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组织库收集的儿童(≤18岁)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组织标本,进行BRAF(V600E)基因检测,分析BRAF(V600E)突变与患儿临床特征及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患儿22例,其中发生BRAF(V600E)突变10例,突变率为45.5%。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V600E)突变率低于成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77.7%)(χ2=11.250,P=0.001)。>12岁患儿BRAF(V600E)突变率(66.7%)高于≤12岁患儿(20.0%)(P<0.05)。女性患儿BRAF(V600E)突变率(69.2%)高于男性患儿(11.1%)(P<0.05)。BRAF(V600E)突变与肿瘤多发病灶、肿瘤直径、高侵袭亚型、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婴幼儿放射史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复发病例3例,均为颈部淋巴结复发。BRAF(V600E)突变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低于成人,BRAF(V600E)突变不预示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更高侵袭性的临床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侵犯等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与肿瘤侵袭、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组和腺体外侵犯组的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高于对照组,各突变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无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的升高,腺外组织侵犯及邻近器官侵犯的发生率均升高,肿瘤侵犯程度与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与肿瘤侵袭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基因突变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莫非尼治疗BRAFV600E突变型Erdheim-Chester病(E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维莫非尼治疗的12例ECD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中位诊断年龄51.5(32~66)岁,中位受累器官数目为6(4~8)个,维莫非尼中位治疗时间为11(3~60)个月。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0例。7例患者在使用维莫非尼治疗前后均行18F-FDG-PET/CT检查,其中2例患者达到完全代谢缓解,5例达到部分代谢缓解。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皮疹(58.3%)、关节痛(25.0%)和消化道反应(16.7%),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5.0版分级均为1~2级。中位随访时间为13.5(3~60)个月,1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因脑血管事件死亡,1例患者停药10个月后复发。预计2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89%和66.67%。结论维莫非尼治疗BRAFV600E突变型ECD安全、有效。

  • 标签: Erdheim-Chester病 BRAFV600E 维莫非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莫非尼治疗BRAFV600E突变型Erdheim-Chester病(E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维莫非尼治疗的12例ECD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中位诊断年龄51.5(32~66)岁,中位受累器官数目为6(4~8)个,维莫非尼中位治疗时间为11(3~60)个月。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0例。7例患者在使用维莫非尼治疗前后均行18F-FDG-PET/CT检查,其中2例患者达到完全代谢缓解,5例达到部分代谢缓解。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皮疹(58.3%)、关节痛(25.0%)和消化道反应(16.7%),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5.0版分级均为1~2级。中位随访时间为13.5(3~60)个月,1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因脑血管事件死亡,1例患者停药10个月后复发。预计2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89%和66.67%。结论维莫非尼治疗BRAFV600E突变型ECD安全、有效。

  • 标签: Erdheim-Chester病 BRAFV600E 维莫非尼
  • 简介:摘要BRAFV600E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较常见的基因突变,与PT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相关性。TERT启动子突变在PTC中少见,但伴有其突变的PTC具有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的特点。临床上,少部分PTC患者同时伴有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本文从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共同突变与PTC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手术策略、术后辅助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BRAFV600E TERT启动子 甲状腺乳头状癌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22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RAFV600E突变阳性与PTMC患者CLNM的相关性。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22例PTMC患者94例(42.3%)存在CLNM;肿瘤大小、肿瘤多灶性、包膜侵犯、BRAFV600E突变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CLNM的风险更高;BRAFV600E突变(OR=2.445,95%CI:1.557~3.840)是影响CLNM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MC具有较高的CLNM,BRAFV600E突变阳性时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BRAFV600E突变可有效预测cN0期PTMC患者是否存在CLNM。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腺癌,乳头状 淋巴转移 BRAFV600E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BRAFV600E突变比值(The Ratio of BRAFV600E expression),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手术治疗的234例PTC患者,采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法检测病理石蜡标本BRAFV600E突变比值,分析突变比值与PTC患者LNM的相关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PTC患者伴有LNM者的BRAFV600E突变比值显著高于无LNM者(P<0.01),ROC曲线显示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7.7%、91.0%、73.3%、58.5%、0.581。结论利用PTC病理石蜡标本中BRAFV600E突变比值预测LNM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PTC颈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决策。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预测 淋巴结转移 BRAFV600E突变比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1I辅助治疗对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长期治疗疗效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仅行1次131I治疗且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及评估资料完整的181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男65例,女116例,年龄(38.9±11.8)岁]资料。按其原发灶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根据131I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组(1.1 GBq)和辅助治疗组(3.7~5.5 GBq)。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131I治疗后长期治疗疗效反应。结果BRAFV600E突变型患者(n=150)的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n=31;6.32(0.90,8.70)与3.92(0.40,4.40) μg/L;z=-2.413, P=0.016],但2组的其余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多灶性、被膜侵犯、N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3, z=-1.151, χ2值:0.003~1.491,均P>0.05),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094,P=0.778)。81例接受131I辅助治疗的患者中,突变型组(n=69)的ps-Tg水平高于野生型组[n=12;8.70(1.30,11.80)与3.40(0.30,4.50) μg/L;z=-2.194,P=0.028];但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2,P=0.617)。BRAFV600E突变型患者中,与清甲治疗组(n=81)相比,辅助治疗组(n=69)肿瘤较大[1.52(0.95,2.00)与1.21(0.60,1.50) cm;z=-2.728, P=0.006]、N分期较晚(χ2=11.460, P=0.003)、ps-Tg水平较高[8.70(1.30,11.80)与4.34(0.50,5.30) μg/L;z=-3.314, P=0.001],但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478,P=0.091)。结论131I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肿瘤较大、淋巴结分期较晚、ps-Tg水平较高的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的较长期治疗疗效反应。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原癌基因蛋白质B-raf 突变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KRAS、NRAS和BRAF基因罕见突变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 51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21例,女592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15~97岁。提取肿瘤组织基因组DNA,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KRAS(第2、3外显子),NRAS(第2、3外显子)和BRAF(第15外显子)基因突变检测。观察指标:(1)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情况。(2)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单一基因罕见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4)同时2种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情况:1 51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NRAS和BRAF的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7.806%(572/1 513)、3.173%(48/1 513)和5.486%(83/1 513)。KRAS外显子2突变率为35.889%(543/1 513),外显子3突变率为1.917%(29/1 513)。NRAS外显子2突变率为1.322%(20/1 513),外显子3突变率为1.851%(28/1 513)。BRAF外显子15突变率为5.486%(83/1 513)。KRAS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外显子2第12、13密码子和外显子3第61密码子突变突变率分别为27.759%(420/1 513)、7.733%(117/1 513)和1.586%(24/1 513)。7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KRAS基因第14、59及60密码子区域的罕见突变突变率为0.463%(7/1 513),其中2例[0.132%(2/1 513)]V14I突变、2例[0.132%(2/1 513)]A59T突变、2例[0.132%(2/1 513)]A59E及1例[0.066%(1/1 513)]G60D突变。NRAS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外显子2第12、13密码子及外显子3第61密码子突变突变类型主要为Q61K,突变率为0.925%(14/1 513),其次为G12D突变突变率为0.727%(11/1 513)。Q61R、Q61H、Q61L、G13R、G12C、G12V、G12S、G13D及G13C的突变率均较低。BRAF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外显子15第600密码子突变突变类型主要为V600E突变突变率为4.957%(75/1 513)。8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BRAF基因罕见突变突变率为0.529%(8/1 513),其中5例[0.330%(5/1 513)]D594G突变、1例[0.066%(1/1 513)]D594H突变、1例[0.066%(1/1 513)]S607T突变及1例[0.066%(1/1 513)]599~600密码子插入突变AGA(T599 V600insAGA)。1 513例患者中,4例[(0.264%,4/1 513)]发生KRAS基因第12及13密码子同时突变,其中2例[(0.132%,2/1 513)]发生G12V与G13D同时突变;1例[(0.066%,1/1 513)]发生G12D与G13A同时突变;1例[(0.066%,1/1 513)]发生G12V与G13F同时突变。此外,1例[(0.066%,1/1 513)]发生KRAS G13D与NRAS G12S同时突变,1例[(0.066%,1/1 513)]发生KRAS G12C与NRAS Q61H同时突变。(2)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RAS基因突变中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7,4.166,P<0.05)。BRAF基因突变中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0,22.317,38.035,12.611,P<0.05)。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NRAS基因突变类型中Q61K突变和Q61R突变发生在年龄<65岁、≥65岁比例分别为12/18、2/10和1/18、5/1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7.542,P<0.05)。(3)单一基因罕见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1 513例患者中,15例发生单一基因罕见突变。7例发生KRAS基因第14、59及60密码子罕见突变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65岁6例,年龄≥65岁1例;肿瘤位于左半结肠3例,右半结肠3例,直肠1例;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1例;TNM分期Ⅳ期6例,Ⅱ期1例;有远处转移6例,无远处转移1例;有淋巴结转移3例,无淋巴结转移4例;术后均无复发。8例发生BRAF基因罕见突变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65岁4例,年龄≥65岁4例;肿瘤位于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为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例;TNM分期Ⅳ期5例,Ⅲ期2例,Ⅱ期1例;有远处转移6例,无远处转移2例;有淋巴结转移3例,无淋巴结转移5例;术后复发1例。(4)同时2种基因突变及其临床病理特征:1 513例患者中,6例发生同时2种基因突变,男5例,女1例;年龄<65岁2例,年龄≥65岁4例;肿瘤位于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4例,直肠1例;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1例;TNM分期Ⅳ期5例,Ⅱ期1例;有远处转移4例,无远处转移2例;有淋巴结转移3例,无淋巴结转移3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KRAS和BRAF基因罕见突变常发生在罕见的密码子区域,并以点突变为主,KRAS、N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可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KRAS NRAS BRAF 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ATP6V1B2(ATPase H+ transporting V1 subunit B2)基因突变可导致显性遗传性耳聋-甲发育不全(dominant deafness and onychodystrophy,DDOD,MIM124480)综合征和Zimmermann-Laband综合征2(ZLS2,MIM616455)。DDOD综合征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甲发育不良,最新研究表明患者还存在学习和认知问题。ZLS2综合征的患者表现为牙龈异常增生、甲发育不良和智力障碍,但是若突变位点偏向ATP6V1B2蛋白中心,则突出表现为智力障碍和癫痫,而没有明显的牙龈异常增生和甲发育不良。ATP6V1B2基因编码液泡型质子转运ATPase蛋白(vacuolar proton transporter ATPase,V-ATPase)V1结构域的中B2亚基,V-ATPase对维持细胞内和细胞器正常的酸碱环境至关重要。目前认为该基因的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V-ATPase功能障碍和溶酶体酸化异常可能是DDOD综合征和ZLS2发病的分子基础。对Atp6v1b2 c.1516C>T基因敲入小鼠的深入研究发现:Atp6v1b2Arg506X / Arg506X的小鼠存在明显认知障碍,海马CA1区受损可能是其病理基础。B2亚基和E亚基的相互作用减弱可能是V-ATPase功能障碍的潜在分子机制。深入分析比较ATP6V1B2基因致病突变所导致的疾病表型,并对致病突变进行功能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ATP6V1B2基因 耳聋-甲发育不全综合征 Zimmerman-Laband综合征 表型 致病机制
  • 作者: 翟洁梅 王珊 洪瑛瑛 曲佳菲 杨春 李铁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病理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教研室,昆明 65050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部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天津市口腔医院国际诊疗中心 天津市口腔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41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否存在SMO基因突变,进一步完善对OKC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OKC患者,10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性OKC(女性4例,男性6例),20例为散发性OKC(女性7例,男性13例)。采集患者的病变组织,分离衬里上皮和纤维间质,采用Sanger测序法分别检测上皮与间质DNA中SMO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检测发现3个SMO基因突变位点,即1例综合征性OKC携带c. 2081C>G(p.P694R)突变,2例散发性OKC分别携带c. 907C>T(p.L303F)突变和c. 1247_1248delinsAA(p.G416E突变,前2例突变为未被报道过的SMO新突变,且2例散发性OKC均不伴PTCH1突变。结论除PTCH1突变外,OKC还存在SMO基因突变,可能与OKC的发病机制有关。

  • 标签: 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 SMO基因 基因突变 SHH通路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FNA)诊断为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意义不明确的滤泡性病变(atyp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or follicular lesion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US/FLUS)这一分类的恶性概率,探讨联合应用BRAFV600E基因检测在该分类中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共114例行甲状腺结节FNA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94例,年龄16~76岁,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的金标准,评估细胞学结果为AUS/FLUS的恶性发生率,并应用配对χ2检验(McNemer检验)和诊断试验评价方法分析术前FNA联合应用BRAFV600E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鉴别诊断效能。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C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84.76%(89/105)。在FNA结果为AUS/FLUS这一分类中,PTC所占比例为57.14%(12/21)。BRAFV600E基因突变在AUS/FLUS这一分类中诊断PTC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5/12、5/5和9/16。BRAFV600E基因突变能够提高该细胞学分类患者的PTC检出率(OR=0.438,95%CI=0.251~0.763,P=0.016)。结论术前FNA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能显著提高细胞学诊断为AUS/FLUS的甲状腺结节的恶性检出率。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细针 BRAF基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结果26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53.4%,NRAS基因突变率为2.6%,BRAF基因突变率为3.0%,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为6.7%。KRAS基因突变更容易发生在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右半结肠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4,P=0.004;P=0.044)。HER2基因扩增更容易出现在RAS、BRAF野生型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22,95% CI:0.117~0.887,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野生型比较,RAS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3,P=0.013),而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8,P=0.164)。与野生型比较,BRAF基因突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90,P=0.004;χ2=11.125,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536,95%CI:1.305~9.583,P=0.013)。结论BRAF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NA突变分析 基因扩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彩超、BRAF基因突变、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NA)单用及联合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特诊科、甲乳外科收治的10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男35例,女73例,年龄(38.1±11.3)岁,年龄范围为18~69岁。采用彩超、BRAF基因突变、超声造影及FNA对其良恶性进行诊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计算每种方法单用及联合使用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彩超准确率为55.65%,灵敏度为86.95%,阳性预测值为88.24%;BRAF基因突变准确率为67.83%,灵敏度为63.27%,阳性预测值为98.41%;超声造影准确率为84.35%,灵敏度为91.84%,阳性预测值为90.00%;FNA准确率为94.78%,灵敏度为95.92%,阳性预测值为97.92%;超声造影联合FNA准确率为88.70%,灵敏度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89.72%;BRAF基因突变联合FNA准确率为95.65%,灵敏度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96.97%;超声造影、BRAF基因突变联合FNA准确率为88.70%,灵敏度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89.72%。结论综合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FNA为最优的诊断方法,超声造影次之,BRAF基因突变稍差,彩超最差;超声造影联合FNA、BRAF基因突变联合FNA或者超声造影、FNA与BRAF基因突变三者联合不能增加诊断效果。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造影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BRAF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CNA1E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和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筛选出CACNA1E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并除外已知与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发病相关的其他基因。结果共收集3例CACNA1E基因突变阳性的癫痫患儿,3例均为新发突变。均为男性患儿,伴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其中2例患儿治疗效果好(1例患儿使用丙戊酸治疗有效,1例联合使用托吡酯治疗有效,患儿癫痫发作均控制,但智力运动功能损害严重),1例效果较差。结论CACNA1E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多伴有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基因为新发突变,对托吡酯治疗可能有效。

  • 标签: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CACNA1E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共3代11人)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通过CAT法检测凝血酶生成量;用Clustal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MutationTaster、PolyPhen-2、PROVEAN、LRT和SIFT等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前后蛋白模型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F5第8外显子存在c.1258G>T杂合错义突变(p.Gly392Cys)及第14外显子存在c.4797delG杂合缺失突变,导致框移并产生截断蛋白(p.Glu1572Lys fsX19);其祖父和父亲存在p.Gly392Cys杂合突变;其外祖母、母亲、小姨母和表妹均存在p.Glu1572Lys fsX19杂合突变。先证者凝血酶生成延迟和达峰时间比值明显增高。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p.Gly392在10种同源物种中位于保守区域。五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Gly392Cys预测均显示为致病的突变,Mutation Taster对p.Glu1572Lys fsX19预测也显示为致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Gly392突变为Cys392后可导致原有氢键延长,并形成新的空间位阻,影响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结论该家系F5第8外显子c.1258G>T杂合错义突变及第14外显子c.4797delG杂合缺失突变可能与该家系FⅤ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凝血因子Ⅴ缺陷症 遗传性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症家系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共3代11人)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通过CAT法检测凝血酶生成量;用Clustal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MutationTaster、PolyPhen-2、PROVEAN、LRT和SIFT等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前后蛋白模型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F5第8外显子存在c.1258G>T杂合错义突变(p.Gly392Cys)及第14外显子存在c.4797delG杂合缺失突变,导致框移并产生截断蛋白(p.Glu1572Lys fsX19);其祖父和父亲存在p.Gly392Cys杂合突变;其外祖母、母亲、小姨母和表妹均存在p.Glu1572Lys fsX19杂合突变。先证者凝血酶生成延迟和达峰时间比值明显增高。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p.Gly392在10种同源物种中位于保守区域。五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Gly392Cys预测均显示为致病的突变,Mutation Taster对p.Glu1572Lys fsX19预测也显示为致病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Gly392突变为Cys392后可导致原有氢键延长,并形成新的空间位阻,影响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结论该家系F5第8外显子c.1258G>T杂合错义突变及第14外显子c.4797delG杂合缺失突变可能与该家系FⅤ水平降低有关。

  • 标签: 凝血因子Ⅴ缺陷症 遗传性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及纹理分析对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例,女8例;年龄为(50±4)岁。36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经基因检测后,将12例BRAF基因突变型(均为BRAF V600E突变)设为突变组,24例BRAF野生型设为未突变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采用Function Tool后处理软件分析得到IVIM相关后处理图。观察指标:(1)IVIM参数及纹理参数观察者一致性检验。(2)两组患者MRI检查IVIM参数比较。(3)两组患者MRI检查纹理参数比较。(4)IVIM参数与纹理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参数观察者一致性(ICC>0.80为一致性良好),取ICC>0.80参数的平均值进一步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联合纹理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性能,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结果(1)IVIM参数及纹理参数观察者一致性检验:两名观察者记录IVIM参数表观扩散系数、扩散相关系数、灌注相关扩散系数、灌注相关参数的ICC值分别为0.91、0.90、0.91、0.89。纹理参数中最小值、最大值、第10百分位数、第25百分位数的ICC值均<0.80,平均值、第50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第90百分位数、能量值、熵值、偏度、峰度的ICC值均>0.80。(2)两组患者MRI检查IVIM参数比较:突变组患者MRI检查IVIM参数中扩散相关系数、灌注相关参数分别为(0.70±0.13)×10-3 mm2/s、0.39±0.30;未突变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79±0.12)×10-3 mm2/s、0.17±0.10;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2.46,P<0.05)。(3)两组患者MRI检查纹理参数比较:突变组患者扩散相关系数图纹理参数中平均值和能量值分别为0.54±0.23和0.00(0.00,0.01);未突变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77±0.34和0.01(0.00,0.01);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Z=-1.35,P<0.05)。(4)IVIM参数与纹理参数的诊断效能。ROC分析结果显示:MRI检查扩散相关系数、灌注相关参数、IVIM参数联合、扩散相关系数图平均值、扩散相关系数图能量值、纹理参数联合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95%可信区间(CI)为0.52~0.84]、0.76(95%CI为0.59~0.88)、0.79(95%CI为0.62~0.91)、0.71(95%CI为0.52~0.85)、0.79(95%CI为0.62~0.91)、0.84(95%CI为0.68~0.94),均小于IVIM参数联合纹理参数曲线下面积0.92(95%CI为0.79~0.99)。结论MRI检查IVIM参数和纹理参数分析可无创预测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状态,且将两者联合诊断的预测效能更优。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纹理分析 BRAF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