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5例敌鼠钠二次中毒的临床分析,提高对敌鼠钠二次中毒的认识,避免漏诊或误诊。方法分析15例敌鼠钠二次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15例曾被疑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都被确诊为敌鼠钠中毒,切为二次中毒。结论敌鼠钠是抗凝血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合法杀鼠剂,其安全性较其它毒鼠剂大些。但是现在敌鼠钠中毒仍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边疆少数民族有食死亡家禽、家畜的习惯,若上述动物是因敌鼠钠中毒致死,则人类进食这些动物肉或内脏后可引起人类中毒,易引起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TGF-β1在不同氧环境饲养新生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揭示TGF-β1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关系。方法60只7日龄C57BL/6J鼠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饲养于空气中;实验组1饲养于75%氧箱中5天后改为空气饲养;实验组2氧箱中的氧浓度逐日从30%升高至75%后再逐日下降至空气饲养。分别于第3、8、14天行视网膜铺片ADP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14天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TGF-β1表达,RT-PCR法检测TGF-β1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1和实验组2新生鼠视网膜血管缩窄。第14天时,实验组1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增加,TGF-β1表达呈阳性改变,TGF-β1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2(P>0.05);实验组2周边视网膜血管未见明显异常改变,TGF-β1表达呈阴性改变,TGF-β1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参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过程,吸入氧浓度波动较大时视网膜表达TGF-β1增加,并产生类似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咸宁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对从市郊区用鼠笼捕获的38只褐家鼠,用0.005%杀鼠灵毒饵进行胃毒实验,连续喂食毒饵6天,观察记录毒饵消耗量及开始死亡时间;结果60.53%的鼠在食毒3-4天后出现中毒症状,并开始出现死亡,到食毒后的第9天,实验鼠全部死亡。死亡高峰在食毒后的第5-7天,半数致死量为18.0mg/kg;结论目前咸宁市褐家鼠对杀鼠灵尚未产生抗药性。
简介:目的了解武汉马路边绿化带及老旧居民区土质地面鼠洞分布现状,检验城市地下井周边土质地面更容易有鼠洞的经验是否可靠。方法在武汉城区马路边绿化带、老旧居民区土质地面选全部落在距离井盖5m范围内的"井盖附近样方"及所有点距离最近的地下井井盖超过5m的"远离井盖样方",记录样方中鼠洞数量及与井盖是否"零距离"接触,分析多种因素与土质地面样方是否有鼠洞的关联性。结果"井盖附近样方"及"远离井盖样方"鼠洞阳性率分别为7.3%和3.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鼠洞密度分别为0.052和0.018个/m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零距离"和"非零距离"样方鼠洞阳性率分别为17.7%和3.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鼠洞密度分别为0.069和0.023个/m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马路边绿化带和老旧居民区样方鼠洞阳性率分别为2.4%和8.9%,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鼠洞密度分别为0.030和0.040个/m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7)。结论城市地下井盖附近土质地面更可能有鼠洞。
简介:目的开展部队家属区鼠害调查与防治,检测鼠体表寄生虫及病原体,防止鼠媒疾病的传播。方法采用鼠迹法和夹夜法调查家属区鼠害,开展综合防治灭鼠工作,检视体表寄生虫,采用常规PCR方法检测鼠脏器中立克次体、巴尔通体、无形体、土拉弗朗西斯菌、贝氏柯克斯体、巴贝西原虫、恙虫病东方体等7种病原体。结果夹夜法调查部队家属区共捕鼠11只,经鉴定全部为褐家鼠,鼠密度为2.56%。综合防治后鼠密度明显降低,夹夜法监测鼠杀灭率为100%。采集鼠体表寄生虫3只,均为格氏血厉螨。鼠脏器检测立克次体、无形体、巴贝西原虫阳性。结论该区域有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等媒介传播疾病的可能,通过采取环境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了部队家属区鼠密度,减少了鼠及其携带病原体的危害。
简介:目的研究0.2%莪术醇饵剂和莪术醇母粉与燕麦拌制成饵粒,控制高原鼠兔的使用方法,为防治高原鼠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不同剂型抗生育剂在野外对高原鼠兔进行控制效果、繁殖率、取食率、安全性等技术指标的测定。结果经调查2011—2012年莪术醇饵剂对高原鼠兔的平均控制效果为35.17%和50.35%,母粉饵粒为36.44%和57.91%,莪术醇饵剂试验区怀胎率平均下降率为49.50%和66.9%。母粉饵粒实验区怀胎率平均下降率为51.60%和72.10%。结论0.2%莪术醇饵剂和莪术醇母粉对高原鼠兔控制效果较为显著,经调查未发现害鼠天敌动物及非靶标动物二次中毒的发生,说明该药剂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