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自由无调性音乐中,曲式结构、音高结构和音响结构这三者的关系到底如何?集合群在自由无调性作品中又是如何发展与联系?本文以阿伦.福特(AllenForte)的音级集合理论为分析手段观察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安东.韦伯恩(AntonWebern)自由无调性作品《五首管弦乐曲》(Op.10)的第一首。分析结果说明,这首作品不仅自身具有严谨的音高逻辑,作为五首管弦乐曲中的第一首,也对后面四首作品作了音高材料的预置,是整体结构的暗示与缩影。同时,韦伯恩不仅利用核心集合组织作品的音高结构,也用来组织音响结构。表层看似变化多端的音响组织,深层却出自统一的音高结构,在创作构思和美学追求上体现了新维也纳乐派倡导的"永恒的展开变化原则"。
简介:一曲空回遥渺的《太极》,创造了听众物我无间的心灵境界。余音未落,掌声骤起。十一月十一日晚,赵晓生先生开始了他在我院为期一周的讲学演出活动。赵晓生先生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是“太极作曲系统”的创立者。“太极作曲系统的理论与实践”、“钢琴演奏的奥秘”、“赵晓生钢琴独奏音乐会”、,构成了赵晓生先生此次讲学和演出的主要内容系列。他还举行了“作曲探索”与“钢琴演奏”座谈会,与我省音乐界专家、同行及我院部分师生、进行了坦诚的交谈;他点拨学生的作品、解答疑难困惑的演奏技法问题很有启发。赵晓生讲学内容丰富、思路新颖、语言生动、示范教学、
简介:人们在聆听音乐时应用着两种音乐感知方式.一为相对音高听觉,一为绝对音高听觉。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感知方式.取决于人们最初接触音乐时所接受的音乐训练方法。不论何种音乐感知方式.一旦在人的头脑里形成,就终生不变(对于没有接受唱名法训练而产生的无唱名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正是由于这两种不同音乐感知方式的存在,产生了各自感受音乐和创作音乐的技术手段.如唱名法方面的首调唱名和固定唱名,记谱法方面的首调唱名记谱法和同定唱名记谱法.转调方法上的“旋宫”和“犯调”.转调图式上的“顺旋”和“逆旋”,调名称谓上的“之调”和“为调”等等,由此又综合形成了我国传统宫调体系中“宫音”和“调声”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