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要点,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连续进行该手术10例,包括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及微创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常规行食道超声检查,并应用洗血球机行自体血液回收。转机前半量肝素化(200-240IU/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clottingtime,ACT)在300秒以上。转机期间谨防进气,适当补液,维持合适的血容量和体外循环流量。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术后并发症,无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3.7±19.9)min,阻断时间(54.8±18.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5.7)h,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停留时间(39.3±19.4)h,24小时胸管引流量(424±156.2)mL。围术期仅1例输入血制品,为浓缩红细胞2单位。结论掌握微创体外循环的方法和原理,加强容量管理和体循环阻力的调控,谨防进气,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1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共110个椎体,均采用经椎弓根单侧PKP或合并另外一侧椎体成形术(PVP)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其术后椎体前缘的高度恢复值、VAS和Oswestry评分的疼痛改善情况、骨水泥的渗漏方式及比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所有110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所有96个患者手术效果均满意,椎体骨水泥分布比较理想,手术时间约20~40min/椎体,骨水泥注射量约5.4ml/椎体,术后VAS和Oswestry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明显缓解(P〈0.01),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改善(P〈0.01),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是骨水泥渗漏,大部分渗漏发生在椎体前缘及前侧的静脉丛,总体发生率为56.3%。随访36个患者的40个椎体,1例有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1例患者治疗椎的前上缘(无骨水泥填充部位)发生了轻度的塌陷,但患者无不适。结论PKP或结合PVP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胰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11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手术中均行超声检查,评价主胰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胰管结石的部位及数目。结果术中超声提示患者主胰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平均内径(1.0±0.4)cm(0.6~2.0cm)。胰管结石单发1例(9.1%),多发10例(90.9%),其中2例术前误诊为单发结石。结石位于胰头部4例,全胰弥漫分布7例。声像图上结石部位显示为强回声,伴声影。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论术中超声是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可较为准确地定位胰管结石的部位,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简介: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整合了机器人系统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优点,可提供卓越的三维高清显示效果、稳定的手术视野和精细灵活的操作,经过临床10年的广泛应用,证实具有和开放手术同样的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微创(心理和生理微创)、功能保护(颈部功能、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保护)和外形美观的手术效果。手术入路主要是双侧腋窝乳晕入路和腋窝入路。目前手术适应证已扩展至直径2~4cm间的甲状腺癌及伴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关研究主要是回顾性或对照性研究,亟待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为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高级别的研究证据。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fimaryaldosteronism,PA)患者术后血压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中心收治的PA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6个月~3年,将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初步筛选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压恢复的独立因素。结果93例PA术后患者中,根据影像及病理结果示:醛固酮腺瘤59例(63.44%),单侧肾上腺增生27例(29.03%),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7例(7.52%);术后血压恢复正常43例(46.24%),血压部分缓解47例(50.54%),血压无缓解3例(3.2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3个显著影响因素:高血压病史、术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情况、术前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ldosterone-to-reninratio,ARR)。结论对于需手术的PA患者可根据其高血压病史、药物疗效及血浆ARR预判术后血压恢复情况,并加强术后随访及生活干预,提高综合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的并发症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11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因首次手术不规范或术后复发而需再次手术的患者资料。再次手术方式:甲状腺全切除术101例;腺叶加峡叶切除13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94例:同时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65例。结果术后RLN暂时性功能下降8例(7.01%),永久性RLN功能下降1例(0.88%),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下降10例(8.7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下降2例(1.75%);有4例首次手术后存在声嘶,再次手术进行神经松解后声音恢复正常。结论术前全面评估,选择正确的手术进路,术中精细化被膜解剖,辨认解剖标志全程显露RLN及使用术中神经检测仪可降低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Zuckerkandl结节(zT)与喉返神经(RLN)和上甲状旁腺(sP)的解剖关系及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同一手术组连续施行的153例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癌121例,甲状腺良性疾病32例)行回顾性分析,观察zT的有无及大小,及与RLN和sP的解剖位置。结果zT出现在多数病例:在右侧为88.2%(135/153),左侧为82.4%(126/153),两侧同时出现的为76.5%(117/153)。RLN主要位于zT与甲状腺腺体之间,其右侧为91.7%(99/108),左侧94.7%(90/95)。sP右侧94.4%(102/108)在zT的头侧10点和11点钟方向,其左侧92.6%(88/95)在zT的头侧1点和2点钟方向。结论ZT与RLN和SP之间有着重要的解剖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Ⅲ、Ⅳa期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术前诱导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13例Ⅲ、Ⅳa期侵袭性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Ⅲ期8例,Ⅳa期5例。肿瘤均侵犯大血管、心包或肺组织,或胸膜、心包转移。所有患者均经带芯穿刺、胸腔镜或前纵膈切开活检确诊,经长春瑞滨+顺铂(NP)或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CAP)方案术前诱导化疗3周期或同步放疗30GY,肿瘤缩小、分期降低后行完全性或姑息性手术切除。均长期随访。结果13例病理均为恶性胸腺瘤,其中B2型4例,B3型6例,C型3例。诱导化疗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9例,疾病稳定(SD)4例。根治性切除7例,姑息性切除2例。9例手术患者均存活超过3年,超过5年7例(77.7%),超过8年1例;4例未手术患者均在4年内死亡。结论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Ⅲ、Ⅳa期侵袭性胸腺瘤,术前诱导治疗,可使原发肿瘤缩小,控制转移灶,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的完全切除率,有延长生存期的趋势。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甲状腺上极游离程序的改进对上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选取136例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间采用上极二步游离法完成的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改进组)的术中上甲状旁腺情况及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情况,并与113例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间采用常规游离程序完成相同手术的患者(常规组)的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结果术中发现改进组共辨认上甲状旁腺249枚(249/272,91.5%),常规组共辨认上旁腺215枚(215/226,95.1%),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可辨认旁腺中改进组原位保留242枚(242/249,97.1%),常规组原位保留198枚(198/215,92.0%),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原位保留的旁腺血供良好者在改进组中有225枚(225/242,93.0%),常规组中有170枚(170/198,85.9%),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改进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8例(28/136,20.5%),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例(2/136,1.5%):常规组中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为37例(37/113,32.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7例(7/1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改进甲状腺上极游离程序,分二步游离甲状腺上极能更有效的保护上旁腺的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