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接受治疗的80例艾滋病患者病例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药物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将采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奈韦拉平、司他夫定以及奈非那韦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将选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啶(3TC)+齐多夫啶(AZT)+Lopinavir(LPV)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OD)的平均值(2.5346+0.1765),观察组在治疗前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为(2.3267+0.3214),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为(1.7342+0.1723),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为(0.9654+0.9342),对照组的艾滋病毒抗体光密度的平均值下降率明显的高于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艾滋病应用治疗中使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治疗的效果有明显的作用,此外联合使用NNRTIs也可以对临床疗效有一个提高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AST、ALT与PT等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BIL、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但替比夫定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
简介:为了恢复异龙湖的原生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苦草(Vallisnerianatans),在异龙湖0.5m、1.0m、1.5m和2.0m深度水中,开展苦草生长实验;监测苦草的株高、叶片数、鲜质量、根长、日相对生长率和叶片中的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在水中不同深度的苦草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0.5m和1.0m深度水层的苦草生长良好,未出现代谢失衡,未出现明显的生长被抑制现象;受水中溶解氧含量低的影响,1.5m深度水层的苦草出现了生物质膜氧化现象,生长受到抑制;2.0m深度水层的苦草出现负增长,叶片中丙二醛积累过量,细胞质膜破坏严重。因此,在异龙湖水环境现状下,深度小于1.5m的水层适合苦草生长,在深度小于1.0m的水层内恢复苦草,可以取得较高的成活率。
简介:目的研究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protein1,UCP1)基因SNPs位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连接酶检测技术对SNPs进行基因分型,检测275例超重肥胖者与253例正常体重者UCP1基因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利用SNPStats在线软件构建单倍体型,并分析单倍体型与性别及非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两组间体重、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隐性遗传模式下,rs1800592位点基因型(AA+AG)与GG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1.154,95%CI:1.002~2.286));与单倍体型CTAA相比,CTCA、CTAG、TACG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CA:P=0.043,OR=0.658,95%CI:0.439~0.988;CTAG:P=0.043,OR=0.658,95%CI:0.439~0.988;TACG:P=0.004,OR=0.449,95%CI:0.257~0.786);单倍体型与血清总胆固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χ~2=15.955,P=0.014);与血清总胆固醇正常组单倍体型CTAA相比,在血清总胆固醇异常组,单倍体型CTAA、CTCG、CTCA、CTAG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A:P〈0.001,OR=2.731,95%CI:1.550~4.752;CTCG:P〈0.001,OR=9.768,95%CI:3.403~28.042;CTCA:P=0.037,OR=2.713,95%CI:1.082~7.159;CTAG:P=0.037,OR=2.713,95%CI:1.028~7.159)。结论隐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AA+A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单倍体型CTCG、CTCA、TAC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血清总胆固醇异常时,单倍体型CTAA、CTCG、CTCA、CTAG可能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异丙酚麻醉临床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4月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共128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胃镜检查,观察组采用异丙酚麻醉胃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异丙酚麻醉胃镜检查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胃镜检查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当中使用异丙酚麻醉胃镜检查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促使患者能够拥有良好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择取过去两年(2014.12-2016.11)在我院传染科接受治疗的12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及对每位患者所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至行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观察组与行单一药物恩替卡韦治疗的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同对照各组间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无论在治疗后患者白蛋白、表面抗原滴度方面,还是在HBVDNA阴转率方面,行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对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疗法不仅临床阴转率高,安全性佳,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肝衰竭患者给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肝衰竭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3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HBV-DNA转阴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TBIT、TC、ALT、PT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衰竭患者给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明显,可以防止肝组织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提高HBV-DNA转阴率,疗效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就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中,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具体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例数均为40例,且分别接受瑞芬太尼麻醉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就两组患者的苏醒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情况明显比观察组要好,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中,疗效显著,可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让患者及早苏醒,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旅游规模差异及位序演变特征分析,有助于揭示旅游发展差异现象的形成机制。基于位序规模理论,建立旅游竞争力模型,对2008~2014年云南省16个州市旅游规模差异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入境旅游规模在2014年首次出现下降,但规模发展均趋向均衡;国内旅游规模分布呈“分散均衡-集中-分散均衡”的演变特征,属波动发展型;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则长期保持首位型,属平稳发展型;国内旅游规模分布呈旅游资源导向型,且存在“交通廊道”效应,入境旅游规模分布易受旅游产品类型与开发程度影响,而交通可达性并非是入境规模差异化分布的主因;国内旅游业与入境旅游业对影响因素的敏感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