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来学习行书的常常会提到唐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这篇序文是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法师远涉西域,求取大乘佛法,翻译经、律、论三藏要籍而作,又由太子李治(高宗)撰记。这样一篇由皇帝与太子为之亲制的序记,对当时的佛教徒来说,是最有权威的“护法”,当然要物色最有代表性的书家来书写,并勒石以传。除了褚遂良及王行满写本以外,沙门怀仁遂有集摹王书之作。此碑从贞观廿二年太宗作序到高宗咸亨三年方完成,其间经历了廿四个年头。可见当时怀仁集成此碑,真是谨慎将事,煞费苦心。所以前人有“铢积寸累,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之说。此碑体势一贯,宛如羲之复生,许多字看上去都似曾相识,十分眼熟。如整字取自《兰亭序》的就有: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约四十字;取自《奉橘帖》的有:三、百、霜、降等字;此外也有见于《孔侍中帖》等。如果把这些字与唐摹墨本相比,可谓形神俱得,足见其对原作的忠实程度了。唐太宗称王羲之的书法,“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王字确实是高水平的。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的水平越高,理解与欣赏就越不容易,想学习它,也就应该一步步地循序渐...
简介:余十八出津门,归止无所,往来南北,短衣尘垢,栖栖于朔风斜雨间.虽仰慕薑斋先生久矣,未获见也.甲戌冬由京师返钱塘,途经沽上,因彭君向阳得谒先生于四宁草堂.“四宁”者,取傅青主论书之意以颜其居也.时先生方倚榻小憩,不以唐突见拒,幅巾起迎,纡尊下逮,言蔼如也.倾盖如故,余为之欣然移日.先生字作家,一字迂公、薑斋,沙曲散人者,其号也.先生天纵清粹,慧心朗识,髫丱趋庭,渊雅有自.及就学庐,入国学研究社、崇化学会,受业于章式之、高彤皆诸丈,学书,则归于陈翮洲之门,后以书法名重艺林,殆始于此.先生既得接武耆彦,聆其謦欬,挟策读书,从游于舞雩之下;是故所瞩益明,所闻日远;博学以文,尽存汉儒之真;挥斥游谈,力避宋学之偏.未冠,举束修之训.自是虽数迁教席,叠经忧患,然历节饬躬,俱嗣芳躅;行己有耻,白首不衰.其授业也,讲评
简介: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作过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认为书法艺术的奥妙,主要在于表现书家自身的性情、水平等。作品的风格、运笔的情调是书家的情感波动的结果。也就是说,书家创作一件书法作品基本能表现书家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这种理解与感受会不同程度地流露于笔端。如王羲之书《乐毅论》则情多抑郁,写《东方朔画赞》则多涉及离奇的意想,写《黄庭经》则对道家的虚无境界表示怡悦,而写《太师箴》则奔放而曲折、豪迈而不拘。这就是孙过庭所说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临帖辅导乐”。这一理论说明书法的抒情性与书法的文字内容密切相关。下面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试加分析。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是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史,是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山阴(绍兴)兰亭为“祓禊”之会。诸贤饮酒赋诗,羲之写为诗序,即“兰亭叙草稿”,后经唐人临摹,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这幅作品,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幽雅闲静、愉快自然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往往发出感喟:羲之书法“所贵乎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
简介:本文追溯歷史文化背景,從文學、文論與書法、書學的互動去解讀西晋衛恒《四體書勢并序》的形制及首篇《字勢》;從魏晋衛氏書法世家和東漢崔氏書法世家去理解《四體書勢并序》的書法史意義。探討衛恒使用“字勢”概念貫通文字起源、“六書”和“古文”“篆籀”“小篆““隸書”“草書”“行書”等字體、書體,各書體的代表性書家、創作的思維方法,試圖解答“古文勢”“士人章草”“尺牘草書”“千里面目”“書儀”“號匆匆不暇草書”“張芝草聖”等疑難問題,從而揭示“字勢”概念的深刻内涵。衛恒首創“字勢”概念及“用筆(筆勢)”“結字”概念,以致成爲古代書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四體書勢并序》標志着中國古代書學的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