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体成形术(PVP)和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性体骨折(OVCF)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老年骨质疏松症体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A组行经皮体成形术治疗,B组行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但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平均伤高度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体成形术和体后凸成形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体骨折的治疗各有优势,两种术式均能缓解患者疼痛,体成形术更有利于患者体高度的恢复,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症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方法对30例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皮体成形术后,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30例患者术后效果好,疼痛明现缓解,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结论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具有操做简单、创伤小、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骨质疏松性体骨折分别以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得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间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体骨折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选择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个方面均得到良好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观察患者责任前缘高度以及责任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患者两个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体骨折选择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可得到理想临床效果,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明显改善其VAS评分及BI评分,并且可使患者责任前缘高度以及责任Cobb角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在临床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成型术治疗体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体血管瘤患者,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切除肿瘤,观察组35例患者实施体成型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展开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体血管瘤患者行经皮体成型术较传统手术效果更好,不但能显著缓解患者肿胀疼痛、脊柱僵直、活动受限等症状,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型术 椎体血管瘤 椎弓根入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跨伤固定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所收取的4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病患,分为对照组20例(采取跨伤固定治疗)和观察组20例(采取经伤固定治疗)两组,观察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且观察组病患的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较低,安全性高,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能够明显的帮助病患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创伤小,减压、复位及植骨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 标签: 经伤椎固定 治疗效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内侧与外侧应用微创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成Ⅰ组和Ⅱ组,各23例。全部患者均应用微创皮钢板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其中Ⅰ组行内侧,Ⅱ组行外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Ⅰ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优良率86.96%,Ⅱ组优良率91.3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侧应用微创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备术中出血量低、手术时间短的优势特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外侧相当。

  • 标签: 微创 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内侧入路 外侧入路 胫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跨伤固定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跨伤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体前缘高度、Cobb角平均值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①两组术后体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体高度、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观察组ASIA分级改善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优于跨伤固定术。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与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疗效作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用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详细整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均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但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经伤椎 跨伤椎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前后联合双钢板联合固定治疗2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8~17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末期随访膝关节MerChant评分为64~99分优15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80.95%。结论前后联合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稳定,软组织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前后联合入路 双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改良Stopp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效果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髂腹股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Stoppa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都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观察其术后的恢复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改良Stopp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效果十分显著,经改良Stoppa治疗骨盆髋臼骨折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创口较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经改良Stoppa入路 髂腹股沟入路 骨盆髋臼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治疗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52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前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年VA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入路 三踝骨折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比较两种手术(外侧和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接收治疗的4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外侧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外侧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5.31±2.90)周,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6.71±2.5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45.10±1.52),高于对照组(40.56±1.86)的评分。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9.3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8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外踝骨折效果显著,但是后外侧对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更有优越性,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踝关节功能。

  • 标签: 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踝关节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孔镜下治疗脊柱结核的护理。方法总结5例脊柱结核患者行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结果患者无术后并发症,术后3~5天出院。回访6~12个月,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CT及MRI显示病变区轮廓清楚,阴影明显减小,无结核病灶复发。患者对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满意度较高。结论对脊柱结核患者实施良好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可有效提高术后优良率。

  • 标签: 脊柱结核 椎间孔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对收治的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外侧和前外侧两种方式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感染及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前外侧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外侧组明显缩短,出血量和切口感染率较外侧组明显下降,膝关节活动度良好率较外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2.64、4.21、4.87、5.09,P<0.05)。结论前外侧与外侧相比,其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感染率低,有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显著恢复,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

  • 标签: 前外侧入路 外侧入路 股骨中下段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传统麻醉、超声引导下麻醉的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利弊。方法从2015年5月筛选患者,以手外科收治的择期或急诊手术患者组,截至2016年12月,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传统组、超声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手法解剖定位麻醉以及超声引导下麻醉,对比阻滞与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低于传统组,超声组超声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效果Ⅰ级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传统组麻醉满意度分级对比差、优率、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出现1例刺破血管。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较于传统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加速阻滞起效速度,提高阻滞效果,但不会影响麻醉效果评价。

  • 标签: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肌间沟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不同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自2011年1月—2017年4月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患有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110例,随后将患者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即外侧组和后侧组,每组各55例。其中外侧组患者采取外侧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后侧组患者采取后侧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闭合时间以及切口显露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均较好,但是外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闭合时间以及切口显露时间显著短于后侧组,且外侧组患者Flynn功能评定情况显著优于后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外侧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不同手术入路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固定与跨伤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研究对象42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其中对照组给予跨伤短节段固定治疗,试验组则给予固定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10个月的随访调查显示,试验组患者的Cobb's角及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较跨伤短节段固定显著,可以有效维持体高度,促进腰椎的生理性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短节段固定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伤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方法伤椎弓根向伤体内植骨,同时行椎管环形或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56例(06年1月至10年1月),随访其中的40例。比较植骨和撑开固定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无植骨操作所致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无感染。CT检查显示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伤体中央高度值(T123.17±0.35cm,L13.14±0.36cm)与正常值(T123.21±0.35cm,L13.35±0.50c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椎管减压及内固定的同时,椎弓根向体内植骨,能够恢复伤体高度,重建损伤阶段的前、中柱的稳定性,也能预防术后远期发生体塌陷。

  • 标签: 椎弓根 伤椎重建术 胸腰椎骨折 植骨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与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疗效作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用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详细整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均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症,但跨伤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经伤椎 跨伤椎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