严格按照诉讼程序,逐渐向前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许多的诉讼阶段。那么,一个案件究竟要经过哪些阶段呢?根据刑诉法的规定,一个刑事案件一般要经过六个阶段。即:立案、侦查、提起公诉、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执行。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六个阶段。
简介:陈光中教授主编的《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一书,即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以来对外国刑事诉讼程序作系统比较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这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我国法律工作者对外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了解和借鉴。本刊先将陈光中所写的该书绪论中的第五节《外国刑事诉讼程序的近期发展趋势》发表,以飨读者。
简介: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但由于这种理论范式脱离了现代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与民主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相悖,违背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为有罪推定思想的翻版,容易导致冤假错案不断滋生,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予废止。刑事诉讼法是人权保障法,是维护正当程序的限权法。重构以正当程序保障人权为诉讼目的范式的新刑事诉讼法和新刑事诉讼法学,则是当前最紧迫的学术任务。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陈光中,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与结构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现代两大基本课题,研究刑诉目的,不能离开实现目的的手段即诉讼结构;反之亦然。我国刑事审判结构的改革与完善问题,已引起法学界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已开始进行探讨...
简介:<正>一、历史背景(一)概论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发现事实真相,这就是说,要查明是不是犯了罪,又是谁犯了罪。查清了事实真相——有罪或无罪——之后,就依法给予处理。一切刑事诉讼制度都以发现事实其相为目的,问题在于采用什么
简介:<正>当事人主义是我们对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结构(或称诉讼模式)的一种概称。从哲学的角度看,诉讼结构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也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不同的诉讼结构体现了不同的诉讼原则。因此,研究美国的刑事诉讼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和原则。一、当事人主义的含义及其由来当事人主义是指刑事审判活动依据控诉方和被告方的主张和举证而进行,法官(包括陪审团)处于居中公断地位的一种诉讼结构。在这种诉讼结构中,法庭的审判活动是以控诉、
简介:从类型学出发,刑事诉讼立法表现为对立的两种理想类型:一是价值导向性立法模式;二是技术性立法模式。《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的修法活动实为一种类价值导向性的立法。其特征为:政策与法理短路相接导致法律内部的紧张与对立,进而造成致力于精确性和明晰性的立法技术在立法中的有限应用,乃至反向利用。最终致使《第二修正案》在形式、结构与内容上均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欲对其予以弥补和完善,须从价值导向性立法转向技术性立法。
简介:犯罪构成的阶层性或平面性,不能决定“法庭话语权的平衡”和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犯罪构成模式能够设置一定的诉讼规则,体现一定的诉讼职能和目标。以德、日为首的大陆法系犯罪构成模式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模式,设置的均为可废除诉讼规则。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由于缺乏程序要件的保障,便于提高司法效率,有损司法公平;英美法系犯罪构成容纳大量程序要件,在彰显公平的基础上提高司法效率,追求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我国犯罪构成体现综合诉讼规则,侧重体现司法公平和保障人权,兼顾司法效率。为了体现这一诉讼目标,我国犯罪构成需要完善。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中国当下社会的不断变革中而“日新月异”地行进着。“追求和谐、关照权利、规范权力、创新理念、服务实践”构成了2007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关键词,以之展开对过去一年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客观检讨,将能够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乃至我国法治进程的未来走向得出富有意义的启示。
简介: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活动受到种种限制。为此,有必要对刑事诉讼代理人的作用、权利与义务以及有关刑事案件中代理人的适用等问题进行论述,以充分发挥刑事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简介:美国刑事诉讼法以其排除规则闻名于世,尤其与排除非法口供紧密相关的米兰达警告“不但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透过警匪片,米兰达警告成为风行全球的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对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产生了一定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继续向纵深发展。2010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标志着中国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真正起步。
建议增设刑事诉讼庭审前协商程序
刑事诉讼法学二十年
刑事诉讼中司法认知的规制
关于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问题
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论检察机关刑事诉讼职能的完善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四十年(上)
关于刑事诉讼鉴定的几个法律问题
刑事诉讼中被告举证责任新论
刑事诉讼法第七讲辅导
外国刑事诉讼程序的近期发展趋势
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之反思与重构
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与审判结构之探讨
匈牙利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权
论美国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
刑事诉讼的立法模式与立法技术批判——以《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为中心
犯罪构成与刑事诉讼规则——兼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谈我国犯罪构成的缺陷及完善
行进中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关键词展开——2007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
试论刑事诉讼代理人的有关问题
中美刑事诉讼中口供排除规则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