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甲状腺激素、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从2019年9月-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B组,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40例为D组,B组及D组均实行血清甲状腺激素、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对比分析B组及D组指标差异。结果 B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高,餐前血清、餐后1小时血清C肽更低,B组及D组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低于D组,而B组游离TH高于D组,B组及D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TH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牛血清和新生牛血清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人二倍体细胞生长影响的情况,确定更适合人二倍体细胞生长的血清类型、浓度以及生长天数。方法进行预试验,选取同一厂家的胎牛血清和新生牛血清,分别制备含1%、2%、5%、10%血清浓度的细胞生长液,在T75方瓶中进行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观察细胞上清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贴壁情况,并用胰酶消化细胞,通过全自动细胞计数仪测定T75方瓶中的活细胞浓度、细胞存活率。根据预试验结论调整浓度范围,制备合适血清浓度的细胞生长液以及确定合适细胞生长天数,在T75方瓶中进行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并进行观察与测定。结果胎牛和新生牛血清无显著差异,血清浓度在10%时效果最好,培养至第4-5天时细胞活率达到峰值;胎牛血清浓度为5%时,培养效果可以达到新生牛血清5%更高浓度的培养效果,经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均良好。结论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新生牛血清与胎牛血清在培养人二倍体细胞时,培养效果无显著差异,而低浓度(5%)的胎牛血清与高浓度新生牛血清培养效果无明显差异,从细胞生长情况、培养效果和经济角度选择低浓度胎牛血清替换高浓度新生牛血清培养人二倍体细胞更为适合。
简介: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小牛血清的水溶液中加入丙酮和乙醇,然后在加热的情况下可形成稳定的小于500nm的微球胶体溶液,这种方法产生的微球可在较低温度(70-75)和较短时间(20分钟)内达到稳定,比较传统的高温(100℃以上)和长时间(30分钟以上)的加热制备法,这种丙酮乙醇加热变性技术有许多优点,这篇文章描述了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如丙酮,乙醇和小牛血清比例,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微球形成以及四氯四碘荧光素包裹率的影响,由本方法产生的微球可包裹40%左右的四氯四碘荧光素,在37℃和PBS溶液中,上述微胶囊在15天时间里释放了起始四氯四碘荧光素包含量的25-6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AFP升高型胃癌(AFPG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与血清AFP阴性的胃癌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经病理证实且血清AFP阳性的胃癌患者(AFPGC组)以及同期收治的227例经病理证实且血清AFP阴性的胃癌患者(非AFPGC组)。AFPGC组为观察组,非AFPGC组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发生率、肿瘤大小、治疗方式等,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肿瘤大小、治疗方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AFP升高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更明显,预后较差,医生应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同血清肌酐(Scr)相比,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稳定期以及出现术后感染时,监测肾功能变化时的应用比较。方法50例肾移植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内、感染发生时及第2天血清中CysC和Scr的浓度,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和20例非肾移植感染者,检测血清中CysC和Scr的浓度作为对照。采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人和非肾移植感染患者的Cys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术后前3天内CysC和Scr都下降(P〈0.05),随后各监测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身比较,术后感染组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时,CysC比Scr早升高;术后感染组CysC和Scr较肾稳定组都升高(P〈0.01);根据ROC曲线,感染组Cys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及曲线下面积均优于Scr(P〈0.05)。结论肾移植后,CysC能早期、灵敏、准确的判断肾功能变化,是优于Scr的一种血清标志物。
简介:目的观察膦甲酸钠联合微波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08例顽固性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膦甲酸钠联合微波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和LPO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IL-4、IL-6、IL-10、IFN-γ、LPO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膦甲酸钠联合微波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并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清IL、IFN-γ及LPO水平,平衡血清Th1/Th2细胞因子。
简介:目的了解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32例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不愈合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白细胞介素-18(IL-1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36例骨折术后Ⅰ期愈合患者(Ⅰ期愈合组)比较。结果不愈合组血清IL-1β、TNF-α和s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Ⅰ期愈合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巨噬细胞被活化,引起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影响骨折术后愈合。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ACT—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入选稳定性心绞痛(SA)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2例和健康对照组(Con)30例,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CT—A、IL-6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SA组和ACS组ACT—A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ACS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5)。②血清ACT—A水平PCI术后24h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CRP、IL-6水平较术前仍显著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CT—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更为明显。ACT—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ACT—A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学试验对梅毒各期患者的诊断评价.方法采用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甲苯胺红试验(TRUST),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试验.结果547份疑似梅毒患者同时做TRUST和TPPA试验,TRUST试验阳性者149人,阳性率27.23%;TPPA试验阳性者111人,阳性率20.2%.结论TRUST试验为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试验主要用于早期诊断和筛选、疗效观察.TPPA为确证试验,阳性结果出现较迟,一但出现99%终身阳性,不能用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