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以重灸疗法为代表的艾灸施术过程中灸感的产生施灸部位/用穴选用特点。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系统检索与灸感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原始数据库,分析灸感的产生与施灸部位及腧穴分布的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67篇文献,共涉及人体17个部位和93个腧穴。综合分析各项研究方案设计后发现,以腰部、腹部和背部为最常见的施术部位;涉及经脉以膀胱经、任脉和督脉为前三位。而选用腧穴频次最高的前十位分别是:关元、肾俞、足三里、大椎、气海、风池、命门、三阴交、百会和大肠俞,其中特定穴的使用频次远高于非特定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灸疗装置在灸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望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方法:本次病例的初始收治时间和结束收治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和2022年12月,试验病例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自我院选取病例共70例,采取随机化分组的方式,确保两组患者的人数、相关临床资料与数据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病例数均为35例,治疗方法是两组唯一的变量,对照组行患侧肢体功能锻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灸疗装置辅助治疗,试验中统计记录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肩关节评分和患侧上肢握力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肩关节评分和患侧上肢握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结果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77.14%,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灸疗装置治疗,加快了上肢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大大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观察脐灸治疗“淋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淋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采用穴位脐灸(双水道、气海、关元、中极)3-5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结果观察组膀胱潴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的次数都有明显下降,自主排尿全部恢复,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升高,减轻了患者痛苦与经济负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脐灸治疗“淋证”,能显著降低膀胱潴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有效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是治疗“淋证”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淋证”患者中医治疗的有效率。?
简介:摘要:督灸具有益肾通痹、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对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改良督灸较传统督灸有操作更加简便安全,铺灸部位热度均匀,温热感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简介:【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是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二十四节气通过与人体气机升、降、浮、沉的相互作用而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产生作用。节气灸古已有之,我院开展的二十四节气灸源于《内经》的灸疗,遵循《内经》艾灸规律,艾灸以时间为切入点,施灸部位均在脊柱的二十四个椎体上进行,具有助阳生发,养护阳气,补肾健脾,清补养肝,条畅气机,补气益精,清利湿气,养肺敛阴,温补、收藏肾阳等功效。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葫芦灸在治疗腹部不适中的疗效,通过观察患者接受葫芦灸治疗后腹部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方法:1. 实验组:采用葫芦灸治疗。具体操作为:将葫芦灸置于腹部相应穴位上,用温和灸法温通经络,以局部潮红、有轻度灼热感为宜。每周治疗XX次,连续治疗XX周。2.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具体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腹痛程度、持续时间、频率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药物副作用和物理治疗引起的疼痛等,但均较轻微且为一过性。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葫芦灸治疗腹部不适的临床观察,发现葫芦灸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葫芦灸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腹部不适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仍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和可靠性。同时,对于葫芦灸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剂量等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