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凝治疗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行凝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50例),普通肝素组(50例)和介入溶栓组(50例,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介入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98.0%比82.0%比72.0%),P<0.05或<0.01;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比较,介入溶栓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3±0.3)分、(1.6±0.4)分比(1.0±0.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0%、18.0%比4.0%)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凝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但是单纯的凝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完全缓解,介入溶栓联合凝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血小板治疗是ACS必不可少的基本治疗,但也有其局限性。多国多中心的GRACE注册临床研究显示,ACS患者1年后死亡率约为15%,3年后升高至25%,4年后可达39%。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因CYP2C19基因多态的问题,导致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应,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在东亚人群中,该比例还高于西方人群,对于这部分药物抵抗人群,目前尚缺乏肯定有效的办法。

  • 标签: 抗血小板治疗 疗效观察 CYP2C19 氯吡格雷抵抗 基因多态性 临床研究
  • 简介:脑卒中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对神经科临床的巨大挑战,进一步规范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各项诊治措施,是神经科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更新了2005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进行了总结。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中,卒中单元和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血小板药物,但是它有许多不足。氯吡格雷口服后需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生物转化,转化率不一致,受伴随疾病治疗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变异性制约,血小板抑制作用差异大,不同的患者对其反应差异较大,药物转化率低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
  • 简介: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使用双联血小板策略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缺血几率,但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术后双血小板(DAPT)至少一年已经成为共识,但一年后患者是否应该继续服用双抗药物?近日,来自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Yeh教授等在JAMA网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许能给你提示.

  • 标签: PCI术后 经皮冠脉介入术 治疗 抗血小板 JAMA 医疗中心
  • 简介: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分析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 标签: 基层医院 心房纤颤 抗凝治疗
  • 简介:长期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凝治疗的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或行有创操作时面临着出血风险,而在围术期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又可能增加血栓栓塞风险。使用治疗剂量肝素类药物的桥接凝治疗后可避免围术期暂时中断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所致的血栓栓塞事件。本文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 标签: 抗凝药 肝素 低分子量 维生素K
  • 简介:AIDASTEMI研究发现,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阿昔单抗静脉给药相比,一次(Bolus)冠状动脉内给药并无额外获益。经冠状动脉给药方法安全,或可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该研究于2008~2011年间,纳入2065例STEMI患者,随机分入阿昔单抗静脉给药与一次(Bolus)冠状动脉内给药组。研究主要终点为90d内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果显示,

  • 标签: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内 抗凝 再发心肌梗死 静脉给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联合VerifyNow-Aspirin与尿11-脱氢-血栓烷B2测定,评估阿司匹林血小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至少两周的冠心病患者264例,年龄33~86(65.31±10.23)岁,其中男147例(55.7%),女117例(44.3%)。阿司匹林标准剂量组(100mg/d)241例,低剂量组(25~75mg/d)23例。采用VerifyNow-aspirin系统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残余活性(用ARU表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浓度,并记录入选人群的基线资料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以ARU≥550为切割值定义阿司匹林低反应(ALR)人群,标准剂量组人群中ALR发生率为8.6%(23例)。ALR人群尿11-DH-TXB2显著高于正常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0.73pg/mlvs2.51±0.49pg/ml,P〈0.05),但二者之间相关较差(r=0.18,P=0.04)。女性、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ARU升高的预测因素(均P〈0.05),但其组间尿11-DH-TXB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阿司匹林标准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人群残余血小板活性显著增强,同时伴有尿11-DH-TXB2升高(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血小板效应存在个体差异,且具有一定量效关系,而VerifyNow和尿11-DH-TXB2对评估阿司匹林血小板效应及其发生机制具有一定互补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残余活性 VerifyNow 尿11-脱氢-血栓烷B2
  • 简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患者12个月后继续使用双重血小板治疗潜在的获益和风险并未明确。Park及同事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他们在两个试验中,随机分配了2701例接受药物洗脱支架且至少12个月无主要心脏或脑血管事件以及严重出血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或单独阿司匹林治疗。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治疗持续时间 抗血小板治疗 置入后 阿司匹林 脑血管事件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调查150例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并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3±15.1)个月,术后98.7%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应用时间平均(19.3±7.2)月;术后99.3%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平均(8.6±4.7)月;随访1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分别为88.7%及85.3%,随访2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为52.7%及3.3%,随访期间25.3%患者完全停用血小板治疗。完全停止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增加(18.4%vs4.5%,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长期有效的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 标签: 冠心病 药物洗脱支架 抗血小板治疗 长期预后
  • 简介:患者男,73岁。因“发作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于2007年2月24日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入院后体检:血压130/70mmHg,双侧瞳孔2—3ml/l,对光反射迟钝;肌力:左上肢Ⅴ级,右上肢Ⅳ级,左下肢Ⅴ级,右下肢Ⅲ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30年,长期Ⅵ服“缬沙坦80mg和美托洛尔25mg,2次/d”降压。2000年,患者曾患“左侧枕叶梗死”。2002年9月、2003年5月、2006年3月患者多次因“脑供血不足”入院。期间数次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示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图1)。

  • 标签: 脑供血不足 抗磷脂综合征 缺血事件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钙、硫酸氯毗格雷和尿激酶联合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方法:32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钙、硫酸氯毗格雷(机械瓣加用尿激酶)联合治疗,观察血压,心功能,凝血指标,血、尿常规及副作用。结果:经治疗8~20d后血栓消失21例(65.6%),明显缩小10例(31.3%),出现少量出血7例(21.9%),经及时处理后缓解,无严重出血。结论:华法令、低分子肝素钙、硫酸氯吡格雷和尿激酶联合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安全有效。

  • 标签: 肝素 低分子 氯吡格雷 心房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碘131与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的近远期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选择出14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碘131治疗组与甲状腺药物治疗组,各组患者皆为73例,对两组患者用药治疗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碘131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5%要明显优于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2.2%,数据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131治疗组患者复发率1.4%显著低于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患者复发率28.8%(P<0.05);碘131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7%明显要比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1.9%低(P<0.05);碘131治疗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1%要高于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2.7%(P<0.05)。结论碘131治疗甲亢的近期疗效要显著比应用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方法好,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但是碘131治疗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比甲状腺药物治疗的高。

  • 标签: 碘131 抗甲状腺药物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 近远期疗效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强化栓治疗下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其是否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方法对89例诊断为AMI的患者选择右侧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A组);对照组为AMI经皮股动脉途径直接PCI患者,83例采用手压股动脉止血(B组),80例采用缝合器止血(c组)。随访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包括死亡率、非致命心肌梗死发生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MACE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1),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B组。结论强化栓治疗下,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AMI的疗效与经股动脉组相当,而出现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比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PCI组(包括手压和缝合器组),因此在强化栓治疗下,可以考虑将经桡动脉作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并发症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在线发表在《柳叶刀》的荟萃分析,“由患者在家自我监测凝治疗和调整剂量是安全的,可以减少凝血风险”。研究人员发现“实际上,

  • 标签: 抗凝治疗 自我监测 安全 剂量 患者 《柳叶刀》
  • 简介: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带来的不良预后越来越受人重视。目前有四种新型口服凝药物(NOACs)可以预防由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栓栓塞。越来越多的心房颤动伴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包括瓣膜、非瓣膜房颤或者应用直流电复律治疗的患者。本文旨在讨论NOACs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中应用的可能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抗凝药
  • 简介:心肌纤维化是指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值。其主要的特征为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和心肌细胞外间质胶原过度沉积。心肌纤维化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均存在,与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及心脏猝死密切相关。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已成为众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目标。

  • 标签: 心肌纤维化 中医 中药
  •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在华法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行凝治疗病人(实验组)的血浆PIVKA-Ⅱ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比较3者出现明显异常的最早时间,分析PIVKA-Ⅱ与胛及INR之间的相关。结果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h,血浆PIVKA-Ⅱ浓度即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60h,PT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实验组首次服华法林后24h,INR出现明显异常,并随时间增加而增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IVKA-Ⅱ浓度与PT呈正相关(r=0.786,P〈0.01);PIVKA-Ⅱ浓度与INR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在凝治疗的患者中,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可以有效地监测其凝程度,联合监测患者的血浆PIVKA-Ⅱ浓度、PT、INR则更能早期、有效的监测患者凝程度。

  • 标签: 维生素K拮抗剂诱生蛋白 华法林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