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研究了道德判断问题和利己偏差的产生与表现。研究表明:道德判断的利己偏差在自我行为、他人行为和自我-他人比较中都会存在,可能的形成机制包括心境一致性假说、态度形成假说和身体清洁需要,其脑机制活动与利他行为存在差异。

  • 标签: 利欲“熏”心 道德判断 利己偏差
  • 简介:在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以莱斯特为代表的道德发展理论独树一帜,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在实证研究和理论方面不断创新。其实证研究经历了从四成分模型(FCM)向确定问题测验(DIT),再向中间概念测量(ICM)的演变过程,在理论上向科尔伯格传统的道德判断访谈法(MJI)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提出挑战,在测验的内容、评定和排序方式、评分方式上做了重大改进,在道德测验程序简化基础上逐步实现道德测验的生态化。借鉴和思考西方道德判断测验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生态合理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标签: 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测验 四成分模型 确定问题测验 中间概念测量
  • 简介:摘 要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某一种行为的善、恶、对、错的评价。道德判断与心理距离的研究随着解释水平理论的兴起而随之展开。已有研究通过对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维度的探索,证明了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也发现,情绪状态会与心理距离共同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为了给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未来的研究应整合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继续探究社会距离和可能性维度。

  • 标签: 道德判断 心理距离 解释水平
  • 简介:阐述了可识别性对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影响可通过预先提供知识、共同评价、情绪反应等进行调节,并在双重加工模型基础上对以上现象的心理机制做出解释。指出未来的研究者可深入研究可识别效应在正性意义方面的影响,探索其对实践的作用,将可识别效应扩展到更一般的道德情境中。

  • 标签: 可识别性 道德判断 道德行为 双重加工模型 情绪反应
  • 简介:轩和易是好朋友,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经常一起玩。轩比易早出生十天,现在两人都是满四岁四个月的男生了。今天他们玩警察游戏,两人是“警察同事”,相约追跑着四处巡逻,见到疑似“小偷”或“抢劫犯”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轩姑始在一旁玩手机,易妈则不时扮演“小偷”或“抢劫犯”的角色参与游戏。

  • 标签: 儿童 道德 伦理 游戏 警察 抢劫
  • 简介:本研究探讨不同领域的规则(安全领域规则,个人领域规则)和不同的规则提出者(成人权威,同辈权威)对儿童判断的影响。研究考察了48名4~7岁的儿童在道义推理、奖惩判断、愿望理解和行为判断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直到7岁儿童才能根据规则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7岁儿童预测更不应该违反安全领域规则,违反安全领域规则和成人权威制定的规则后应该受到更多的批评,而4岁组和5岁组儿童在不同规则情境下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2)各年龄组儿童预测应该给予表扬的数量在各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3)在规则与愿望相冲突时,高年龄组儿童比低年龄组儿童更多地报告主人公会坚持自己的愿望;(4)在预测主人公是否会违反规则上,各年龄组在不同规则情境下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安全领域规则 个人领域规则 成人权威 同辈权威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或准则,它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尺度。儿童期是儿童产生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并形成最初个性倾向的时期。儿童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具体形象的感染,养成各种习惯,因此,儿童期是实施教育的良好时期。道德来自生活,道德发展依赖个体成熟及文化塑造,儿童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活动而获得。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 标签: 道德发展 儿童期 儿童社会性发展 现实生活 述评 儿童社会化
  • 简介:摘要:人类社会需要美德伦理来维系持续深远的社群关系,确保庞大社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建设性的相处。作为现代科技集大成者,被誉为“第二类人”的人工智能同样也在这个社群中发挥着比肩与人类的作用,人工智能亦需要美德伦理来确保其和人类相处的稳定。所以,作为类人的人工智能必须也按照一些伦理原则行事。人工智能应超越“机器直觉”作出道德判断,来保证其能够按照普世的伦理原则行事,为整个社群的道德发展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人工智能 伦理原则 道德判断
  • 简介:儿童道德的经济学发生──兼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王冬兰,把多勋编者按:本文主要运用西方经济学道德观审视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比较了两者的一致性,并指出,皮亚杰理论有个根本缺陷即对儿童道德形成的动机缺乏解释,而经济学道德观刚好解释了这个问题。全文...

  • 标签: 皮亚杰 经济学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判断 “经济人假设” 道德品质
  • 简介:基于对五省农村留守儿童实证调查,本文探讨了留守儿童生存状态和群体特征。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没有差别,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另一方面,因亲情缺失,少数留守儿童的安全和情感发展面临阻碍。因此,社会各界应客观理性看待留守儿童现象,采取“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机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 标签: 留守儿童 生存状态 基本判断 政策选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这两种基本道德价值的语义启动对涉及弱势群体的道德两难问题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道德价值语义启动对道德判断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公平正义启动状态下,人们的道德判断不会对弱势者有明显的道德宽容偏向。当个体处于恻隐关怀启动状态时则会出现明显的道德判断弱势者效应,即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判断充在显著的宽容偏向。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弱势群体判断道德价值语义启动与道德判断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不仅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道德价值语境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指出在面对重大社会负性事件时,政府、社会媒体、学术界应该呈现怎样的道德价值语境是一个既具有突出现实性和重

  • 标签: 不同价值 价值语义启动 判断不同
  • 简介:道德情境分为真实道德情境和虚拟道德情境,虚拟道德情境指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基于某种道德教育需要而人为加工创设的典型且优化的某种道德环境或场景。针对此情境下道德规范建构中所呈现的特点,在结合知识观视角和传统学习观视角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道德规范建构的策略。

  • 标签: 虚拟道德情境 道德规范 建构策略
  • 简介:采用大学生感恩品质调查问卷和道德判断测验量表对广州地区五所院校1,200名本科生进行感恩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感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道德判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感恩与道德判断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道德判断能力得分最高的是高感恩组,得分最低的是低感恩组,在一定程度上,感恩对道德判断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感恩 道德判断能力
  • 简介:柯尔格伯(Kohlberg,L.,1927-1987)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沿着皮亚杰(Piaget,J.,1896-1980)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在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标签: 判断测量方法 柯尔伯格道德 测量方法学
  • 简介:[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变得愈发重要。论文首先通过对当前小学生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培养小学生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的意义,最后结合笔者的教育案例深入探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合作等方面的举措运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和决策能力。

  • 标签: []小学生,道德判断,决策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