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日本“汉学”这个名称,是进入明治时期以后才产生的,此前则被称作儒学。明治以后,日本受到西洋学的影响和冲击,为了同西洋学抗衡,才把儒学改称为汉学,如此在日本最终形成了国学,汉学,西洋学的三足鼎立。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大多在选题上注重实际,研究方法上注重讲求实证,多以材料取胜,善于从细微的细节中以小见大,阐发哲理,这也体现了他们在治学方面的特点和风格。金谷治作为上述汉学研究者当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其巨著《秦汉思想史研究》,集中展现了其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学风,以及其浓郁的中国情结。
简介:本论文借鉴译介学的相关理论,审视狄金森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译介历程,从宏观层面考察汉语文化系统对狄金森翻译与形象构建的操纵。论文把狄金森译介的肇始时间追溯到1929年,阐明了建国后狄金森排除在翻译选择之外的历史缘由;结合1978年的权威评论对她的批判、译者1984年争取其合法性时对她的社会关怀的强调,以及2000年以来读者对她的个体特质的普遍推崇,揭示汉语文化系统如何影响了她的文学声誉,并考察了狄金森在汉语语境中的本土文化形象构建。
简介:<正>宋杖子镇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通往关内重要的交通要道,锦承铁路和101国道的几十次往返客运列车汽车直通二十多个大中小城市。全镇总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万亩,林业绿化面积3.5万亩,共辖行政村14个,村民组126个,人口3.2万。
简介:本文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狄金森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这首诗大体上是两音步抑扬格形式,但从整体上来说,韵律不太规则,而押韵比较有规则。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但狄金森选择了灵魂。本文从狄金森的日常感情与宗教生活入手,说明这首诗不是爱情诗,也不是宗教诗,而是狄金森选择诗歌创作和隐居生活的宣言书。读者们应从自己阅读这首诗歌的目的出发,做出自己特有的解读。
简介: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体学家,巴赫金对文体的研究是独辟蹊径而又卓有成效的,特别是他对文体的研究贯彻了他一贯倡导的对话思想,同时把对文体的分析与对价值、意识形态、终极关怀的分析密切结合在一起,这在其他理论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探讨了巴赫金文体理论中,文体与对话和狂欢的内在联系,那就是追求人存在方式中的多元、平等与交流。本文同时驳斥了理论界普遍流行的巴赫金作为形式主义者,作为纯粹文体学家而存在的观点。
简介:爱米莉.狄金森本质上属于以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其浪漫主义又有独特之处,这就是她对自然、精神和心灵的特别关注。她的自然诗巧妙地融入感情色彩和哲学思考,使这些自然主题的诗歌深深地刻上了她本人的烙印。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对媒介研究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和引领性的贡献,它将媒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赋予其批判的和矫正的功能。从这方面看,戴维·莫利(DavidMorley)的著作举足轻重。追随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莫利将分析思考与经验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一个社会学的和矫正性的接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利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媒介世界的质性民族志勘察,
简介:“在现代市场的海洋中,无论黯淡与辉煌、失败与成功,只能是一个过程。高峰不是顶峰,发展不是成功。物质和精神上的苦与甜,都是对立与统一的。俗话说,苦尽甜来。在苦时能尝到甜味,但不一定甜了就不会再苦。任何事情都有困难,现在有,将来也有。因此,我不过是总找难的事情做,以锻炼自己。”——与吴洪生访谈节录
简介:自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学界最显著的话题,有关全球化的研究和言论在汉语学界同样炙热。根据旅美学者刘康的观点,全球化是指冷战结束后跨国资本建立的所谓“世界新秩序”或“世界系统”,同时也指通讯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传播。更进一步,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把握其内涵。
简介:《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日本汉学家金谷治及其秦汉思想史研究
狄金森在中国的译介与本土化形象建构
托起一片蓝天——记凌源市宋杖子镇党委书记律山
论狄金森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的审美特色
对话与狂欢中的文体——论巴赫金对文体的研究
论爱米莉·狄金森的浪漫主义自然观
文化研究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序金惠敏教授《积极受众论》
蛟龙出海会有时——江苏金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洪生纪实
作为问题和方法的“全球对话主义”——评金惠敏的《全球对话主义:21世纪的文化政治学》
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表征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以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