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三”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三化” 世界化形态诉求 理论发展路向 人类文明成果
  • 简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大众的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的“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的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而且还与他们的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的,并非其一贯的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的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灌输论 主体观
  • 简介: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 标签: 信任评价 自动化 面孔可信度 大学生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问题,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和研究,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需要有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的转换;二是要有学术研究和理论视野的拓展;三是需要有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四是要对各种误读和曲解进行澄清与消弭;五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提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意识 世界视野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解放 经济建设 文化培植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是有条件论者。对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问题同样需要进行条件研究。这种研究可以依据对条件的理解而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基本表征;二是指影响这种大众活动的社会制约因素的综合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一般条件;三是指这种大众活动目前所处的现实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特殊条件。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条件 社会文化分野
  • 简介: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再思考,也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回应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深入剖析金融危机的根源,对此危机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马克思主义者还必须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良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把握其本质;必须深入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解答时代变迁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中国学者必须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通过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 标签: 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两个逻辑形态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从两个逻辑形态的理论基础、灵魂还是立足点和文化基因等具有本质规定性的核心要素来看,它们是具有同质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从源流发展审视,无论基于实践视角还是理论视角,两个逻辑形态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关系;从微观视角考察,两个逻辑形态在内容方面的逻辑关联,以及形成背景、条件、基础等方面的历史差异,体现了它们既联系又区别的规定性,证明了它们是并列的而不是包含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逻辑形态 关系
  • 简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实现形态构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是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实现路径中,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包括满足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规律、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双向互动规律、能动性与受动性辨证统一规律、认知接受与情感接受渗透影响规律、内化外化循环往复发展规律等,这些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的实现起着支配作用。借助这些规律的指导,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众的主体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路径 规律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该学科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成果类型、专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分类统计分析可知,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相关教师及研究人员在知识背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研究方向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等方面。然而,该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学术传统尚未形成,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科建设上尤其不能简单地诠释党的历史理论和创新理论,更不能与党史、党建学科雷同,混淆学术研究与一般性宣传的关系。事实上,该学科基本研究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近代世界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 中国化 博士点
  • 简介: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始终坚定不移的,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如何结合的问题却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延安时代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进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党在总结教训、拨乱反正之后,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结合,结合是关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是从中国语境来看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放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世界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范式对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阐明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澄清它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迫切任务。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迈出的第一步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了解为阶级斗争,并为进行实际的阶级斗争而对中国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毛泽东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革命策略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用贫富标准对不同生产方式中的各阶级作统一化处理。隐藏在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背后的哲学思想方法是逻辑方法和经验归纳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的两极三分法,其中五大阶级的基本结构基于上中下三等人的区分,而上中下的三分法又是基于正与反的两分法。

  • 标签: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 革命策略和贫富标准 异质结构的同质化 多层次的两极三分法
  • 简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制约中国发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认为要靠减少农民,加快农村城市;有的认为靠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中文表述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潜台词也许是农村就是不如城市,人们只有进入城市才能改善生活。但实际生活中,城市病使一些人绝望,有的市民舍弃都市喧嚣去故乡过田园生活,但城里的污染源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向乡村。

  • 标签: 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 农村城市化 苏州 样本 道路
  • 简介:进入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仍然面临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和多样、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凸显、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根本利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道德失范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关注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实现思想理论的通俗化,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多种大众传媒,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路径
  • 简介:中共早期领导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正确分析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始终坚持对具体国情的把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进行了有益探索。

  • 标签: 中共早期领导人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的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之间相互融入、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进程中,只有把握好以人为本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使大众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大众的力量,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辨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