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北伐战争时期,王葆真受命担任畿招抚使,在河北、山东、苏北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招抚活动,为北伐军在北方的推进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从王葆真的几件文物史料入手,并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梳理了其担任畿招抚使时所开展的工作。

  • 标签: 王葆真 北伐战争 畿南招抚使
  • 简介:第220窟甬道壁龛内绘制药师说法图、释迦牟尼说法图和弥勒说法图,其中明显突出药师说法图的地位。龛上方是一组说法图,表现的是三世诸佛。甬道壁绘制的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药师佛、三世佛等尊像与敦煌文献B.8719V《药师道场(文)》中启请和礼忏的重要佛圣相同,据此判断,第220窟甬道壁的绘画作品与药师礼忏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敦煌石窟,像第220窟甬道壁这样表现药师道场启请和礼忏佛像的壁画题材极为少见,值得重视。

  • 标签: 莫高窟 第220窟 甬道南壁 药师道场
  • 简介:曲阳县保存有两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即"燕民众学校"匾和"荣臻渠"匾."燕民众学校"匾,长19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大理石质.字为隶书,苍劲有力,瘦硬挺拔,别具风格,为钱玄同所书,每一字上有黎锦熙的字母注音.此匾刻于1932年7月15日,现存于北岳庙内(图一).

  • 标签: “燕南民众学校” “荣臻渠” 革命文物 文物研究
  • 简介: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城南塔附近小辛庄村陈姓社员家中发现一座辽代碑刻。此碑刻已被当作井石若干年,磨损严重,字迹不清,巴林左旗文化部门立即将碑刻移入文化馆,现收藏于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碑刻高135、宽50、厚50厘米。石质为花岗岩。正面刻字11行,碑刻右下角有残缺。碑刻分为两部分,上为文字,下为武士图案。

  • 标签: 辽代 辽上京 碑刻
  • 简介:1987年春,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为配合响堂石窟区靠山阁后迁工程,清理了第1窟、第2窟门前的堆积物,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残体。同时,在第2窟洞门外的左右侧发现了一通碑刻,即本文将介绍的《滏山石窟之碑》(以下简称《滏碑》),这是响堂山石窟目前发现的唯一有详细开凿纪年的碑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滏山 佛教造像 堆积物 县功曹 残体 天统
  • 简介:响堂石窟损坏形式和保护设想次立新响堂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45公里,峰峰矿区纸坊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隔河与彭城镇相望。石窟始凿于北齐,隋唐两代又于洞窟内外雕凿小龛,宋金时期也开凿不少窟像。现存北齐时期的主要洞窟7个,分上下两层(图1、照1)。明清时...

  • 标签: 损坏形式 云冈石窟 石窟保护 石雕 降尘量 采石爆破
  • 简介:人是先秦时期华夏边缘的一支族群,由于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早期的历史与地望都十分模糊。文章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的记载,认为人是古东夷族西迁鄂西北融合当地土著居民而形成,在夏及商前期活动在豫西南鄂西北的丹阳地区。在商代中晚期,由于受到商人的压迫而西迁至汉水上游地区,形成了宝山文化。在商周之际,人流散,一部随同蜀人北迁至宝鸡,建立了国,并参与了武王伐纣。武王见人勇猛,在人故地封建了自己的宗亲,建立了姬姓巴国。

  • 标签: 巴人 宝山文化
  • 简介: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东邻印度;东北与我国的新疆为邻;西北与阿富汗接壤;西部与伊朗毗邻;临阿拉伯海。面积796,065平方千米,人口13,700万。96%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伊斯兰堡。通用乌尔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 标签: 巴基靳坦 人物纪念币 真纳肖像币 伊克巴尔肖像币
  • 简介:1990年春,在山东省平邑县武城故城附近发现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三百余座,出土铜镜110面,据其主题纹饰特征分为13类。从中可以看出汉、魏晋时期铜镜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其流行的趋势,也反映了武城地区手工制造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历史事实。

  • 标签: 平邑县 南武城故城 铜镜 魏晋时期
  • 简介:<正>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南方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一批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址,诸如湖北黄陂盘龙城、江陵荆寺、张家山、湖南石门皂市等等,出土了一大批风格基本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器物。南方地区的这些夏商文化遗存,其分布范围之广泛,数量之多,其与北方夏商文化惊人的一致性,曾引起考古界、史学界广泛密切的关注。这种典型中原风格的夏商文化、特别是商代前期文化,为什么会在南方大地上广泛存在?以前,在没有

  • 标签: 南方地区 相关问题 湖南石门 夏商时期 张家山 史学界
  • 简介:《周代土历史地理与文化》评介晏昌贵南阳盆地,淮河上中游地区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区的过渡地带,历史时期,这里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我国古史时期的三国鼎立、、北朝并峙,宋与金的抗衡大都以此区为分野,实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背景.先秦时期,这里更是东西...

  • 标签: 历史地理 诸侯国 青铜器 楚文化 先秦史 历史文化
  • 简介:2015年6月6日,“艺外言中——朱振现代水墨展”开幕。我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朱振先生.来自台湾的林德福先生、刘德勋先生.中法比经贸协会理事长邱荣男先生、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张国祥先生等出席开幕式。

  • 标签: 现代水墨 党委书记 副院长 副馆长 理事长 开幕式
  • 简介:故宫博物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5年康地区考古调查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发现和调查古代石棺葬墓地6处,遗址1处.本次调查发现了两种分属不同经济类型文化的石棺葬,并对其出土的陶器、铜器、玉器、石器进行了资料收集.另在德格县莱格村发现一处隋唐时期汉式建筑群遗址,出土陶佛像、瓦当等物.此次调查对树立康地区考古序列和研究汉藏佛教艺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康巴地区 考古调查 石棺葬 建筑遗址
  • 简介:“小兵马俑”是对重庆市铜梁县所见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石质仪仗俑的俗称。目前仅在铜梁地区明代墓葬中发现有这种随葬器物。自1973年至今,在铜梁县境内共发现近70座明墓出土这种仪仗俑,出土数量达500余件,但发表的资料极见根据已发表的墓葬资料大体可看出明代分布在铜梁县境内的几个官宦大族如李氏、陈氏、张氏等。2012年11月,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修建过程中发现明代石室墓1座,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铜梁县博物馆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出土了一套共计17件石质仪仗俑,这套仪仗俑身穿袍裙,头戴圆盆帽或圆形平顶帽,身材大体相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明代铜梁地区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等增添了—批新的实物资料。

  • 标签: 铜梁县 明代 石室墓 仪仗俑 考古发掘
  • 简介:一、早期人类在重庆地区的出现人类在地球上的遗迹(tracefossil)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自身骨骼化石的遗存;另一类是人类行为遗迹的遗存,包括人类居址、活动遗迹、劳动工具及其文化遗物等Ⅲ。重庆地区出现的最早人类遗迹,应该是距今约204万年左右的巫山龙骨坡遗址(早更新世早期)。

  • 标签: 重庆地区 古人类 旧石器文化 早更新世早期 早期人类 人类行为
  • 简介:在宁县博物馆保存着一个古井口。该井口由一块整石雕为四方形,其边长116厘米,高35厘米。有高7厘米的平台,平台四角雕刻四个动物头。群众称其为“龟”。四边“龟盖”覆在“龟”身上。中间是直径36厘米的圆洞,即井口。相传,它是周老王不密为“义津”人打的“义津”井口,本在义乡北庄村。第二次文物大普查时搬回宁县博物馆。

  • 标签: 狮子 博物馆 宁县
  • 简介:<正>西周铜器铭文中常见到"淮夷"之称.迄今所知记载淮夷活动的铜铭,有翏生盨、鄂侯驭方鼎、敔簋、禹鼎、兮甲盘、驹父盨诸篇,均在五十字以上,内容丰富.这些铜铭的年代均属西周晚期.由于这些铜铭记述了当时周王朝经营淮夷的过程,同时涉及到鄂国,所以对上述铜铭作综合的深入的研究,实事求是地揭示这一段历史面貌,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一、淮夷集团的形成

  • 标签: 淮夷 西周晚期 禹鼎 周王朝 铜器铭文 兮甲盘
  • 简介:峪口(村)位于吕梁山南端山西吉县屯里镇西2.5公里的昕水河畔。沟在峪口村东南方向,与峪口村隔河相望。此地为多条峪道交汇的要冲。素有“一口锁昕水,出峪入晋地”之称。1983年笔者与家父阎金铸赴屯里镇进行文物调查时听到:“吃人黑虎把路当,天师为民从天降。伸手借来太阳箭,恶虎钉死山崖上。”的传言后,在村民的带领下发现了这处岩画。

  • 标签: 西吉县 岩画 解读 文物调查 吕梁山
  • 简介:有关云南清代的民族形象,当首推《皇清职贡图》、《广舆胜览》,但是只能是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其实,清代民族风俗画集大成者,应该是李诂绘制的《滇夷情汇集图册》。李诂,字仰亭,昆明人,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职业画家,擅花鸟、人物,尤以工笔青绿山水画见长。...

  • 标签: 彝族 云南民族 男子 哈尼族 支系 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