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区解剖模型确定口腔种植位点的方法。方法该研究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导开展,采用比格犬口腔种植模型,比较拔除前磨牙前后下颌骨的解剖结构的变化以及测量数据,分析安全种植区以及口腔种植位点的选择。结果在所有的下颌前磨牙中,第1~4前磨牙(P1~P4)的牙根逐渐增加,双根牙P2、P3、P4的近中根的直径:P2为(2.72±0.45)mm,P3为(3.22±0.32)mm,P4为(4.16±0.34)mm,均小于远中根[P2:(2.98±0.29)mm,P3:(3.48±0.27)mm,P4:(4.58±0.22)mm],远中根的长度[P2:(8.79±0.41)mm,P3:(9.21±0.31)mm,P4:(10.12±0.36)mm]小于近中根[P2:(8.91±0.69)mm,P3:(9.48±0.27)mm,P4:(11.58±0.24)mm];在所有下颌骨中,颏孔至第1磨牙的管嵴距(H)和牙槽嵴顶宽度(W)依次增加[H1:(7.24±0.49)mm,H2:(8.28±0.71)mm,H3:(9.52±0.37)mm,W1:(5.71±0.81)mm,W2:(5.82±0.28)mm,W3:(6.72±0.54)mm]。结论颏孔和尖牙根尖区外靠远中的区域是安全植入区,在安全种植区内,种植假体的长度和直径不超过植区的牙根长度以及颈部的颊舌向的最大直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磨牙区缺失牙种植术中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78例磨牙区缺失患者,均行牙种植术。摸球法分组A组(39例)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下设计种植体,B组(39例)常规CT下设计种植体。比较治疗效果。结果①A组种植牙成功率为97.83%,高于B组的82.22%(χ2=4.587,P=0.032);②研究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17.030,P=0.000)。结论磨牙区缺失牙种植术中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提升种植牙成功率,改善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I类错牙争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第三磨牙在年轻恒磨牙缺失时,根据患者不同临床情况,及患者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第三磨牙处置对策,以获取最佳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可就诊 12 ~ 28 岁恒牙严重缺损或早失的患者,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和和患者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第三磨牙的情况加以报告,提供临床思路。结果:准确客观的判断第三磨牙生长发育及与患者良好沟通、采取相对合理治疗手段、尽可能保存第三磨牙,均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结论:第三磨牙在现代人体中已经属于退化的器官,除其存在引起冠周炎及间隙感染等病变引人关注外,其潜在的功能少有人去注意和研究,本作者收集年轻恒磨牙缺失病例中,合理利用第三磨牙潜能,减少修复体单位,提供新的临床修复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青少年患者,将其分为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18例)和非拔牙组(18例),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牙与非拔牙组术前术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拔除第二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能增大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使第三磨牙更加直立,有利于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根据年龄(20 ~ 29岁、30 ~ 39岁、40 ~ 49岁、50 ~ 59岁)分层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的数据资料各100例。400例患者中有324例CBCT数据资料符合标准,其中男166例、女158例,年龄20 ~ 29岁82例、30 ~ 39岁82例、40 ~ 49岁82例、50 ~ 59岁78例。统计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数目、根管长度和根管弯曲度,并对不同年龄段根管长度、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的分析得出,下颌前磨牙基本为单根管(647/648颗),仅见1例右下第一前磨牙双根管。下颌前磨牙弯曲度以一级弯曲(5° ~ 10°)和二级弯曲(10° ~ 25°)为主,前磨牙根管长度大多处于正常范围(15 ~ 25 mm),下颌第一恒磨牙弯曲度近远中根均以二级弯曲(10° ~ 25°)为主,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尖到根分叉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短(F左侧=11.16,P左侧<0.001;F右侧=11.51,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1.31,P左侧=0.19;t右侧=0.51,P右侧=0.61);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长(F左侧=7.03,P左侧<0.001;F右侧=12.25,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0.64,P左侧=0.52;t右侧=-0.11,P右侧=0.91)。结论本研究中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相对简单;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复杂,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系统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差异,但增龄性变化无区别,CBCT可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种植牙技术对下颌磨牙区牙齿缺失患者牙周咬合力、牙齿咀嚼功能影响。方法:选取下颌磨牙区牙齿缺失患者50例,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牙龈翻瓣口腔种植术治疗;实验组25例应用微创种植牙技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组间不良美观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牙周咬合力与牙齿咀嚼功能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牙周咬合力与牙齿咀嚼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颌磨牙区牙齿缺失患者实施微创种植牙技术治疗可提高美观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牙周咬合力与牙齿咀嚼功能恢复,值得推广。