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修复重建手术中供瓣区的选择及其继发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8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瘢痕挛缩畸形患者62例、皮肤肿瘤患者1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20例、慢性创面患者25例,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3~89岁。根据创周条件或创面大小、形状合理设计皮瓣;瘢痕畸形的整复首选供瓣区的预扩张技术;供瓣区周边条件的充分利用;远位皮瓣修复,以次要部位替代重要部位4种修复策略在组织修复重建的同时对供瓣区进行良好修复,其中供瓣区采用直接缝合或周边皮瓣、远位皮瓣修复。本组创面大小为3.0 cm×2.0 cm~20.0 cm×18.0 cm,皮瓣面积为3.5 cm×2.0 cm~25.0 cm×22.0 cm。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情况、供受区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22例患者创面采用上述4种修复策略共计148个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受区及供瓣区愈合良好。随访3~36个月,受区及供瓣区外形、功能均良好。结论结合创面具体情况及供瓣区周边组织的解剖学结构,灵活个性化进行整体手术设计,才能达到良好修复创面的同时降低供瓣区二次损伤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锡林浩特市畜产品从业人员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暴露因子和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18年在内蒙古畜产品加工区的锡林浩特市,选择不同类型和规模牛羊屠宰加工相关企业的员工,以及从事畜产品收购、贩运、市场交易、街头屠宰等活动的个体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抽中的企业进行整群调查,对个体从业人员采用市场内寻找和义诊招募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重点包括基本情况、发病情况、工作工种以及工作习惯,并采集调查对象血清进行检测。对布病血清检测阳性病例的工作习惯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15家牛羊屠宰加工企业371名工人,其中24人血清检测阳性;调查个体从业人员219人,其中38人血清检测阳性。不同工种中,企业工人共涉及10个工种,其中死羔处理工人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6.67%(4/15),其次是剔骨肉工人,阳性检出率为14.71%(15/102)。个体从业人员涉及10个工种,其中剔骨肉阳性检出率最高,为50.00%(6/12);其次是处理死羔,阳性检出率为33.82%(23/68)。危险因素调查结果,企业工人调查了13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嘴刁工具、划伤皮肤、不戴帽子、污染全身和污染头面;对个体从业人员调查了12种工作习惯,有5种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不戴口罩、下班后不洗澡、污染四肢、污染头面和饭前不洗手。结论从事剔骨肉和死羔处理工种感染布病风险较高,个体和企业工人均有一些工作习惯,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今后应加强宣传教育以及行为干预措施。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磨牙区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 年 12 月份至 2018 年 12 月份,我院牙科收治 80 例牙列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 40 例,实施磨牙区即刻种植方案,观察组 40 例,实施延期种植方案,并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 两组患者种植存留率、 种植成功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均不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对于牙列缺损患者而言, 磨牙区即刻种植方案与延期种植方案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与个人意愿来选择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House-Brackmann(H-B)分级]。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1例行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3例仅行肿瘤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扩展到颅底不能完全切除。9例患者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的主干或主要分支,切除肿瘤后面神经完整;1例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终末支,术中部分粘连严重小分支被切断;1例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现面神经总干且找不到神经断端,故未行神经移植;1例由于术中无法将面神经的主干与肿瘤分开,神经切断后同时行神经移植术。术前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Ⅱ级1例,Ⅴ级1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面神经功能H-B 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为神经移植患者,Ⅴ级1例为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维持原状。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不易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视野下对腹股沟区后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探讨腹腔镜下后入路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要点与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所完成的1500例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手术(LIHR)的视频资料,来对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手术路径、解剖标志、操作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1500例LIHR手术中,TEP方式为660例,TAPP方式为840例。TEP手术和TAPP手术具有不同的手术入路;两种方式的手术区域都在腹膜前间隙(包括Retzius和Bogros间隙);两种手术方式需要辨认相同的解剖标志: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精索结构或子宫圆韧带、Doom三角、死亡冠、髂外血管以及股外侧皮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等结构;两种手术方式均需要分离出足够大的腹膜前间隙范围,并正确分离处理疝囊,完成精索去腹膜化,使用10 cm×15 cm的聚丙烯网片完全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包括内环、直疝三角及股环)。结论TEP及TAPP手术都是LIHR的有效的修补方式,熟悉腹腔镜视野下腹股沟后壁的解剖特点,有利于缩短LIHR的学习曲线并更好的掌握该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腺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外科手术方式,由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微创切除此类病变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非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瘤的诊治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检出率逐年上升,多数为良性或者交界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较为常见。贲门区的功能保留与食管胃结合部区域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防止食管反流这一功能的评价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等方法直接或间接评价。这个特殊解剖部位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遵循无瘤原则,通常只需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本文旨在介绍胃贲门区黏膜下肿瘤功能保留的微创化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内镜下治疗、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及完全腹腔镜手术。这些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胃腔内或外)及手术团队水平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简介:摘要: 2019年 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自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后快速传播到全国多个地方,对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该病毒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很难及时被诊断和隔离,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诊断难点和瓶颈。本项目立足于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肖家冲院区患者的临床表现,将临床症状及检测方式相结合,通过系统和全面的观察、统计和分析得到患者分类检测的方法;系统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分类筛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客观全面的了解青云谱区结核病发病报告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有效的制定辖区内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降低结核病的危害。方法2013年-2017年结核病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从事结核病工作的经验探讨总结适合我区的结核病防控对策。结果:青云谱区2013-2017年间各级政府共投入经费58.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经费23.7万元,地方政府配套经费35万元。五年间全区累计免费检查可疑肺结核患者3858例,发现并登记活动性结核病患者1205例,规范化治疗管理1205例,成功治疗结核病患者1173例。结论:结核病仍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同时,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还面临着流动人口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和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等新的挑战[1]。青云谱区近年传染性肺结核控制成效明显,但结核病新发患者仍在不断产生,结防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64只眼,女性23例46只眼;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62±1.87)岁。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和对照组(29例58只眼)。隐匿性高度近视组52只眼中,等效球镜度数(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15、16、21只眼。对照组58只眼中,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21、18、19只眼。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区。内环、外环4区分别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观察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各分区的脉络膜厚度变化。两组间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以鼻侧最薄,颞侧最厚。与对照组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的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1.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外环上方以及>-2.00~-3.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颞侧、外环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r=-3.410,R2=11.630,P=0.010 )、眼轴(r=-1.420,R2=2.016,P=0.030 )、屈光度(r=-2.680,R2=7.182,P=0.040)呈负相关,与性别(r=0.166,R2=0.028,P=0.240 )、眼压(r=0.330 ,R2=0.109,P=0.800 )、角膜曲率(r=-0.260,R2=0.068,P=0.850 )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的黄斑脉络膜厚度以中心凹鼻侧最薄,颞侧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较相同屈光度的普通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眼轴、屈光度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拟建立基于CT图像的胫骨平台骨折四柱九区分型体系,总结各区块损伤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8年5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98例(704膝)成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77例,女321例;平均年龄51.6岁。左膝371例(53.2%),右膝321例(46.0%),双侧6例(0.9%)。新分型将胫腓骨近端划分为四个柱和九个区块,定义各柱和区的损伤类型细则,并设立胫骨平台损伤指数(TPII)。使用新的分型体系回顾性分析所有骨折的CT图像,统计各区块的损伤发生率并总结分布规律。结果一柱损伤、两柱损伤、三柱损伤和四柱损伤的比例分别为30.5%(215/704)、31.5%(222/704)、28.0%(197/704)和9.9%(70/704)。所有受累的膝平均(2.2±1.0)柱损伤、(3.6±2.1)区块损伤。TPII平均为(5.7±3.0)。轻、中、重度粉碎的比例分别为50.0%(352/704)、37.5%(264/704)和12.5%(88/704)。外侧柱损伤(572,81.3%)和中间柱损伤(524,74.4%)发生率较高,内侧柱损伤(219,31.1%)和腓骨柱损伤(218,31.0%)发生率较低。最多被累及的为依次为后外侧区块(465,66.1%)、前外侧区块(453,64.3%)和后正中区块(379,53.8%),最少累及的为胫骨结节区块(85,12.1%)。结论全新的胫骨平台骨折四柱九区分型体系将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统计分析和预后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椎间盘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HIZ)是在磁共振成像(MRI)上经常观察到的一种脊柱疾病的影像学指征。HIZ首次提出时被定义为T2加权成像(T2WI)上的高信号表现,至今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丰富临床研究证据的同时衍生出多种HIZ征象的相关研究(颈椎HIZ、纤维环前方HIZ、双HIZ等)。此外,针对HIZ的物质基础(如炎性肉芽组织和钙化组织)及其所代表临床意义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且正以更为多元化的角度分析HIZ所代表的意义,揭露HIZ现象的本质,进而用于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训练等。但研究的证据等级不高,相当一部分可能存在较大偏倚,后期仍需行更多高证据等级的诊断研究试验。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质量管理措施对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的应用效果 。 方法: 选择我院 201 9 年 01 月 -201 9 年 06 月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器械包 925 份作为对照组 ,采用 常规管理 ,选择我院 201 9 年 07 月 -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