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治疗-10 D以上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视力提高情况(△LogMAR)与术前球镜度(S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ICL-V4c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802例(1 380眼),术前SD -23.50~-6.00(-11.54±3.59)D。根据患者术前SD将患者分为A组(-10 D<SD≤-6 D)、B组(-23.5 D≤SD≤-10 D),B组按照组距3 D分为B1(-13 D<SD≤-10 D)、B2(-16 D<SD≤-13 D)、B3(-19 D<SD≤-16 D)、B4(-22 D<SD≤-19 D)、B5(-23.5 D≤SD≤-22 D)共5个亚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2个月的视力、眼压及视力提高情况。结果:B组患者SD术后得到明显改善(P<0.001),最佳矫正视力(BCVA)得到明显提高(P<0.001);2组患者手术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平均值均>1。△LogMAR和组别之间存在相关性(P<0.001);B3、B4组患者术后△LogMAR明显高于A、B1、B2组(调整后均P<0.001)。B组患者术后眼压高于A组(P<0.001),且术后高眼压的比例更高(P=0.008)。结论:ICL-V4c植入术治疗SD≤-10 D以上的超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治疗-22~-16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收益高于>-16~-6 D的患者。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中央孔型V4c疗效 超高度近视 屈光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对肾病综合征并高度水肿的小儿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以为小儿患者优质康复提供支持。方法 纳入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肾病综合征并高度水肿小儿患者74例为研究主体,患儿采集时间2019年8月8日/2020年11月27日(开始/结束),将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组(37例/组),常规Z组(红签:予以常规护理干预)、针对M组(蓝签:予以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护理2周后观察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疼痛情况、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护理2周后针对M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常规Z组(97.30%>81.08%)、针对M组VAS评分低于常规Z组[(1.92±0.11)分<(2.47±0.42)分]、针对M组家长满意分常规Z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就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在高度近视眼检查中的应用予以研究。方法:分析本院眼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入的患者资料,确定符合标准的150例(182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为观察目标进行研究,为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间接检眼镜检查,并以荧光素血管造影(F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OCTA检查结果并统计其灵敏度、特异性。结果182只眼中,FA检出单纯性高度近视145只眼、病理性近视37只眼;经OCT与间接检眼镜检查后,检出单纯性高度近视148只眼、病理性近视34只眼,其中包括干性裂孔19例、裂孔伴随浅脱离11例、视网膜变性4例;OCT与间接检眼镜检查灵敏度为91.89%(34/37)、特异性为97.97%(145/148)。结论:在高度近视眼患者检查中,可将OCT作为其常规检查首选,是一种操作简易、无损伤性、成像清晰的检查方式,特异性、灵敏度水平较高,临床指导意义较为重要。

  • 标签: 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高度近视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调节训练与综合疗法治疗儿童高度远视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19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5月之间,选取对象为54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度远视性弱视儿童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这54例患者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组别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患者27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矫正视力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有所提高,组内对比(P<0.05);且观察患者的矫正视力及治疗效果更优,两组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儿童高度远视性弱视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调节训练与综合疗法联合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高度远视性弱视 调节训练 综合疗法 治疗效果 矫正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8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视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产生率。结果:患者术后第1天和术后3个月的视力明显高于术前(P<0.05);总并发症产生率为23.53%,其中产生角膜水肿的概率最高,后发障的概率最低(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良好,有助于恢复视力。

  • 标签: 超声乳化手术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视力
  • 简介:摘要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手术是否适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上争议颇多。本文从眼底检查手段的进步、视觉质量检测方法的发展、生物测量精确度的提高、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优化、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进及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随着各种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的发展,在选择好适应证的前提下,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精确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精准微创的手术操作以及长期规范的临床随访,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在高度近视眼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3-2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黄斑扣带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48例(378只眼),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12例;年龄(56.68±11.59)岁。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内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包括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劈裂腔恢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次要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轴长度。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随访结果。使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只眼中黄斑劈裂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216只眼,黄斑裂孔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162只眼。296只眼行单纯黄斑扣带术,82只眼行黄斑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术。随访期间373只眼(98.68%)视网膜复位;在黄斑劈裂眼中,204只眼(94.44%)劈裂腔恢复;在黄斑裂孔眼中,89只眼(54.09%)裂孔闭合。BCVA的术后随访结果均优于术前,从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持续提升,随后保持稳定,最终从术前的1.459±0.841的提升至术后3年的0.908±0.606(t=6.896,P<0.01)。眼轴长度的术后随访结果均短于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前缩短(4.423±1.740)mm(t=33.144,P<0.01),术后1个月至术后1年眼轴长度逐渐增长,随后保持稳定,术后3年眼轴长度较术前缩短(2.101±1.643)mm(t=6.392,P<0.01)。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短暂性高眼压98只眼(25.92%)、视网膜表面出血67只眼(17.72%)、玻璃体积血9只眼(2.38%),术后1个月内均自行缓解。术后早期所有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39只眼(10.31%)出现双眼复视,术后6个月内基本自行缓解。6只眼(1.58%)因内斜视角度较大行斜视手术矫正眼位,1只眼(0.26%)因无法耐受复视取出黄斑扣带,8只眼(2.11%)由于黄斑扣带偏位,需要二次手术调整扣带位置。4只眼(1.05%)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取出黄斑扣带。结论黄斑扣带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眼引起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以及黄斑裂孔,术后眼轴缩短,视力提升。黄斑扣带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牵拉性黄斑病变安全性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33-439)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黄斑变性 巩膜扣带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进高原人员的生理变化,验证模拟高原装置的性能。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人。均采用高海拔模拟装置,分2个阶段进行高原模拟。第一阶段模拟海拔3 500 m(相当于高海拔),间隔24 h后进行第二阶段,模拟海拔5 000 m(相当于超高海拔)。在2个阶段进舱前、模拟海拔3 500 m和5 000 m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和血气分析,进舱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心脏不适的人员,加做心肌酶检测,每组各有1名志愿者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结果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志愿者脉率逐渐加快,脉氧(SpO2)逐渐下降,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常规显示第一阶段志愿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显著增高,血小板显著降低,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阶段志愿者血小板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舱前比较,2个阶段志愿者动脉血氧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降低;第二阶段pH值明显增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PaO2、SaO2、PaCO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模拟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反映人体快速进入高原的生理状况,为进一步实施内地高原习服打下基础。

  • 标签: 高原 高原反应 脉氧 血气分析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21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33例(55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后囊破裂发生、术毕切口闭合性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3月角膜总屈光度(Total Keratometry,TK)均值变化中,实验组变化更少,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效果安全稳定,对散光影响较小。

  • 标签: 高度近视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于2019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25例,行常规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研究组25例,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BCVA水平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BCVA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术后1wk、术后1mo与术后3mo,两组患者的BCVA水平比较,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具有更高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Oculentis区域折射多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高度近视白内障8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分成两组:临床试验组40例(60眼),进行超声乳化Oculentis区域折射多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40例(60眼),同一时期进行超声乳化博士伦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160)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裸眼远视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2,P=0.450),中视力及近视力均优于对照组(t=1.806,P=0.033;t=1.673,P=0.045)。眼的屈光状态: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0.221,P=0.034)。术后并发症:试验组0例,对照组1例后囊浑浊。结论行Oculentis区域折射多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提供良好的裸眼远中近视力。

  • 标签: 白内障,近视,高度 晶状体,人工,折射,多焦,Oculentis,区域 超声乳化术
  • 作者: 徐琼 王凯 瞿佳 赵明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2502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容积(MCV)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9例(39只眼)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作为黄斑劈裂组,年龄(59.3±6.7)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选取年龄、性别、屈光度数匹配但无黄斑并发症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9例(39只眼)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并通过加强深度扫描模式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CT)获取黄斑中心凹多个部位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数据,采用MATLAB软件计算该区域的视网膜容积(MRV)及MCV。并根据OCT特征,将黄斑劈裂组进一步分为内层劈裂亚组和外层劈裂亚组,分析2个亚组的MCV特征。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黄斑劈裂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74.9±59.3)和(155.6±47.1)μm,MCV分别为(2.3±0.8)和(5.3±1.0)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49,-15.229;P<0.01)。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r=0.103,0.214;P>0.05),但两组MCV与MRV都具有相关性,黄斑劈裂组黄斑区MCV与MRV呈负相关(y=-2.90x+18.48;r2=0.47,P=0.01),对照组黄斑区MCV与MRV呈正相关(y=0.74x+2.02;r2=0.64,P=0.01)。黄斑劈裂组的最佳矫正视力与MCV呈正相关(r=0.677,P<0.05)。内层(19只眼)及外层(15只眼)黄斑劈裂亚组的MCV分别为(2.80±0.81)和(1.92±0.27)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0,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的黄斑区MCV明显变小,这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MCV越小,视网膜外层血供来源越匮乏,黄斑劈裂越严重,MRV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19-425)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7例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36例,女41例;年龄(59.4±10.5)岁(范围45~70岁);上行性截骨51例,下行性截骨26例。测量手术前后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的下肢力线参数,膝内翻畸形矫正角度,并采用Insall-Salvati index(ISI)、Caton-Deschamps index(CDI)及Blackburne-Peel Index(BPI)3种方法动态测量髌骨高度变化,并对上行性组和下行性组进行对比。结果7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6个月(范围12~60个月)。51例上行性截骨内翻矫正度数为10.43°±2.67°;26例下行性截骨内翻矫正度数为11.16°±2.80°。术后6个月CDI法测量上行性截骨髌骨高度下降约8.1%,采用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降低明显(髌骨高度降低10%即为髌骨降低明显),CDI、BPI法测量有7例髌骨降低明显;下行性截骨髌骨高度下降约4.5%(CDI法),采用ISI、CDI、BPI三种测量方法均无髌骨明显降低;上行性组与下行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1,P=0.040)。内翻矫正10°及以下的上行性截骨22例,髌骨高度下降6.9%(CDI法),ISI法测量无髌骨明显降低,CDI、BPI法测量有1例髌骨降低明显;内翻矫正10°以上的上行性截骨例数29例,髌骨高度下降10.4%(CDI法),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降低明显,CDI、BPI法测量有6例髌骨降低明显;上行性组与下行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P=0.028)。结论上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后髌骨降低程度与内翻矫正度数为正相关;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截骨术 髌骨 骨关节炎,膝 膝内翻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7种不同公式计算高度近视者行白内障手术所需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三科一组高度近视者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8例(95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采用下述7种公式计算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根据术眼实际屈光状态分别计算各个公式的误差并进行比较。结果眼轴为26.00~27.99 mm者应用7种公式计算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为28.00~29.99 mm者,应用SRK/T公式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误差小于SRK Ⅱ公式(P=0.014)。眼轴为30.00 mm及以上者,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所测结果的误差最小,其次是Haigis及SRK/T公式,SRK Ⅱ公式所测结果的误差最大。结论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对高度近视者白内障,尤其是眼轴30.00 mm及以上者屈光度的预测最准确,Haigis及SRK/T公式次之。

  • 标签: 白内障 近视者,高度 晶状体,人工 公式,计算 准确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治疗高度近视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分析86例(172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宣教、心理护理、术中护理、术后并发症护理等。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裸眼视力明显提高,个别患者术后出现眼压高,所有患者无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 加强ICL围手术期专科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 近视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改善视觉质量情况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8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4例,51只眼)和研究组(34例,53只眼),术中植入不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研究组植入AT LISAtri839MP晶状体,对照组植入SBL-3晶状体,对比两组术后1月后中视、远视情况,以及对比敏感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中视情况和远视情况,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pcd、6pcd空间频率下,研究组的对比敏感度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pcd、18pcd空间频率下,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AT LISAtri839MP晶状体和SBL-3晶状体都能提高患者视力,AT LISAtri839MP中、远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更佳。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样本是选择来我院住院手术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样本量70例,然后将这些样本量随机分两组,其中一个组设定成对照组,该组中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5例)接受玻璃体切割术予以治疗,另外一个组则设定为研究组,该组中的患者(35例)所接受的治疗方式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术联合治疗;样本分组完成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情况、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以及术后裂孔闭合情况进行统计评估。结果:对所得数据进行评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可知,研究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两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情况,研究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比对照组要薄(P<0.05);分析两组术后裂孔闭合情况,研究组闭合概率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概率80.00%(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之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提高术后裂孔闭合的概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填塞术 治疗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实验组(25例: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0%)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超声乳化术 高度近视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