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2 个结果
  • 简介:1我国卒中疾病负担:形势严峻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等特点,且有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卒中年龄标准化的患病率、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 标签: 卒中 区域性 急救网络
  • 简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加强临床护理、改革护理管理,让病人放心、让护士满意。这是我国护理理念的一次深层次变革,是我国护理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安徽省立医院顺应医改潮流,成为全国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

  • 标签: 护理工作 工作模式 改革 安徽省立医院 分配 绩效
  • 简介:文章结合在香港“护理新动向国际学术会议”以高级临床护理为主题的3个演讲,对如何从中国的社会需求出发,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中国模式护理专科化/高级临床护理发展之路提出几点思考:①从各国的卫生服务系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把握高级临床护理的发展方向,并认识这一发展过程的长期性。②根据我国卫生保健专业人才的构成和32生服务系统的特点,建议我国高级临床护理的发展应以临床护理专科化为主。③在专科护士教育中,充分认识办学主体,课程内溺的重要性,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专科护理事业健康发展。

  • 标签: 高级临床护理 护理专科化 专科护士
  • 简介:目的:总结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PBL教学模式中集体备课的实践,为PBL指导教师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提供借鉴。方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级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PBL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做好教师引导工作,实施了集体备课制度。结果:集体备课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自学和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学生对内科护理学PBL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和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均较高,教学效果好。结论:内科护理学PBL教学中,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内科护理学 PBL 集体备课
  • 简介:目的探讨颅窝骨折并发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收治的28例并发鼻出血的颅窝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底薄层CT连续扫描,部分患者采用脑血管造影检查.治疗采用脑血管介入、颅底重建、开颅血肿清除等方式.结果仅1例因严重鼻部出血死亡.结论CT检查及脑血管造影对分析病情、设计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十分重要.

  • 标签: 鼻出血 颅前窝骨折 救治分析 并发 脑血管造影检查 开颅血肿清除
  • 简介:1前言急性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1-2]。据统计,2013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4.8/10万,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114.8/10万[3]。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急诊 系统建设 网络 规范
  • 简介:目的探讨“5·12”汶川大地震中颅脑损伤伤员现场伤情特点和急救中的经验教训,为地震致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后在重灾区北川和安县现场急救的120例颅脑损伤伤员的临床资料,对致伤原因、伤情分类、救治方法、合并症、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120例伤员中70例因头皮挫裂伤仅予现场处理,清创缝合,预后良好,余伤员急诊处理后转入后方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住院伤员行开颅手术治疗40例,非手术治疗10例,住院5~16d后康复出院46例,死亡4例。结论现场正确处理判断地震致颅脑损伤伤员伤情且积极救治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并可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 标签: 地震 颅脑损伤 现场急救
  • 简介:目的:构建院科两级随访体系,实行门诊-住院-出院患者全程随访;搭建沟通桥梁,和谐医患关系,持续改进医院工作质量。方法:设立院级随访站,健全随访制度、流程,制定专科随访常规;指导科内随访团队建设,落实患者随访;统筹安排,构建一个科两级、上下联动、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随访体系。结果: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我院共有效随访患者17万余人次,收集意见上千条。结论:科两级随访体系规范了患者随访工作,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履行了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 标签: 随访体系 健康教育 持续质量改进 医患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教育培训,实施医护分组同管患儿,建立肠造口家庭照护目标、整体护理实践流程以及工作制度,对52例肠造口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让家庭参与到医疗护理全过程。结果:52例患儿家庭照顾能力评价均合格,家庭护理期间未出现因造口并发症而返治疗的情况,造口闭合术前各项化验及检查指标正常,符合手术要求。结论:"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可提升肠造口患儿的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感,符合家庭对促进儿童健康的需求和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儿童 肠造口 护理
  • 简介:目的:创建连续护理模式信息化平台,使临床及社区护士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及手段服务于慢性病患者的动态管理与随访分析。方法:建立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数据库,利用PHP+APACHE+ACCESS研制“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从数据录入、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传输及基本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结果:建立了与纸质调查表形式一致的可视界面进行数据录人。使医院-社区-患者3方面实现信息共享。结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使连续护理应用于慢性病患者动态管理及随访分析得以实现,为医院社区实现转诊提供信息保障,为医院、社送及患者提供检索的便利,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全面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电子健康档案 信息共享 动态管理 随访
  • 简介:本研究围绕病人在转运交接过程涉及的转诊机构、转运人员、接收机构这3个主体和转诊人员与转运人员的交接、转运人员与接收人员的交接这2个节点建立院际间转运病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同时将标准作业程序(SOP)理念引入《重症患儿间转运记录》中实施。研究结果显示,SOP的建立与实施实现了病人交接的过程监控,有效控制了转运记录单的缺陷率,提高了转运人员的执行力,保证了医疗服务在机构层面的连续性,同时促进了机构间、部门间医护团队的协助,由此提高了际间转运的服务品质与安全性,从而提高了交接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标准作业程序 院际间转运 连续性 交接
  • 简介:目的探讨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手术夹闭的121例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0例,Ⅱ级57例,Ⅲ级29例,Ⅳ级12例。按动脉瘤瘤顶指向分类,交通动脉瘤主要分为5型,向前12例,向下13例,向上49例,向后23例,多方向24例。结果121例138个交通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135个;2例(3个动脉瘤)手术夹闭困难,行动脉瘤包裹。有12例患者手术夹闭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01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4例(因手术后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而死亡)。结论夹闭手术对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入路主要以翼点入路为主,但手术夹闭要结合多种因素个体化对待。

  • 标签: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索涉及中央回的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癫痫发作起始位于或邻近中央回的顽固性癫痫患者,开颅结合立体定向方法置入栅格状和深部电极。根据发作期颅内脑电图,电刺激,皮层诱发电位和高频颅内脑电图功能定位结果确定中央回和致痫灶,镜下切除致痫灶。随访1年并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致痫灶切除术后效果。结果癫痫治疗效果:EngelⅠ级19例;EngelⅡ级3例;EngelⅢ-Ⅳ级1例。所有患者致痫灶切除术后第1d均出现单侧或单个肢体瘫痪,术后1年15例患者肌力恢复4级以上,无明显功能功能障碍,8例患者肌力3级及以下,遗留功能障碍。结论涉及中央回的顽固性癫痫致痫灶切除术后多数患者可获得癫痫治愈而不遗留明显功能障碍。

  • 标签: 中央前回 运动功能区 癫痫 疗效 偏瘫
  • 简介:目的分析循环急性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病因差异。方法纳入循环急性脑梗死129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69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4例,心源性栓塞13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4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5例;60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6例,心源性栓塞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4例,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性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性卒中3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急性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 标签: 前循环 多发脑梗死 单发脑梗死 病因
  • 简介:目的探究锁孔入路治疗破裂的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眉弓眶上和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循环动脉瘤36例,包括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7例。手术均为发病后1~3d进行。结果术中动脉瘤显露良好,36例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显著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设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锁孔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 简介:目的探讨夹闭术治疗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开颅夹闭术治疗的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夹闭完全82例,夹闭不全3例。出院时GOS评分1分5例,3分4例,4分6例,5分70例。60例出院后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1.5年;病情均有进一步恢复。结论采用个体化入路,早期手术,尽早打开颈动脉池,酌情阻断载瘤动脉等方法夹闭循环破裂动脉瘤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循环动脉瘤 夹闭术 疗效
  • 简介:小脑下动脉瘤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瘤的资料,小脑下动脉动脉瘤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瘤,发现小脑下动脉动脉瘤3例,占0.74%[2]。而其中的宽颈动脉瘤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底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8例创伤性颅底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根据不同伤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术中行颅底重建,其中15例患者同时行额骨Ⅰ期修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行CT、MRI检查。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25例存活者均愈合良好,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膜膨出和颅内感染征象。术后死亡3例。结论颅底粉碎性骨折造成颅底颅骨缺损及硬膜撕裂进行前颅底重建,可有效防治脑脊液漏及脑膜膨出,避免颅内感染。

  • 标签: 前颅底骨折 颅底重建 脑脊液漏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交通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破裂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早期运用翼点手术入路治疗。结果瘤颈夹闭92例,动脉瘤孤立6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2例。术后按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91例,中残(生活能自理)2例,重残(需他人帮助)2例,死亡3例。随访80例,时间9-24个月,病人预后良好7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破裂交通动脉瘤应及早选择显微手术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对于循环动脉瘤,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仍是疗效最为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动脉瘤破裂后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而且越早期破裂风险越大,因此对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大部分作者建议早期手术,可以减少由于动脉瘤再次破裂而造成的死亡和致残率。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翼点人路夹闭16例循环动脉瘤。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前循环 破裂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