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181例隐性梅毒皮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的181例隐性梅毒皮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1例隐性梅毒皮疹患者,其中男117例,女64例;男女比例为1.828∶1。30~40岁年龄段隐性梅毒皮疹感染率最高,为30.39%,其次为20~30岁,为20.44%,20岁以下年龄较小的人群隐性梅毒皮疹感染率最低,为3.31%。非婚性接触为梅毒皮疹感染的主要途径。49.7%患者存在非婚异性性接触史。初中文化程度的患者感染率最高(33.1%),初中及以下者占大部分。已婚人群梅毒皮疹感染率高于未婚、离异者。相当部分患者合并其他性病。结论:隐性梅毒皮疹是重要传染源,因此对其进行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控制梅毒皮疹感染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诊疫苗后发生过敏性皮疹的患儿进行监测分析,总结其发病特征,为接种疫苗后过敏性皮疹的预防提供依据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市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诊断为疫苗接种后出现过敏性皮疹的患儿资料,根据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市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共报告过敏性皮疹68例,均分类为异常反应。66例过敏性皮疹中,男性31例,占46.97%;女性35例,占53.03%;男女性别比为0.881;2011年21例(31.8%),2012年18例(27.3%),2013年15例(22.7%),2014年12例(18.2%);发病年龄最大46岁,最小仅30天,0~1(含)岁、1~5(含)岁、5~10(含)岁、10~15(含)岁、15岁以上的报告例数分别为30例(45.50%)、16例(24.2%)、4例(6.02%)、6例(9.1%)和10例(15.2%)。地区分布为长沙县32例,占48.5%;望城区13例,占19.7%;浏阳市12例,占18.1%;宁乡县9例,占13.6%。共涉及16种疫苗,构成比占前三位的是麻疹减毒活疫苗(24.2%)、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13.6%)和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12.1%)。结论针对预防接种后过敏性皮疹的监测,将监测重点放在2岁以内的儿童,加强接种后1天内的观察,尤其是在接种麻疹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麻风疫苗之后。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规范接种疫苗后过敏性皮疹的诊断和报告,进一步提高监测报告的质量。
简介:1病历资料患者,男,65岁,因脑梗死住院治疗。入院后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ml+青霉素400万单位,1次/12h,静脉滴注;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30mg,1次/d;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250ml+胞二磷胆碱0.75,1次/d静脉滴注。当日患者出现胸闷、憋气,继之全身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红色斑丘疹,奇痒。当时考虑为青霉素迟发性过敏,即停用青霉素,并给予盐酸肾上腺素0.5mg、地塞米5mg、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后,胸闷、憋气症状减轻,皮疹逐渐减少变淡。次日静脉滴注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及胞二磷胆碱时又出现胸闷、憋气,皮疹增多,考虑为细胞色素C过敏,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