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1967年Kelman首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以来,由于该手术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好、患者不需住院等优点,近年已逐渐在国内推广.笔者随机总结1999-03~2004-04白内障患者95例102只眼,他们均接受门诊白内障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术并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63例。参照组采取超声乳化术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果研究组的视力改善情况与参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3例(4.76%)显著低于参照组11例(17.4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给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7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复合式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平均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央前方平均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角分离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眼压,增加中央前方平均深度,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9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97眼)实施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8眼(8.2%),0.1~0.3者9眼(9.3%),0.3~0.5者30眼(30.9%),0.5以上者50眼(51.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最后一次随访97眼的眼压均在12~18mmHg。术后前房深度在3.03~4.12(3.99±0.58)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97只眼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缓解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护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4月到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73例(76眼)患有青光眼并在抗青光眼滤过手术之后出现白内障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尽量平衡组间差异,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此外,护理组还要增加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监测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变化,术后半个月的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患病情况。结果护理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结论在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进行有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减少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行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的青光眼术后患者100例,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且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信封式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心理状况、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以及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24及48h眼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SAS评分与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术后视力>0.9占比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2年8月~2014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d内Ⅰ期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行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较伤后2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5年8月~2017年3月进行手术的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Ⅰ期组和Ⅱ期组,其中I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伤后2d内Ⅰ期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期组40例(40眼),予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Ⅱ期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并记录Ⅰ期白内障和Ⅱ期白内障摘除不同干预下的视力、眼压、术后反应等,比较两者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伤眼视力>0.6的比例均明显上升(Ⅰ期组治疗前、后为5.0%、37.5%,Ⅱ期组治疗前、后为7.5%、42.5%),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Ⅰ期组治疗前、后为67.5%、30.0%,Ⅱ期组治疗前、后为67.5%、22.5%),眼压改善也较为明显Ⅰ期组治疗前、后为(32.9±3.4)、(25.7±3.1)mmHg,Ⅱ期组治疗前、后为(33.7±2.9)、(21.5±1.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继发性青光眼(10.0%)、脉络膜脱离(7.5%)、角膜及虹膜炎性反应(12.5%)、后囊混浊(42.5%)、睫状体脱离(22.5%)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期组(37.5%、17.5%、25.0%、42.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患者较Ⅰ期组患者前房深度增加(3.40±0.20)比(1.75±0.11)mm,泪膜破裂时间(BUT)评分升高(8.77±0.23)比(5.92±0.17)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降低(0.76±0.04)比(1.98±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性眼外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和Ⅱ期白内障手术均能有效提高视力、预防眼压升高(继发于外伤的青光眼);若角巩膜伤清创缝合术后1~2个月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Ⅱ期行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更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眼内压,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较伤后2d内行白内障摘除(即Ⅰ期手术)远期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临床路径在老年白内障治疗过程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白内障患者78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9例。为本研究的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老年白内障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配合临床路径进行干预指导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恢复治疗,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之间开展本次研究,在对应时间段内选择127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效果并分析其治疗的并发症情况,评价该方法应用价值。结果本组患者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均在治疗后显著改善,且和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存在轻微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应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治疗中采用超声乳化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20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治疗中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防治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方法搜集我院眼科2017年1月-2018年4月进行手术治疗白内障的185例病患,根据不同药物冲洗结膜囊分为两组,参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和无菌生理盐水,观察组给予聚维酮碘和无菌生理盐水,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冲洗后,两组病患的阳性标本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病患的阳性标本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χ²=6.42,P<0.05);对比两组病患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情况,观察组2.11%(2/95)与参照组11.11%(10/90)比较,差异显著(χ²=6.18,P<0.05);白内障病患术后15d,对比两组眼痛、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剥落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1.05%(1/95)、1.05%(1/95)、1.05%(1/95)与参照组10.00%(9/90)、8.89%(8/90)、7.78%(7/90)相比,差异显著(χ²=7.24、6.13、5.05,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采用聚维酮碘和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术中消毒,可以有效预防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缓解病患的痛苦,降低眼痛、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剥落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择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患者12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患者在手术后予以常规抗炎治疗,观察组61例患者在手术后予以常规抗炎及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的效果。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上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主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观症状评分和CF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UT指标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临床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的治疗中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临床症状、角膜稳定性改善,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48例52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眼分为为24、28。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加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并发生有效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过程中,安全有效,并发症低,在临床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