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创作逐渐呈现风格多样化的趋势,受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影响,中国作曲家们也不断尝试用新的音乐语汇创作更具本土风格的作品。在如此形势下,徐振民坚持以自己真实内心感受的“新浪漫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人文理念进行创作,他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调性音乐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继承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同时又不完全依附现代作曲技法及手段来创作。因此,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观察到一种独特的中国特色与魅力,形成了鲜明的“徐振民式”音乐风格,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及艺术性。本文以徐振民交响音诗《枫桥夜泊》为研究对象,对作品呈现出的“散点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试图进一步剖析作品的创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简介: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除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要强调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被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一个误区认为:欣赏教学课就是把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录音播放,让学生听,听了就分析作品,了解作者生平、作曲背景等.整个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缺乏与音乐的交流与共鸣,导致学生对欣赏过的音乐没有深入的认知,"有听没有赏",不能够认真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一节课结束后,别说是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是否真正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可能连旋律都没有什么印象.如何在音乐欣赏这一板块提高学生的兴趣,让被动的听音乐变成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这成为我们音乐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性教学活动,使音乐欣赏教学有了一定的起色,现在就将具体的做法做个梳理如后.
简介:<正>我一生走的音乐创作道路,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说也惭愧,走了半个多世纪,成绩平平;少壮不努力,老太徒伤悲.我没有真正想清楚的东西,不愿轻易随声附和.例如无调性音乐,我在年轻时就接触到了,但我钟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失去调性,似乎就失去了我生根的地方,好象不再能辨认出这些山山水水,便感到是难以接受的痛苦选择.我国音乐文化传统、西方音乐文化传统,这两位巨人,前者以庄严的目光,后者以威严的目光注视着我这个三十年代学习音乐的年轻人;他们一直注视了我半个世纪,我顺从也不是,背叛也不是,始终逃不脱如来佛的巴掌心!其结果,我走了一条既不完全顺从,又不彻底背叛的道路.我看不但是音乐艺术,包括我的为人也如此.悲剧在于:旧的嫌我新了,新的嫌成旧了;土的嫌我洋了,洋的
简介: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元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地考察“题目正名”的异同,推测“题目正名”恐非出于剧作家之手,或由杂剧艺人(班社或书坊商)创造,且与杂剧结尾的“断词”有关。虽然解氏的臆测与推论过程稍有不足.且因包罗所有元明抄刊杂剧,故于分析时难以精确定焦,但其直觉的眼光颇有见地。前贤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络纳入考量,导致分析结果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厘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剧的现象。因此,本文将锁定《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探究目标,希冀在诸先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发展与演变。
简介: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的《御制律吕正义后编》标志着乾隆鼎盛时期宫廷礼乐的最终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代宫廷礼乐的经典。全编计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载清代的宫廷典礼音乐。编内分祭祀乐、朝会乐、宴飨乐、导迎乐、行幸乐、乐器考、乐制考、乐章考、度量权衡考、乐问等10类。其“乐问”章,以问答形式穷研乐之奥意,言简而义赅。中国古代乐律之于易,自来相互发明浑然一体,然言其理者众而推其数者鲜。是篇所论于理于数均属稀有,如律数推演中的“三天两地”之法,律数与“先天数”及“生成数”、律数与“三统术”之关系等,其道深矣。今拙笔不避浅薄之陋,试整理并以注,以期同志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