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文献学术关注度的设计与统计分析,得出新中国建立以来抗战音乐研究共分为特点各异的四个阶段,文献关注度在第二阶段的1995年达到顶峰,文献传播度最高年份为第四阶段的2001年;抗战音乐研究共涉及13个学科,研究内容的分析展现了音乐学在此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原因;通过普赖斯定律统计出高影响力论文主要分布在音乐舞蹈类期刊;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分析得出以《抗日战争研究》、《人民音乐》等期刊为抗战音乐的核心研究阵地;作者机构的具体布局分析得出来自高校音乐专业院系的学者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干力量;从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和聚合分析看出,研究主题主要形成了早期抗战音乐家及其作品对比分析等八个研究方向。
简介: 1. Artist:IgorWakhevitch Title:Docteurfaust Released:1971 Ashratempel或者SamlamammasmannaFaust还是Art zoyd用这种方式来描述一支乐队是多么的愚蠢.但有人比我说的更明白,"这是我近年听到的最令人吃惊的声音……接近疯狂的声响.从实验到古典.从迷幻到电影音乐.充满不祥却美丽非凡,吵闹却精练,在某些地方它听起来和同时代的那些电子音乐毫无二致,而在某些时候它们又突然转入管弦乐的宏伟巨势",请原谅我极为糟糕的英语和同样糟糕的那些盗版翻译软件.也请说这话的MichaelGira老先生原谅一个乳臭未干的异国小子不负责任的添油加醋. ……
简介:流散现象、流散地、流散研究、流散写作,这些概念在音乐领域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代表着艺术理论研究者对后殖民主义思潮作出的回应——针对亚裔/华裔社群的音乐活动进行的研究也是如此。在《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一书中,郑苏选择身份、年龄和经历上都彼此不同又各具特色的个体为对象,在音乐和历史的双重语境中对他们的流散境遇进行了分析,进而向读者立体地呈现出音乐对这些研究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认同上的影响。文章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理论中独具特色的方面,对郑苏所做的流散研究案例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实践谈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