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伴H3K27M突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定量分析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4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M突变患者的MRI图像,观察其病灶的部位、边缘、信号、瘤周水肿及强化特点,并分析其ADC值的变化特点。结果在14例患者中,肿瘤主体位于丘脑4例,脑桥6例,延髓2例,脊髓2例。7例肿瘤仅局限于中线区,其中6例边界清楚;7例肿瘤主体位于中线区,但同时向非中线区浸润,其中6例边界不清。6例肿瘤位于脑桥的患者均出现基底动脉包绕征。5例患者的肿块内见多发较大囊变,4例肿块内见多发小囊变,5例无囊变。7例累及非中线区的肿瘤均出现囊变,其中6例囊变区仅位于非中线区域;7例局限于中线区的肿瘤只有2例出现小囊变。4例肿瘤内部伴出血。增强扫描后5例患者的肿瘤为轻度不均匀强化,6例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明显强化,1例无强化。9例患者的肿瘤周围无水肿,5例有轻度水肿,平均水肿指数为1.13。12例患者肿瘤实质的ADC值为(7.83±0.88)×10-4 mm2/s,而对侧及周围正常脑组织的ADC值为(9.28±0.69)×10-4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6,P<0.05)。结论伴H3K27M突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发病年龄较小,肿瘤好发于丘脑、脑干、脊髓等部位,瘤周水肿多数较轻或无水肿。局限于中线区的肿块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累及非中线区的肿块易囊变坏死。位于脑桥的伴H3K27M突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易出现基底动脉包绕征。ADC值可以为肿瘤的术前分级提供一定的定量依据。

  • 标签: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巨噬细胞特征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A组,巨噬细胞组;B组,ADM(5 μg/μl)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C组,脂多糖(LPS,100 ng/ml)及γ-干扰素(IFN-γ)(10 ng/ml)联合诱导巨噬细胞组;D组,白细胞介素-4(IL-4,10 ng/ml)诱导巨噬细胞组;E组,LPS(100 ng/ml)及IFN-γ(10 ng/ml)联合诱导巨噬细胞后再与ADM(5 μg/μl)共培养组。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分化抗原86(CD86)、甘露糖受体(CD206)和精氨酸酶-1(Arg-1)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CD86的表达在C组中最高(2.82±0.07、3.07±0.24,FiNOS=210.3,FCD86=85.6,P<0.0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的表达在D组中最高(3.30±0.26、3.23±0.32,FCD206=115.4,FArg-1=71.2,P<0.01)。B组与A组比较,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6,P>0.05)。E组与C组比较,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CD86的表达量下降,分别由C组的2.82±0.07、3.07±0.24下降到E组的2.21±0.10、1.96±0.04;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的表达量增高,分别由C组的1.01±0.16、0.97±0.16上升到E组的1.87±0.14、1.91±0.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NOS=8.523,tCD86=7.702,tCD206=7.028,tArg-1=7.904,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RT-PCR的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ADM有诱导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的作用。

  • 标签: 脱细胞真皮基质 巨噬细胞 一氧化氮合成酶 CD206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进一步验证与评价M2BP与M2BPGi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8例行肝相关手术的患儿肝组织标本,患儿按疾病类型分为实验组(BA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为60(30, 60) d;对照组(DC组)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为120(60, 720) d。DC组中包括2例胆汁淤积,7例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4例胆管发育不良(biliary hypoplasia,BH)。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M2BP蛋白含量,分析其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肝组织中M2BP mRNA含量,分析其转录、翻译水平是否表达一致。另收集患儿中26例BA、4例BH的血清,检测患儿肝功能相关的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血清M2BPGi浓度。患儿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M2BP及M2BPGi水平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建立ROC曲线评价血清M2BPGi浓度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2BP表达于肝细胞、巨噬细胞胞质内;BA组患儿肝组织中M2BP蛋白的含量为0.187(0.116, 0.222),高于DC组的0.122(0.072, 0.1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肝组织中M2BPGi的含量与肝纤维化分级存在正相关(rs=0.847,P< 0.001)。②qRT-PCR结果显示,BA组患儿肝组织中M2BP mRNA水平为0.099(0.059, 0.138),高于DC组的0.036(0.015,0.0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Ⅳ级肝纤维化中M2BP mRNA水平为0.129(0.093, 0.194),高于Ⅰ~Ⅱ级肝纤维化的0.060 (0.027, 0.09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肝组织中M2BP蛋白含量表达一致,随着肝纤维化分级增加,M2BP mRNA水平也随之增加。③ELISA结果显示,Ⅲ~Ⅳ级肝纤维化的血清中M2BPGi含量为6.07 (5.03 ,10.33) ng/ml,高于Ⅰ~Ⅱ级肝纤维化的2.70(2.03, 3.68) 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独建立血清中M2BPGi评估肝纤维化分级的ROC曲线,当评估Ⅲ~Ⅳ级肝纤维化时,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72 (95%的置信区间为0.918~1.00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和NPV分别为0.889、1.000、94.45%、100.00%和90.01 %,M2BPGi的临界值4.48 ng/ml。结论M2BP在BA肝组织中高表达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加,血清中其糖基化异构体M2BPGi在预测BA患儿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纤维化 M2BP蛋白 M2BPGi蛋白
  • 简介:摘要随着对早期胚胎发育各阶段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对合子基因组激活以及第一次细胞分化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早期胚胎表观遗传学遵循着严密的时空修饰机制。既往研究已确定H3K9me3和H3K27me3对基因组表达的抑制效应,明确它们在基因组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事件,如染色质重编程、基因组印记、胚胎干细胞干性维持及体细胞克隆等,但其涉及的详细分子机制和作用机理仍不完全清晰。本文从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阐述早期胚胎组蛋白H3K9me3和H3K27me3研究进展,为了解胚胎发育的复杂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体外胚胎培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H3K9me3 H3K27me3 表观遗传修饰 基因组印迹 体细胞核移植
  • 简介:摘要m6A修饰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最丰富的修饰形式之一,在不改变碱基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水平发挥调控作用。该修饰过程是动态可逆的,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相应的读取蛋白协同调控,参与m6A修饰的酶出现异常会导致肿瘤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m6A修饰相关蛋白的组成与功能,以及m6A修饰在肿瘤增殖、侵袭与转移、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基因组不稳定、细胞代谢中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 标签: m6A 甲基转移酶 去甲基化酶 读取蛋白 肿瘤
  • 作者: 吴汉生 黄树杰 庄伟涛 丁宇 高枕 乔贵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515041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胸外科,广州 510000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广州 510515,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胸外科,广州 510000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系 515031,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胸外科,广州 510000
  • 简介:摘要N6-甲基腺嘌呤(m6A)甲基化修饰的生物学作用已被逐渐深入研究,在肿瘤中显示出越来越高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对表观遗传学在RNA修饰方面的深入研究,诸多研究表明m6A甲基化修饰在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6A相关修饰蛋白具有成为肺癌临床诊治靶标的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m6A RNA甲基化
  • 简介:摘要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神经胶质细胞,其主要突起横跨视网膜内界膜(ILM)和外界膜,维持视网膜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功能与代谢。Müller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黄斑裂孔(MH)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Müller细胞从牵引力、蛋白质等方面参与MH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其形态和生物学功能也影响着MH的转归。目前MH的治疗方式以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手术为主,其中Müller细胞在不同分期MH的ILM剥除手术后发挥着双重作用。在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潜在的重新获得祖细胞样状态并再生神经元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 标签: Müller细胞 黄斑裂孔 综述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2例分别因“糖尿病”和“低钾血症”就诊,且均有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黑棘皮病、视网膜色素变性、高脂血症、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患者分别携带ALMS1基因c.2179dupT和c.10825C>T、c.2433dupA和c.11042dupT复合杂合突变,综合临床症状诊断为Alström综合征。目前已报道的84例中国Alström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肥胖或超重、视力受损、听力受损、2型糖尿病等。该文中2例Alström综合征患者的c.2433dupA和c.11042dupT为新的致病突变位点,伴发低钾血症和胰腺炎并不常见,中国人ALMS1基因突变集中在第8和第16外显子上。

  • 标签: 糖尿病,2型 低钾血症 Alström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 ALMS1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m6A甲基化可以调节机体RNA的代谢,参与乳腺癌的发病过程。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m6A结合蛋白共同调节m6A甲基化修饰的动态可逆过程。近年来研究显示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TL)3、MELLT14、KIAA1429、去甲基化酶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YTH结构域家族蛋白1~3等相关因子在乳腺癌中异常表达,可能通过调节m6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过程影响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靶点。

  • 标签: 甲基化 乳腺肿瘤 调控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戊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额叶皮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6~7周龄,体重200~230 g,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丙戊酸组(V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V组于SNL后即刻和结扎后每天腹腔注射丙戊酸300 mg/kg,1次/d,连续3 d。S组和NP组每天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1、3、7、14、21和28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SNL后28 d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前额叶皮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16和CD206的表达,计算CD206/CD16比值。结果与S组比较,NP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额叶皮层CD16和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降低(P<0.05);与NP组比较,V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升高,不动时间缩短,额叶皮层CD16表达下调,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升高(P<0.05)。结论丙戊酸改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抑郁情绪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额叶皮层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有关。

  • 标签: 丙戊酸 神经痛 抑郁 额叶 小神经胶质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始终高居恶性肿瘤的前列。提高肺癌的诊治水平、改善肺癌的整体预后是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入,基于DNA突变特征的靶向治疗和以PD-1/PD-L1、CTLA-4等通路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推动了肺癌总体诊治水平的进步,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在上述领域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致力于肺癌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逐渐将视线转移至RNA水平的探索。在RNA表观遗传学修饰对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m6A修饰是mRNA甲基化修饰最主要的形式。由相关调节蛋白介导的m6A修饰异常在肺癌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m6A修饰的检测方法、相关调节蛋白及其作用方式,对肺癌发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总结研究者对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最新认识,同时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有效用药和预后判断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DMHS-M转报机是航空系统中用于发送电报和交换信息的重要工具,保证DMHS-M转报机的稳定运行,就是保证航空电报信息交换工作的稳定,基于此,本文针对DMHS-M转报机中常见的故障和处理过程进行分析。首先简单了解了DMHS-M转报机中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在此基础上,应用三个实际的DMHS-M转报机具体故障案例进行分析,明确DMHS-M转报机出现故障后的常见处理方式,为DMHS-M转报机的维修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DMHS-M转报机 维护周期 历史记录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策略。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用于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受到高度关注,其不仅能替代受损的肺上皮细胞,还能通过分泌抗炎和抗纤维化因子来促进组织修复,减轻ARDS。现就MSC及其旁分泌因子等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平衡治疗ARDS的相关机制及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巨噬细胞 极化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补体3(C3)-补体3a受体(C3aR)通路是经典补体激活的重要通路之一。大量研究显示C3-C3aR通路可以介导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轴相互作用于神经元,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C3-C3aR通路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癫痫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围绕C3-C3aR通路在几种重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讨论C3-C3aR通路在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从而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补体3-补体3a受体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STM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2(GSTM2)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基因芯片GSE82208数据,共52例样本,包括FTC 27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A)25例。提取基因矩阵数据并整理,利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出FTC和FA间差异表达基因。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FTC及FA标本各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FTC和FA标本中GSTM1、GSTM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F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基于GEO数据库数据,共获得40个FTC和FA间差异表达基因;其中FTC中表达上调9个,分别为GSTM1、GSTM2、COL6A2、CUX2、CLUH、TSC2、OGDHL、ACADVL、SDHA;表达下调31个。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在手术切除FTC标本中,GSTM1、GSTM2阳性率分别为71.4%(40/56)、80.4%(45/56),在FA中阳性率分别为23.2%(13/56)、14.3%(8/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1、49.03,均P<0.01)。FTC中GSTM1和GSTM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浸润程度及远处转移均有关(均P<0.05),与性别、年龄和肿瘤长径均无关(均P>0.05)。FTC中GSTM1和GSTM2表达呈正相关(r=0.384,P=0.004)。结论FTC中GSTM1和GSTM2表达水平升高,二者可能相互作用,参与FTC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腺癌,滤泡性 抗药性,肿瘤 计算生物学 谷胱甘肽转移酶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磷酸鞘氨醇受体1(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 1,S1P1)、1-磷酸鞘氨醇受体3(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 3,S1P3)和载脂蛋白M的表达及其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90例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50例非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载脂蛋白M、S1P1和S1P3的表达,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细菌性血流感染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S1P1和S1P3表达水平分别为(11.06±8.02) μg/L、(305.26±107.45) ng/mL和(320.83±117.62) ng/mL ;非细菌性血流感染组分别为(16.32±5.27) μg/L、(392.38±79.40) ng/mL和(223.76±85.98) ng/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5.43±7.05) μg/L、(462.15±115.70) ng/mL和(134.16±51.27)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16、4.315、-4.94,均P<0.01)。载脂蛋白M、S1P1和S1P3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830和0.939; 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菌血症、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载脂蛋白M分别为(18.08±1.58)、(11.63±4.85)、(9.32±6.58)和(7.95±2.70) μg/L,S1P1分别为(373.00±95.89)、(286.34±105.52)、(264.21±72.98)和(216.97±75.98) ng/mL,S1P3分别为(230.78±71.40)、(305.32±75.39)、(402.83±88.44)和(455.57±87.14)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005、11.452、32.988,均P<0.01)。载脂蛋白M、S1P1和S1P3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0.812和0.878;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结论S1P1、S1P3和载脂蛋白M可作为细菌性血流感染和脓毒症的诊断指标,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1-磷酸鞘氨醇受体1 1-磷酸鞘氨醇受体3 载脂蛋白M 细菌性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Müller细胞是维持视网膜结构稳定性及保护神经元的大胶质细胞,具有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维持神经递质稳态、调节免疫和炎性反应、调节视网膜神经元的活动等作用。当视网膜发生损伤后,Müller细胞会发生反应性胶质化,可能是神经保护性或神经退行性的,胶质化过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生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79-184)

  • 标签: Müller细胞 胶质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对于维持视网膜稳态有重要作用。视网膜损伤后,斑马鱼Müller细胞可以通过重编程进入细胞周期增生并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视网膜完成再生修复。高等动物Müller细胞的这一能力几乎消失,导致视网膜损伤后神经元无法再生,最终造成视功能减退,甚至丢失。研究发现,虽然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重编程过程在高等动物中不能自发激活,但可以通过诱导增强其重编程能力并实现其向神经元的转分化。这种神经元再生潜能使Müller细胞在高等动物视网膜修复再生中极有应用前景。本文围绕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最新研究进展,从Müller细胞起源及生理病理状态、重编程机制、哺乳动物Müller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诱导方式、限制Müller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因素4个方面展开,并对Müller细胞重编程参与视网膜再生的优势与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 标签: Müller细胞 重编程 转分化 视网膜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