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从尔夫到西苏以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提供了理论话语的另一种可能性,她们以女性的、不确定的“我”作为话语主体,以虚构、隐喻等文学性的话语方式来打破正统理论话语的逻辑结构,从而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

  • 标签: 女性主义 伍尔夫 西苏
  • 简介:1939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远托异国的郭沫若先生为了祖国的危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睡的妻儿,从日本市川町(市),乘风破浪、日夜兼程回国参加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来到武汉,肩负起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由于武汉的失守,辗辗转转终于在同年除夕之夜,从桂林来到重庆,“重入长别二十六年的蜀门”。1939年的3月初,回到故乡乐山沙湾镇探望

  • 标签: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伍柳村 除夕之夜 蜀门 抗日烽火
  • 简介:本文探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尔夫对于情感在妇女写作中的认识,指出,由于愤怒严重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作者创造力的发挥,尔夫主张作者要摈弃它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否定了广义上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相反,正是基于对情感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尔夫才提出女作家切不可让愤怒在创作中恣意膨胀。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作家 情感 写作观 作者 英国作家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文化、身份、性别等)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 标签: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 简介:在新作《帕涅罗帕记》中,阿特德借用女仆的合唱对古希腊作为男性公民群体代言人以及戏剧稳定叙述参照系统的合唱团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撤换歌队启用男性公民为歌者的传统,让女性诉说自己的故事;将歌队颂咏的焦点从神与英雄调整到了奴隶的生活;违反了古希腊戏剧中歌队为主体叙述服务的特点,用女仆的合唱解构了帕涅罗帕的叙述。借助这些改写,阿特德增加了《帕涅罗帕记》的复调性,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她对父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女性的阶级身份、女性与女性间的关系等命题的多层次的思考。

  • 标签: 阿特伍德 古希腊合唱团 神话 女性主义 颠覆
  • 简介:<正>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有过这样一种梦想:建立一个“弃儿的社会”,在那里,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的妇女,不仅有她们自己的房间,而且享有自己的制度。这种梦想确实充满着某种诱惑和背叛,表现出对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的彻底批

  • 标签: 拉姆齐夫人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边缘人 对中心 解构
  • 简介:一黑一灰两辆半新的轿车在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上疾驰,轿车的车窗紧闭着。乘车者似乎无心领略公路两旁那葱绿秀丽如画的醉人风景。连偶尔鸣响的喇叭声也显得短促、低沉、小心翼翼……

  • 标签: 宜昌市 复员退伍军人 精神病医院 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