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双源CT检查升主动脉弹性情况。方法选择75例我院冠心病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全部患者均采用双源CT检查,对比不同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弹性指标。结果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升主动脉弹性指标无差异(P>0.05),与轻度狭窄患者相比,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相对直径变化、膨胀性、顺应性较低,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僵硬度水平高于轻度狭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呈现明显相关性,通过双源CT对升主动脉弹性予以检查,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并评估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源CT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动脉弹性、左心功能在临床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诊治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35例作为参照组,两组观察对象均需进行双源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动脉弹性和心功能的差异,分析动脉弹性变化与左心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动脉弹性指标中的可扩张度和顺应性数据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利用双源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动脉弹性指标和左心功能进行检查,患者的主动脉可扩张度与顺应性能够为临床诊断起到重要提示作用,但其心功能变化和普通患者对比无变化,且与动脉弹性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与MRI在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置换术前心功能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进行置换术治疗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资料,纳入其中48例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双源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得出的心功能指标,分析对术前心功能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相较于MRI检查,双源CT检查得出患者EDV、SV、LVEF水平更高,且ESV水平更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MRI检查均能在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置换术前进行心功能诊断,其中双源CT效果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得出可靠结果,临床推荐应用。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6至11月应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5例近弓部主动脉病变的诊疗经验,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6、18个月复查CTA均显示主动脉塑形良好,所有支架形态良好,分支支架通畅,无内漏发生。我们认为主动脉分支支架避免了复合手术带来的手术创伤、烟囱技术比较高的内漏发生率、开窗技术支架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具有标准的术式,有很合理且精确的定位、释放方式,是一种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新方法,但其手术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糖(FDG)PET/CT双时相显像(DTPI)在探测主动脉移植物感染(AG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临床初诊为可疑AGI并行PET/CT DTPI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54±15)岁(22~79岁)。PET/CT图像质量分5级。对AGI诊断效能的评估采用半定量分析,记录病灶早期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延迟显像SUVmax和DTPI保留指数(RI,早期和延迟显像SUVmax变化的百分比)。以主动脉移植物感染管理协作组织(MAGIC)的AGI确诊依据为参考标准判断DTPI对AGI的诊断效能。结果27例(64%,27/42)患者确诊为AGI。AGI组RI值高于非AGI组[(26.7 ±18.9)%对(6.4 ±18.8)%,P<0.01]。以SUVmax≥6为最佳阈值,常规早期PET/CT显像对AG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9%、73.3%和83.3%。而DTPI延迟显像提高了对AGI诊断的敏感度(96.3%)和准确性(88.1%)。以DTPI RI ≥15%为最佳阈值提高了对AGI诊断的特异性(93.3%)和准确性(90.5%)。此外,AGI组56%(15/27)的患者均通过DTPI延迟显像提高了图像质量分级,从而可以更精确评价移植物感染灶的范围和程度。结论18F-FDG PET/CT DTPI较常规单次早期PET/CT显像改善PET图像质量,提高对AGI的诊断效能,更加精准评估AGI病灶的范围和程度,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订。
简介:摘要当主动脉壁结构破损、管壁变薄,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张并达到正常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定义为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指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髂动脉分叉之间的主动脉瘤。由于胸腹主动脉瘤累及范围广,涉及几乎全身所有内脏器官,手术无法避免会导致器官缺血,且手术切口、手术范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全身系统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一直是主动脉外科中的难点。近年来手术推广、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技术、术后监护水平、抗凝血药物甚至人工材料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的安全性。本共识详细描述技术难点,包括胸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显露、腹腔脏器血管重建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