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tch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racture,PP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股骨侧PPF 3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30例;年龄(69.2±7.2)岁(范围55~84岁)。通过性别和年龄按1∶3匹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未发生PPF的102例患者为对照组,男12例,女90例;年龄(69.2±7.2)岁(范围55~84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的一般资料、下肢力线、假体类型及Nocth情况,再以Nocth的深度和Tayside分级进行亚组分析,分析其对PPF的影响。结果PPF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下肢力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9,P=0.601),假体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5,P=0.214),有无Notch比例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3.548,P=0.060)。PPF组Notch的长度为(4.5±2.7) mm,对照组为(4.9±2.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2,P=0.465)。进一步以Notch深度为3 mm为界及Tayside分级进行亚组分析,两组患者Notch深度分组(χ2=11.262,P=0.004)及分级(χ2=14.601,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无Notch的患者相比,当Notch深度>3 mm时PPF的风险更高,比值比(odds ratio,OR)为4.88(95%CI为1.76,13.51)。当Notch深度达到Tayside分级3级或4级时,PPF的发生率会更高;与无Notch的患者相比,Tayside分级达到3级时发生PPF的风险将增加6.99倍(95%CI为1.85,26.32)。女性患者中PPF组与对照组间有无Notch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47),存在Notch的女性患者发生PPF的风险更高,OR为2.33(95%CI为1.01,5.43)。行右侧TKA的患者中,PPF组与对照组间有无Notch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2,P=0.019),存在Notch的右侧手术患者PPF的风险更高,OR为3.58 (95%CI为1.19,10.75)。结论Notch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PPF的发生无明显影响,但当Notch深度>3 mm或Tayside 3级以上时股骨侧PPF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小剂量初次腹膜透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先进韧带增强装置(LARS)进行初次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规范人工韧带临床应用寻找依据。方法建立中国人工韧带研究小组,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2004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国20家骨科运动医学中心采用LARS进行ACLR(LARS-ACLR)的病例进行随访。通过随访研究和病例筛查,确认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累积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累积失败包括移植物断裂和临床失败两种情况,其中移植物断裂经关节镜确认,临床失败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1)膝关节活动度受限(膝关节伸直受限>5°、屈曲受限>15°,与健侧对照);(2)关节松弛(Lachman试验≥Ⅱ级、pivot shift试验≥Ⅱ级、胫骨前移量双侧差>5 mm)。收集累积失败病例人口统计学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累积失败率、并发症率、累积失败病例中不同程度关节症状的构成比、失败原因的构成比。结果共完成1 705例LARS-ACLR,1 393例满足标准纳入研究,其中247例失访,1 146例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3.3%,随访时间M(Q1,Q3)为87.1(68.2,116.0)个月。98例患者确认发生不良事件,包括累积失败51例和并发症47例,累积失败率为4.5%(51/1 146),并发症发生率为4.1%(47/1 146)。累积失败时间M(Q1,Q3)为12(7,24)个月,其中44例患者出现关节不稳(86.3%,44/51);39例患者出现关节疼痛(76.5%,39/51);31例患者出现关节肿胀(60.8%,31/51);25例患者出现关节别卡感或交锁(49.0%,25/51);10例患者屈曲受限>15°(19.6%,10/51);1例患者伸直受限>10°(2.0%,1/51)。累积失败的51例患者中,32例存在明确的骨隧道定位错误(62.7%,32/51);25例患者由于再次外伤断裂(49.0%,25/51);21例患者镜下确认移植物断裂(41.2%,21/51);8例患者为螺钉松动(15.7%,8/51)。4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螺钉相关问题20例(1.7%,20/1 146);轻度滑膜炎18例(1.6%,18/1 146);关节粘连6例(0.5%,6/1 146);感染3例(0.3%,3/1 146)。结论LARS-ACLR术后远期的累积失败率为4.5%,并发症发生率为4.1%。关节不稳和疼痛是LARS-ACLR累积失败病例的主要关节症状;骨隧道定位错误是人工韧带失败的首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巡回护士访视对初次手术患者麻醉配合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方法:时间选取2019年8月到2021年8月,在我院住院并初次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为常规组与分析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手术室巡回护士访视,对比两组麻醉配合度和患者焦虑情绪。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分析组患者麻醉配合度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分析组患者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针对初次手术患者,应用手术室巡回护士访视,可以提高患者麻醉配合度以及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 无缝隙护理在初次输注氟尿嘧啶化疗泵联合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镇江市某医院腹部肿瘤组使用PICC通路输注化疗泵72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与对照组,每36例。试验组采取无缝隙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观察50.4小时,分析比较两组化疗泵报警发生次数,化疗泵延时时长,化疗泵知识掌握率,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化疗泵报警发生次数,化疗泵延时时长低于对照组、化疗泵知识掌握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性别,年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缝隙护理能有效预防或减少初次输注氟尿嘧啶化疗泵联合PICC置管患者化疗泵报警发生次数,减少化疗泵延时时长,提高患者化疗泵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度,保证化疗药安全有效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CAG方案治疗初次诱导缓解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转录组学机制及其临床疗效。方法以"decitabine"为检索词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检索2021年8月28日前使用地西他滨前后AML细胞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包对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采用STRING在线分析网站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分析。利用基于逻辑组学理论设计的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EpiMed)进行药物-疾病-靶点关联分析。检索并分析2015年10月8日至2018年7月9日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使用标准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方案("3+7"方案)诱导缓解失败后使用D-CAG方案治疗的18例AM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患者疗效,并分析各药物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最终选择GPL5188平台GSE40442数据集中地西他滨使用前后AML细胞转录组数据,更新时间为2014年7月10日。共筛选出差异基因366个,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201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65个。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调节,骨髓白细胞迁移、分化,转录调控和骨髓造血等信号通路相关。PPI分析筛选得到ANXA5、IL-10、THBS1、TLR4、JUN和CXCL12等10个核心基因。药物-疾病-靶点分析发现地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小板减少症、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ML等多种血液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18例患者初次诱导缓解后获得部分缓解(PR)7例(38.8%),未缓解(NR)11例(61.2%);再次诱导缓解方案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9例,PR 5例,NR 4例,总有效率(ORR)77.8%(14/18)。初次诱导获得PR者较NR者在二次诱导时CR率高,分别为85.7%(6/7)和27.3%(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CR患者阿糖胞苷中位使用时间低于NR患者[10 d(7~14 d)比5 d(2~8 d),Z=3.89,P=0.002];CR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数与阿糖胞苷使用时间的比值中位数少于NR患者[2.29(0.89~9.10)比8.10(3.00~38.50),Z=-2.19,P=0.006];CR患者阿糖胞苷的中位剂量低于NR患者,分别为50 mg·m-2·d-1(30~150 mg·m-2·d-1)和100 mg·m-2·d-1(50~500 mg·m-2·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P=0.074)。结论初次诱导达PR的初次诱导缓解失败的AML患者使用D-CAG方案治疗可能更易达CR,这种改变可能与地西他滨的表观调控作用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学对线(K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机械学对线(MA)-TKA手术前后下肢对线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分析术后残余内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TKA患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58~82岁。TKA术中采用KA技术的18例纳入KA组、采用MA技术的18例纳入MA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BMI)、侧别以及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膝踝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的变化以及畸形矫正程度,并对每组患者手术前后的HKA、MPTA以及mLDFA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KA组和MA组术前HKA(172.2° ± 5.3°、172.8° ± 4.6°)、mLDFA(88.9° ± 2.7°、90.4° ± 3.1°)、MPTA(84.8° ± 1.7°、84.4° ± 3.7°),以及术后HKA(175.8° ± 2.6°、176.3° ± 2.0°)、mLDFA(89.4° ± 2.7°、90.9° ± 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1.58、0.37、0.68、1.76,P值均 > 0.05);术后MPTA测量值KA组(85.3° ± 1.8°)小于MA组(87.4° ± 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P = 0.002)。2组患者术后HKA均大于术前,且MA组术后MPTA也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MA组MPTA矫正度数(4.3° ± 2.8°)大于KA组(1.9°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P = 0.003)。此外,KA组中术后mLDFA与术前mLDFA呈高度相关(R2=0.79,P < 0.001)。结论应用传统器械进行KA-TKA能够恢复患者术前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关节线的解剖形态,术后患者胫骨近端关节线更内倾、股骨远端关节线更外翻,使得膝关节关节线与地面较MA-TKA更平行;而MA-TKA股骨假体放置更倾向于内翻。对于术后残留轻度内翻的TKA,采用KA方法与MA方法的内翻原因及程度不同,KA并不等同于残留内翻的MA。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初次根除失败的疗效,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在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选取本院诊治的幽门螺旋杆菌初次根除失败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颗粒、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口服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Hp根除率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VS8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幽门螺旋杆菌初次根除失败患者采用含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治疗,效果好,值得推荐患者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动全髋关节假体在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近1年内于我院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手术)和观察组(双动全髋关节假体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情况均更高(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对初次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中心辖区内某医院上报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选26例采取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选26例采取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率及血白介素33(IL-33)、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表达水平。结果:两组HBeAg、HBsAg转阴率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33、HBV-DNA对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初次抗病毒治疗中,效果优于恩替卡韦分散片,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缓解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