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在自传中,朴槿惠以平实的笔触娓娓道出她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父母的孺慕之情,她对韩国人民肩负的使命感。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她与父母共度的青少年时光;第二部分是母亲遭到暗杀后,她代理"第一夫人"的经历;第三部分是父亲遭到枪杀后,

  • 标签: 朴槿惠 第一夫人 使命感 青少年 经历 父母
  • 简介:本书与《窗边的小豆豆》都荣获了路傍之石文学奖。故事讲述暑假的第一天,小春就被爸爸绑架了。爸爸常为了食宿开销斤斤计较,还不时有不靠谱的旅程安排。尽管爸爸如此困窘又孩子气,可他还是竭尽所能让小春体验到旅行的快乐:去郊外放烟火、畅游大海、

  • 标签: 绑架 《窗边的小豆豆》 故事讲述 文学奖 孩子
  • 简介:生也晚,刚进初中即碰上"文革",后来去农村种了八年田,20岁方见到《唐诗三百首》。对古典文学能有系统的了解,还是1978年师从朱东润先生研究唐宋文学以后的事。朱先生为学博大精深,他要求学生一是读书面要广,古今中外都应了解;二是尽量读古人原著,读全集,不要仅读选本;三

  • 标签: 全唐诗补编 朱先生 《唐诗三百首》 《全唐诗》 逸诗 我生
  • 简介:<正>面对美国地图,请随的手找西弗吉尼亚州的布兰克镇,就这儿,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腹地,这里群山环抱,人烟稀少,山上密密麻麻长满清一色的橡树。如果你还摸不着头脑,那支脍炙人口的歌曲"乡村路带回家"总听过吧,唱的就是西弗吉尼亚。这是美国第二穷的州,就是

  • 标签: 人烟稀少 群山环抱 西弗吉尼亚州 阿巴拉契亚山脉 布兰克 伐木场
  • 简介:作者回忆她与纳粹母亲之间的故事。赫尔加4岁时母亲就抛夫弃子(还有赫尔加的幼弟)加入纳粹军团,一去不返。从那以后赫尔加只见过她两次,第二次相见是在维也纳的养护中心,赫尔加怀着复杂的怨怼情绪去探视母亲,她很想知道母亲是否明白对她造成的伤害,但衰老而神智清醒的母亲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从来没有后悔成为党卫军的一员,你懂吗?”

  • 标签: 母亲 纳粹 赫尔 维也纳
  • 简介:是1995年2月1日晚读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尤利西斯》三卷本的,那天正好是年初二。读完后的一个久久不能从脑际离去的想法是:小说也可以这样写?那时候就想写点什么,但一直没有时间。虽然没有时间去写下对这部奇书天书的一点个人想法,但我还是在读时在书的空隙处涂下了一些。

  • 标签: 《尤利西斯》 乔伊斯 创作手法 普鲁斯特 世说新语 文学创作
  • 简介:1诗歌吗?不,诗人并不最初就有写作对象、写作形式以及他个人的意象世界的.他聆听到某种声音时,脑子里会猛一发亮,像有特异反应功能的人眼睛里发出炯炯的光芒,他以独特的眼光观察事物,事物也按某种特定的安排审视此人.诗人撞上独裁者,被迫听他个人的只会警告而从不作安慰的类似苏格拉底的恶魔的口述.在他的影响下,诗人不得不竭力去寻找措辞,就像他不得不呼吸一样.我们不能不对什么都追根求源,但也知道:每首诗的创作都归咎于某位误入歧途之神经质.他的病状不断出现,无论他如何将自己投入哲学、政治或技术领域.几乎没什么比诗更让读者出乎意料地面对荒谬,面对孤独的偏见;而这荒谬和偏见,往往是令人不愉快的条件反射的结果.它们带诗人走入一个内向的想象的世界,后者试图与外界抗衡.

  • 标签: 《我的巴比伦大脑》 文学作品 散文 德国 杜尔斯·格仁拜因
  • 简介:<正>1990年9月2日至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全国期刊展览”在北京工艺美术馆举行,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纯期刊展览活动,是报刊整顿以来我国期刊新阵容的首次重要亮相。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批准的大型文艺活动,它也在亚运会期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期刊的最新成就。全国四千多家期刊踊跃参展。刊遵循组织程序正式参展,并派出代表赴京出席此次盛会。在展览厅湖北部份和销售厅86号台,陈放着近期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使刊成为唯一一家既展览又销售宣传的

  • 标签: 期刊 亚运会 大型文艺活动 兴趣 工艺美术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从遇到滑翔伞,到爱上滑翔运动,再到如今成为专业教练,成立“心飞翔滑翔伞俱乐部”,陈文玉把滑翔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晃,已有10年。其间,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都在他心里。因为对滑翔运动这份深挚的爱,他辛苦着,也快乐地享受着。

  • 标签: 飞翔 滑翔运动 滑翔伞 俱乐部 陈文玉 专业教练
  • 简介:他曾是一个在20岁时即拥有自己豪宅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文化理想,回国后在7年时间花掉550万,最多的时候连着办了3天400人的流水席,竟然落魄的时候只能请国际艺术家朋友去澡堂里过夜;他曾经为了文化的国际交流而差点被取消中国护照,却两度拒绝加入海外国籍。

  • 标签: 艺术家 江湖 树林 文化理想 国际交流 年轻人
  • 简介:<正>《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以下简称《曼》)是简·奥斯丁(1775—1817)后期的一部力作。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褒扬者,称之为“奥斯丁的第一部完全成熟的小说”,①赞扬它“写得如此完美动人”。“人们往往更为欣赏”。②贬抑者,认为它“情节单调”③、女主人公“最乏味”,④是“一部失败的艺术作品”。⑤但无论是褒是贬,评家们基本认同:这是一部道德说教小说。“整部作品贯穿着道德严肃性这个中心问题”。⑥它通过范妮这个“帕米拉”式的人物“靠德行的帮助几乎做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⑦的故事,宣扬了“传统的道德的与社会的价值”,“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准则。”⑧人们还认

  • 标签: 简·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 改变主意 说教小说 英国 女主人公
  • 简介:<正>是走在哪条路上已经想不起来了,正准备去哪里已经想不起来了,手里拿着的是什么东西已经想不起来了。出了门后,就朝一个方向走去。这个方向是出门之前代就想好了的,所以,出了门后,就没有在方向的对与错上花费心思,毕竟通往这个方向的路只有一条。那天的天气,哦,也记不起来了,那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也记不起来了,那天的风是冷是热也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除了之外,还有一个方向,还有一条路,还有一群鸽子和我擦肩而过。

  • 标签: 我不知道 独自一人 往前走 我就这样 在路上 同我
  • 简介:2008年布克奖获奖小说《白虎》构建了叙事人"自我指责"与"自我脱罪"相结合的"自白叙事"。作者阿拉文德.阿迪加试图通过叙事人的"自白叙事"启发被自白者/读者进行伦理判断,进而逐步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其中隐含的伦理价值取向,并深入洞察这些伦理问题背后的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府腐败等当代印度社会弊病。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白虎》 自白叙事 伦理判断
  • 简介:<正>一一位身穿便服的老先生正在讲话:“教唆的方法有两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教唆是一种用言语或行动来挑逗、怂恿被教唆者去进行可能给他本人或第三者造成预期后果的活动……”讲课厅是警察局的礼堂。里面坐满了身穿制服的警察,也有几个穿便衣的,有人在做笔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讲完了直接教唆,现在我们接着讲间接教唆。”

  • 标签: 电影文学剧本 间接教唆 直接教唆 政治 穿制服 接着讲
  • 简介:<正>虽然说不太频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常常在黎明醒来,沿着莫斯科空旷的街道徘徊。晨曦之中,昨夜的路灯还放射着疲倦的微光。黎明的莫斯科焕发着朝露的清新气息。房子的墙壁上有露水珠儿,公园的铁栅栏上有露水珠儿,纪念碑铜像的肩膀上也有露水珠儿。鸟儿——这是莫斯科清晨的主人,像在森林里似的鸣啭啁啾。一只鸽子,咕咕叫着,在红场上漫步。黎明时分,瓦西里·布拉日尼科夫教堂前面的马路宛如

  • 标签: 瓦西里 铁栅栏 科夫 安卡 七个人 我们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