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单纯庖疹病毒1型(herpessimplexvirustype1,HSV-I)感染造成的面神经麻痹动物模型,研究HSV-I与面神经麻痹之间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66只,切断双侧面神经耳后支,右侧神经断端接种HSV-1,左侧接种胎牛血清作为对照。观察小鼠全身情况、双侧面肌运动的对称性;颞骨连续切片HE染色;颞外段面神经锇酸染色:双侧面神经、脑干、三叉神经节、脊髓行PCR检测HSV-1DNA片断。结果:28只小鼠(4242%)于接种后2-5d发生右侧面神经麻痹,病程持续3-6d后恢复。38只未发生面神经麻痹。与对侧比较,颞骨连续切片显示面神经麻痹鼠右侧神经肿胀、神经周围间隙变小、
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功能及耳蜗结构的变化,探讨用于毛细胞再生研究的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健康成年白色红目豚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噪声暴露组40只。给予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75.0dBSPL,脉宽0.25ms,间隔时间20秒)连续暴露200次。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1周、4周、8周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ABR),毛细胞计数及耳蜗铺片免疫组化观察耳蜗结构变化。结果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1周,40只豚鼠中有21只(52.5%)双耳各频率ABR阈值≥95dBSPL。继续观察至噪声暴露后4周及8剧,ABR阈值没有恢复,1周、4周、8周各频率ABR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毛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噪声暴露敛极重度聋后1周,内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1.4%,外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7.2%。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暴露致聋后1周,内、外毛细胞胞核大部分缺失,内毛细胞内侧及外毛细胞外侧的支持细胞的胞核存存。结论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可造成豚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毛细胞广泛缺失且无法内行恢复,而支持细胞夫部分仔留,是进行毛细胞再生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简介:目的探讨HSP60在大鼠耳蜗中的表达及硫酸卡那霉素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硫酸卡纳霉素),按500mg/kg剂量每天给药一次,连续腹腔注射21天。ABR检测听力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HSP60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SP60在耳蜗中的表达变化及分布。结果ABR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和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显示实验组HSP60表达量降低(P〈0.05)。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HSP60表达于Corti器上的支持细胞内。结论HSP60表达于支持细胞,正常生理情况下即表达,慢性药物中毒性耳聋模型中表达量降低,推测HSP60可能参与了药物性耳聋的发生过程。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耳蜗装置中刺激速率的改变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噪声环境下对广东话声调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受试对象为18例以广东话为母语的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实验选取1515,800和400脉冲/秒/通道以分别代表高、中、低3种不同刺激速率.在随机选取一种刺激速率后,患者需要在安静及不同信噪比的噪声环境下分别完成对广东话声调辨别能力及识别能力的测试.结果在安静及不同信嗓比的噪声环境下,两项声调认知能力测试的成绩均随刺激速率的减低而下降.在0,+5及+10的信噪比下,高速率刺激与低速率刺激下的声调辨别能力的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在-5及0的信噪比下,高速率刺激与低速率刺激下的声调识别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速率刺激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者提供更好的时间信息,有助于提高在噪声环境下的广东话声调认知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改变。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正常喂养;模型组(8只):每天随机给予多种低强度刺激,造成动物的抑郁状态,持续28天。记录各组大鼠实验前1天、第14、28天的行为学,并在造模完成后对两组大鼠行ABR检测。结果造模第14、28天,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旷场行为学、体重及摄食量的改变、糖水偏爱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28天,在声强90dBSPL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Ⅰ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Ⅱ波的波幅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可能存在外周听觉神经至脑干通路存在神经电活动的异常。
简介:目的在我国甘肃省聋哑人群中进行系统性的耳聋病因研究,即耳聋病因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明确不同致聋因素所占比例,为将来开展耳聋易感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寻找致病根源,有效开展耳聋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填写问卷式调查表、电话家访,了解聋哑学生详细的耳聋病史;声导抗检查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了解聋哑学生双耳听功能状况;经全身及耳鼻咽喉常规检查,将表现出综合征性耳聋常见特殊体征的聋哑学生排除在本研究对象选择范围外。结果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药物性耳聋位居病因之首.并主要与使用庆大霉素和链霉素有关;其次为家族遗传、近亲婚配、母孕期不良因素致聋等;耳聋病因不明者亦占较大的比例。结论通过临床流行病学初步调查分析了甘肃省聋哑人的致聋原因,今后尚需借助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从基因水平进行耳聋病因学的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前列腺汽化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80例老年前列腺汽化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结果术后三天内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量表评分结果发生了下降之后再上升,实验组在术后四小时、术后八小时、术后一天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量表评分分别是(23.40±3.13)分、(25.00±2.77)分、(26.09±1.58)分,和对照组对应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前列腺汽化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本文介绍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健康康复科学学院(SchoolofHealthandRegabilitationScience,SHRS)交流沟通科学与障碍系(CommunicationScienceandDisorders,CSD)的学生培养项目,包括本科生、硕士及博士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及培养目标等内容,同时比较了美国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与匹兹堡大学CSD在教学上的异同,旨在为我国建立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交流障碍疾病的康复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介:目的探查听障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监控特点。方法通过对阅读材料旬内不一致与句外不一致的设计,运用错误觉察范式和眼动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探查听障学生的阅读监控特点,同时以健听学生作为对照。结果听障和健听两类学生在阅读理解成绩上主效应极其显著,F(1,59)=45.67,P〈0.01;两类学生在回视次数上主效应极其显著,F(1,59)=33.22,P〈0.01;两类学生和两类阅读材料在回视点个数和回视时间上存在交互作用,且在这两个指标上的趋势一致。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于听障学生,无论是句内不一致还是旬外不一致,回视点个数及回视时间差异不大(P〉0.05);而健听学生在回视点个数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在回视时间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听障学生阅读理解的整体能力和阅读监控能力均低于健听学生。听障学生在阅读监控眼动指标上与健听学生有显著差异。
简介:目的调查广州市非综合征性耳聋高危人群中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的突变情况,为我市防聋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88例聋校听力障碍学生、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进行临床评估及基因检测。结果188例聋校听力障碍学生及100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体检患者均未发现线粒体DNAA1555G位点突变,突变率为0,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虽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地区线粒体DNAA1555G突变检出率较低,但仍为预测我市耳聋高危人群耳毒性风险、合理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提供分子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我市耳聋基因易感性奠定基础。
简介:耳科开展乳突根治手术和各种类型的鼓室成形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内段面神经减压术和面神经移植术治疗周围性面瘫:1999年开展了颞颈联合进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2002年开展了经迷路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均取得良好疗效。2002年开展了全省第1例人工耳蜗植人手术,并于2004年建立了人工耳蜗植入基地,目前已经为近70例患者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成功率为100%。人工耳蜗植人手术开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听力学检测技术的发展,能够配合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学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开机调试,使人工耳蜗植人工作更加完善。
简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位于医院现代化的新门诊保健大楼。设有门诊附带听力诊断中心和两个病房,开放病床64张,年门诊量6万余人次,住院患者3500余人次。学科医疗环境优越,设备先进,技术精湛,风气端正。具有一支高素质医疗工作人员队伍,现有医师2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10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占90%以上。在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的同时还出色的完成了教学医院特有的教学、科研任务。具有专科特色的五官专业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专科医师人才。近年来取得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出版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1部,申请到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在国际及国家级杂志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与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部等国外医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
简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第四军医大学一类学科,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科主任:姜泗长院士、迟汝澄教授、刘乾初教授、王锦玲教授、黄维国教授、邱建华教授。学科1986年、1993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被总后授予首批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2001年被批准为全军医学专科中心。目前,科室是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单位、全军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陕西省耳鼻咽喉学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抗癌协会陕西头颈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陕西省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