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太极拳和抗阻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人症状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训练观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阻抗训练对其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太极拳对其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以及运动功能。结果:通过将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症状进行对比,在接受训练之前,两组患者在疼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通统计学意义(P<0.05);在僵直方面,两组患者在疼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通统计学意义(P<0.05);在身体功能方面,两组患者在疼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通统计学意义(P<0.05);在6MWT方面,两组患者在疼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通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太极拳训练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以及运动功能,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训练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有氧康复运动护理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56例糖尿病肾病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数字盲选法随机分为参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有氧康复运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脑力疲劳、躯体疲劳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有氧康复运动护理对下肢运动功能影响十分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将电针治疗实施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观察其作用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2年5月为观察时间跨度,将4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组别为康复训练组和电针治疗组,分别使用康复训练和康复训练+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痉挛指数、步态情况。结果:(1)康复训练组和电针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和痉挛指数评分对照中,治疗前两组分值无明显区别,治疗后康复训练组下肢运动功能为20.59±2.07(分)、电针治疗组为23.44±2.19(分),康复训练组痉挛指数为9.07±1.12(分)、电针治疗组为8.51±1.05(分),(t=8.820,p=0.012),两组结果有差异。(2)康复训练组和电针治疗组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对照中,治疗前连照顾步频和步速无明显区别,治疗后康复训练组步频为70.22±3.16(步/分钟)、电针治疗组为72.85±3.29(步/分钟),康复训练组步速为0.51±0.06(m/s)、电针治疗组为0.61±0.05(m/s),(t=8.177,p=0.013),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将电针治疗实施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恢复中应用踝泵运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在医院中选择90名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以护理方式为主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中均包含45名患者,一组患者是结合常规的方式来完成护理,另一组患者是通过踝泵运动结合的方式予以护理,两组患者被称为常规组、运动组。根据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时间来判断踝泵运动结合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运动组患者的整体情况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两组患者的结果间具有较大对比性。结论:在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护理的时候,踝泵运动的结合可以使患者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也可以使患者的恢复时间得到显著缩减。
简介:【摘要】目的:社区脑卒中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社区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提升其满意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价值探究。方法:收录72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为样本,均收录于2021.12——2022.12期间,入组后规范性分组,给予不同社区干预方案,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联合社区康复治疗)。统计组间护理效果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ADL分级在Ⅰ级和Ⅱ级中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在Ⅲ级、Ⅳ级和Ⅴ级中的占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具优势,P<0.05。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更高,P<0.05。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以观察组评分值更高,P<0.05。结论:社区脑卒中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社区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提升其满意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训练、针灸联用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具体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偏瘫早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的患者均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然后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为A组和B组,病例数A组=B组=30例。在治疗方案上也有所不同,A组患者采取康复训练、针灸联用治疗,B组采取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FCA评分差异不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FMA、F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中2例患者出现了疼痛、发炎等不良反应,对照组中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的有9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5.0%),组间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早期患者采取康复训练、针灸联用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减轻患者的病痛困扰,让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病情得到控制,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4月至2021年04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64例,全部患者接受院内临床护理,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运动护理,比较两组DVT形成率,并比较两组接受护理前及护理4w后肢体运动功能(以FMA量表评价)。结果:观察组DVT形成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4w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早期运动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也有利于预防DVT形成,护理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96例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进食、行走2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BI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均明显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厕、转移、上下楼梯其他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提高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特别是在进食和行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MG-BFT对CVA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5月-2024年5月接收的90例CVA偏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比较两组FMA-L、ADL以及WHOQOL-BREF评分。结果:治疗前,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基本接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EMG-BFT可显著改善CVA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试试早期康复护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升肢体功能。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7 年 1 月~ 2019 年
简介:摘要:以前人们运动都是通过自身身体运动或借助器械辅助完成的。伴随着体感技术的出现,使用体感运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运动方式,研究发现通过这种运动方式消耗的热量与实际运动消耗的热量是等同的 [1],所以这种运动方式可能会越来越普遍,感知运动能力强调个体能够体验自身对身体的掌握和控制,自身对身体的控制感是基于运动产生的,所以使用体感游戏可能会为感知运动的能力出现或发展的提供一种新机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