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入选74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高血压仍是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评价三维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49例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增强扫描。重建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CPR),分别计算各种重建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MPR,CPR,VR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95.92%,95.92%,18.37%,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MPR,CPR,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为67.35%。MSCTA同时可以发现主动脉之外的疾病。结论MSCTA适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显示,所采集的数据能够满足3D图像后处理的需要。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最好,VR次之,MIP最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了12例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12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依次为主动脉破裂致急性心脏压塞6例,重度主动脉瓣反流致急性左心衰竭1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大量咯血和急性肺栓塞各1例。讨论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即A型夹层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心脏压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一项或多项事件导致死亡,应及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减少住院患者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2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状况变化等。结果2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经腔内隔绝术治疗,均成功的植入移植物,在术后有2例发热,2例肺部感染,1例动脉栓塞,经及时处理,均康复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5.92±2.54)天;随访观察患者的动脉瘤情况均有效改善;术后腹主动脉瘤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结果优于术前,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况有明显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抗凝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出院指导等护理。
简介:目的:讨论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老年患者的护理,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5月前来我院治疗的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7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康复情况。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显效48例(68.6%)。有效20例(28.6%),无效2例(2.8%),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患者显效35例(50.0%),有效14例(20.0%),无效21例(30.0%),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老年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减少患者的病痛,降低发病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日后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患者,年龄17~44岁.其中5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2.5~13mm;2例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房,破口直径4~8mm;1例为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6mm.7例为先天性,1例为获得性(医源性).通过建立股动脉-主动脉窦瘤破口-右心室(或右心房)-右心房-股静脉的轨道,透视下经股静脉置入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较破口大(2~5mm).结果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年,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超声证实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等发生.1例封堵后1周封堵器脱落,脱入右下肺动脉,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行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因破口大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放弃介入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置入封堵器后因主动脉瓣反流,放弃封堵治疗继续观察.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窦瘤破口封堵术为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方法1994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15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超声心动图(UCG)确诊。右腋动脉及腔房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Bentall手术8例,Bentall手术加半弓置换4例,Bentall手术加主动脉弓全弓置换及术中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孙氏手术)3例。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2.6±16.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80.2±9.5)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0.1±6.7)min。死亡1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较为理想的方法;尽早诊断及手术,消除假腔、置换病变血管、重建分支血管是手术的基本原则。
简介:目的应用DSA技术评估主动脉形态及其分支变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272例接受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DSA患者的DSA资料,评估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4272例患者中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正常3925例(3925/4272,91.88%),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变异347例(347/4272,8.12%)。变异类型:左颈总动脉(LCCA)与头臂干(BT)共干起自主动脉弓(175/4272,4.10%);左椎动脉(LVA)直接起自于主动脉弓LCCA与LSA之间(97/4272,2.27%);右颈总动脉(RCCA)直接发自主动脉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RSA)(35/4272,0.82%);RCCA、LCCA、LSA直接起自主动脉弓,迷走RSA起自降主动脉(10/4272,0.23%);RCCA、LSA直接起自主动脉弓,RSA与LCCA共干起自主动脉弓,RVA起自RCCA(4/4272,0.10%);右椎动脉双起源于RSA(4例/4272,0.10%);RVA起自右侧颈内动脉(4/4272,0.10%);弓上自右向左发出RCCA、LCCA、LSA、RSA,迷走RSA,LVA缺如,伴原始三叉动脉(4/4272,0.10%);镜像型右位主动脉弓(13/4272,0.30%);右位主动脉弓,LSA起自弓上Kommecell憩室(1/4272,0.02%)。结论通过DSA评估主动脉弓形态类型及分支的变异情况对介入诊断及治疗和某些胸部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A型夹层的急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在2007年1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随访结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的急诊外科治疗,主要是切除主动脉中的内膜易破裂、撕裂部分,对剥离内膜进行修复,然后行人工血管移植置换/成形,并建立起主动脉管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心肌缺血、心瓣膜病变进行处理。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8例,发生呼吸衰竭、肺部感染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延迟苏醒5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所有患者在经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要降低ASAAD的病死率,尽早手术是关键。术式的选择要根据夹层破口范围、位置、根部增宽、主动脉瓣等情况来决定,“手术简化、效果良好”是基本原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2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检查影像资料,通过观察整理CT平扫、增强、MPR、CPR、VR、MIP等图像,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16例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5例表现为壁环形增厚;21例壁内血肿平扫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4例壁内血肿平扫表现为等密度;16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12例伴有血管壁钙化斑内移;21例增强检查均未发现内膜破裂口及主动脉壁强化;7例合并壁内溃疡,1例为穿透性溃疡;按照主动脉夹层DeBaKey分型法其中Ⅰ型6例,Ⅱ型1例,Ⅲ型14例。其中4例合并心包积液,7例合并双侧胸腔积液。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位置、范围及其它并发征象,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