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正>几个文友,相约甚久,却终未能了却一个夙愿。难得浮生半日闲?倒不至于这么严重。只是各有其事,人总凑不齐。今日总算腾出暇隙,皆赶往北疆。曰:看开江。人言:黑龙江一开,春便到了。开江,那是北国春之!北国春之?这倒是一篇散文题目。我文兴勃发。走南闯北四处奔波的工作,使我熟悉了南方的春天。

  • 标签: 丝丝缕缕 文兴 缠缠绵绵 如黄 弱小者 第一声
  • 简介:1993年2月北京推出的“名人传记丛书”中有一本《纳传》,原名DonaldofChina(中国的纳),无怪老年读者感叹说,这是位被人遗忘了的人物。原来此人从1903年他27岁来华时,原不过仰慕中国文化想亲身来看看,不料从此流连忘返,在中国一直

  • 标签: 打油诗 端纳 老年读者 中国文化 西安事变 宋子文
  • 简介:本文对弗尔的9·11小说《特别响,非常》中所出现的“创伤迁移”现象、主要特征、在小说中的表征、以及透过这一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美国后9·11时代的文学思潮等方面予以梳理和探索,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 标签: 9·11 历史创伤 创伤迁移 互文性
  • 简介:眼下谈到书,我首先想的自然就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已经日日夜夜同它打了两年多交道,但愿明年此时能脱稿。由这部书我又很自然地想到你。3年前,倘若不是你那么热情怂恿,我是绝不会心血来潮,贸然拾起它的。因为我充分了解此举的难度。半个世纪前在剑桥那样的条件下,我都未敢尝试。如今,人已八十好几,能搜罗到身边的参考书终归有限,向人请教起来更没那么便当,这真是没罪找枷扛!然而正如你所说,这是个亟应补上的空白。七十多年前问世的

  • 标签: 《尤利西斯》 乔伊斯 梦之谷 芬尼根守灵夜 创作界 作品自身
  • 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与伟大的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三百年学术史》(这两部著作为朱维铮校注,合集名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本文所引用二书的内容,皆出于此版本)是研究“清学”历史的

  • 标签: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创新精神 知识结构 学术道德
  • 简介:<正>引言日本文学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强调通过自然来抒发真实的感情,在对自然的描写中美得以临摹、还原、再现和升华。日本文学的这种审美理念与日本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与其纤细入微、毫发具究的民族个性有关、同样与其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密切相关。于是自然以及自然之"物"在日本文学中不仅是一种素材,而且是一种美感的来源;在四季更迭孕育出的美感中,春之幽艳,夏之壮硕,秋之静寂,冬之枯寥,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的特型。

  • 标签: 日本文学 物感 我一 美意识 川端康成 情与景
  • 简介:黄庭坚作诗,提倡"尖新痩硬",好以诗法的新颖来擅艺争胜,发前人所未发。其以典实横陈、义理充塞而著称的"山谷体",固自不必赘论。而一些平白如话的小诗,则看似信手拈来,未加锤炼修饰之功。不过,这其中的许多诗歌,其实也体现了黄庭坚一贯标新立异的诗法,不可轻轻放过。典型代表,当属《题郑画夹五首》(其一)一诗: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 标签: 诗法 惠崇 神宗 缚鸡行 洞庭 杜工部
  • 简介:<正>莫泊桑(1850——1893),这个被誉为“短篇之王”的文坛流星,虽然在文坛上痛苦地一闪而过,然而这颗流星所放射的光却是那样的耀眼。如果我们对其中短篇小说作一整体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个独特的情韵系统,即“悲怆而凄然”。然而,在我们体味到这一情韵时,不禁要思索:在莫泊桑的小说里为何见不着明快乐观的基调呢?为何作家的字字珠玑却谱就为一种悲怆凄然的情韵呢?笔者拟在本文中对这种情韵及其成因作一探讨。在莫泊桑中短篇小说中,抗战激情与伤感,小人物的痛苦,金钱社会里人情世态的变异,爱情婚娴的畸型、幻灭等等,令读者心中感到一种抑郁。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在其作品中,凄然与得意,悲与喜相交相融,而以凄然,悲泣占据情感领域,形成一股巨大的情感上的冲击波。由此,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情韵便由其情感领域中的几种情绪元素总构为一个“悲怆而凄然”的系统。而构成这一情韵

  • 标签: 小人物 中短篇小说 作品 人情世态 莫泊桑 爱情婚姻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