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66例进行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随之定期进行术后走访。结果手术过程中无一例死亡,经过为期10个月走访可知,66例患者中有疗效显著的患者59例,有所改善的患者为5例,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3%),随之采取热敷、溶栓治疗,并发症消失。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其效果显著,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在颈椎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入我院行颈椎后-前路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组采取全麻方法,观察组采取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在T1、T2、T3、T4、T5时间段进行HR、SpO2变化以及手术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和氯胺酮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在颈椎后-前路手术中效果显著,术前、手中、术后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平稳,麻醉药物剂量使用小,患者恢复快。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较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的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数字序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后外侧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8h、12h、24h、48h,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微、并发症少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98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切口长度、股骨头取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周按Charnley髋关节置换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和关节活动度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8.45±1.33)cm、股骨头取出时间(1.73±0.46)min、手术时间(48.24±10.61)min、术中出血量(285.24±37.18)ml;疼痛程度1级~3级0例、4级8例、5级58例、6级32例。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哌替啶复合氟哌啶预处理对腰麻后寒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进行腰麻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哌替啶进行处理,实验组患者使用哌替啶结合氟哌啶进行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注射处理药剂之后的身体相关变化,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实验组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54%,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无寒颤反应48%,显著高于对照组2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哌替啶复合氟哌啶预处理腰麻后寒颤反应,能够有效的提高处理效果,临床医学上可以适当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70例,其中行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共46例,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患者共24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JOA下腰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椎间融合组低于后外侧融合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植骨融合率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但两组相比较JOA升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椎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均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有效的手术方法,两者植骨融合率相似,后外侧融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但规范的操作是植骨融合率的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观察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和常规标准后外侧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从而评价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2005年6月这2013年6月之间采用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的胸部手术共120例,并与同期使用常规胸部手术切口标准后外侧切口的118例胸部手术进行比较。将使用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的120定为观察组,则使用常规胸部手术切口标准后外侧切口的118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0±15.0)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0.0±1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切口为(13.0±2.0)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0.0±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30.0±15.0)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0±2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9.0±1.0)d,明显低于对照组(11.0±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为(5.1±2.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微创切口相较于常规标准后外侧切口在应用于胸部手术中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短和术后疼痛小等优点值得在胸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挤压伤深度缺损创面修复过程中股前外侧肌皮瓣的应用。方法应用带肌肉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20例手部挤压伤深度缺损创面。结果皮瓣成活良好,质地良好。结论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挤压伤深度缺损创面,疗效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复合镇痛液治疗硬膜外麻醉神经损伤后根性疼痛的作用效果,并评估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到2012年3月收治的需要接受硬膜外麻醉患者30例,随机设为对照组15人和实验组15人,实验组在手术后联用曲安奈德复合镇痛液治疗;对照组使用一般止痛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后根痛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根性疼痛的发生率以及疼痛的强度皆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恢复时间也比对照组短(P<0.01),在血糖水平的比较上,治疗前与治疗后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安奈德复合镇痛液治疗硬膜外麻醉神经损伤后根性疼痛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引起血糖的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与常规方法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各症状消失的时间差异,总结其对于小儿肺炎恢复期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小儿肺炎患者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前者选用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病症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有效率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8.0%,观察组则为80.0%,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较短、出院时间较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恢复期应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