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肿瘤标志物及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我们研究了60例大三阳乙肝者。30例用红花清肝丸治疗,30例不用药治疗,观察2组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采用并进行5年后的长期随访。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1.红花清肝丸对AFP、AFU、r-QT,CEA四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2.长期随访(五年后)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3.长期随访(五年后)红花清肝丸的癌变率明显低于非用药组。结论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治疗,经治疗可降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使血清HBVDNA浓度明显下降,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浓度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传统方法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皮肤科、泌尿外科、妇科就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115例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液体培养法检测,分析比较结果。结果通过对同种标本的2种方法结果的比较,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Q—PCR呈阳性的标本,液体培养法均呈阳性;而液体培养法呈阳性的标本,FQ—PCR可能为阴性,考虑原因主要是液体培养时间过长,标本被污染,导致假阳性。结论液体培养法可作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初筛检查,结合FQ—PCR检测能提供准确的诊断,2者阳性的基础上结合液体培养法的药敏试验,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特异性霉菌性阴道炎、滴虫、阴道炎发病状况。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12例妇检人群,由专业医师取女性阴道分泌物,行涂片检查,在显微镜下对阴道清洁度等级进行详细观察。结果经对512例阴道分泌物进行详细检查后发现,338例(66.02%)Ⅰ、Ⅱ级正常清洁度,174例(33.98%)Ⅲ、Ⅳ级异常清洁度;9例(1.76%)滴虫,4例(0.78%)霉菌;各年龄组间Ⅲ、Ⅳ级异常清洁度及Ⅰ、Ⅱ级正常清洁度检出率与霉菌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36-45岁组滴虫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必须要强化女性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妇女阴道炎相关认识水平,降低妇女发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研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8月间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测的女性,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通过对这4224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III级的占21.2%,IV级的占11.7%;其中致病菌检出最多的为细菌,达到38.4%;念珠菌排第二,占20.8%;衣原体阳性率为3.2%,滴虫阳性率为2.8%,真菌和细菌同时感染的占2.7%;滴虫和细菌同时感染的占0.4%。结论为了控制阴道炎症发病率不断增长的趋势,我们要提倡女性定期做阴道分泌物检查,同时不断提高检查技术,争取做到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的提高了临床阴道炎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CYFRA21-1)对早期肺癌的实验室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对98例患者进行血清CEA、NSE、SCC-Ag、CYFRA21-1检测水,并计算上述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四项联合检测时,敏感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单项检测时明显增(分别为92.79%,82.07%,69.25%)。结论血清CEA、NSE、SCC-Ag、CYFRA21-1联合检测不仅有助于区分肺癌的病理分型,而且,还能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HBV感染情况以及HBsAb水平状况,为乙肝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针对2013年1—10月在某院进行乙肝五项体检的人群,分6~7岁、18~20岁及22~60岁三个不同年龄段各抽取600例共1800例,用ELISA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中6~7岁组感染率最低,HBsAb的百分比也是最低,18~20岁组HBsAb的百分比最高,22~60岁组感染率最高。结论随着出生年代的后移,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不断提高,乙肝感染率逐渐降低。加强HBsAb水平监测和及时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措施。另外,阻断母婴传播是未来降低乙肝感染率的重要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45例,将其列为实验组,测定其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将其列为参照组,测定其治疗前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并将其与实验组患者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相较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明显较高,两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患者中,治疗后患者的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血清肿瘤标记物与肺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并且能够为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可作为临床指标辅助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避免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